2013届江苏连云港岗埠中学中考二模生物卷(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连云港岗埠中学中考二模生物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连云港岗埠中学中考二模生物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连云港岗埠中学中考二模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答案: B 试题分析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为了探究 “肉汤变质的原因 ”,某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将甲、乙两套装置分别连接好,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 15分钟,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室温为 25 的环境中。三天后,甲装置中的肉汤变质
2、了,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乙装置中的肉汤未变质的原因是 A室温保持在 25 B没有空气进入乙试管内 C选用的肉比甲的好 D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 :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食物中的微生物繁殖生长引起的,食物中的微生物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由空气中原有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繁殖产生的。因此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通过高温将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杀灭。甲装置肉汤腐败的原因是空气中有细菌落入瓶中的肉汤中,会使肉汤腐败变质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的结果,;乙瓶的瓶颈弯曲,空气中的细菌只落到了瓶颈的弯曲处,不能进入肉汤,故弯管阻挡了细菌进入肉汤中,乙瓶中的肉汤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考点 :食品的腐败原因。
3、取某健康人肾脏不同部位的液体,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右表数据(单位:克 100毫升)。推 测乙是 成分 甲 乙 丙 水 90 99 95 蛋白质 7.0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50 尿素 0.03 0.03 2.00 A.血浆 B.原尿 C.尿液 D.血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
4、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液体丙中没有葡萄糖、没有蛋白质,所以是尿液。 考点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右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 是 A图示中 “大气 ”的成分是氧气 B生理过程 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过程 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 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表示植物的光合
5、作用,把从环境中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 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 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到大气当中。 A、图示中 “大气 ”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故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 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故符合题意。
6、故选 D。 考点 :光合作用的意义;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光合作用过 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下列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鳄鱼 蜘蛛 蚯蚓 青蛙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如图生命树可见,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 -原始的单细胞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从生物进化树可见, 因此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 是 蚯蚓、 蜘蛛、 青 蛙、 鳄鱼。 考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 正常人的心脏的四个腔中,流动着动脉
7、血的两个腔是 A左心房、左心室 B左心室、右心室 C左心房、右心房 D右心房、右心室 答案: A 试题分析 :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流的是静脉血;因为右心室是肺循环的起点,肺循环使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血液经肺循环后流回心脏的左心房,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开始体循环,体循环使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血液经体循环流回心脏的右心房。 考点 :心脏的结构。 关于下图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是肝脏,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 B蛋白质经过 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C 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D 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答案: B 试题分析 : 是肝脏, 是胃, 是
8、胰腺, 是小肠。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只能乳化脂肪能促进脂肪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 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 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该场所内有:肝脏分泌的,能够乳化脂肪的胆汁,小肠里有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等消化液,所以是消
9、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考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动物的保护色是 A环境进化的结果 B生存竞争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考点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共同特点是 A都对人类有益 B都是孢子生殖 C都是单细胞生物 D都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 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
10、绿体;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构造,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A、细菌、真菌、病毒对人类有利也有害,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细菌是分裂生殖,真菌进行孢子生殖,病毒以宿主细胞内物质为原料进行自身遗传物质的复制。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细菌是单细胞的, 真菌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细菌、真菌、病毒体内,都没有叶绿体,都不能进行光合作
11、用,大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是在眼球的哪一结构上形成物像的? A角膜 B视神经 C视网膜 D大脑的一定区域 答案: C 试题分析 :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考点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可看成 A一条食物链 B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C一个食物网
12、D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 被吃的关系,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一成语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 蝉 螳螂 黄雀。 考点 :食物链与食物网。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门 B纲 C种 D属 答案: C 试题分析 :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即生物在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由从大到小依次是门、纲、目、科、属、种。因此 “界 ”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 连云港 中学 中考 生物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