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5m/s B全新的 2B铅笔长约 18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 37oC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 1mm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m/s,故 A错误; B全新的 2B铅笔长约 18cm,符合实际,正确;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低于人的体温,约为 26oC,故 C错误;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 0.1mm,故 D错误; 故选 B。 考点:长度、速度、温度的估测。 点评: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时的估测是一种基本能力,可以考查学生对物理单位的
2、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 U-I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的电阻值保持 10不变 B乙的电阻值保持 20不变 C甲、乙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中电流为 0.2A时,甲的功率为 0.6W D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为 2V时,电路中干路上电流为 0.3A 答案: D 试题分析:( 1)由图象可知,甲对应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甲电阻的阻值不变,乙电阻的阻值变化; 且当 时,对应的电流为 ,故 ;故 AB不正确 ( 2)甲、乙串联在电路中时,通过两电阻的电流相等为 0.2A时,由图可知 U 甲=4V, 故甲的功率为 ,故 C不正确 (
3、3)甲、乙并联在 2V电源时,两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2V, 由图象可知, I 甲 =0.1A, ,故干路电流 ,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功率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 在一支平底试管内装入适量铁砂,然后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试管在乙液体里排开的液体质量较小 C在甲液体中试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力较大 D乙烧杯底部所受的液体压强较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
4、( 1) 同一支装入适量的铁砂的平底试管在两液体中都漂浮, 试管受到的浮力: ,故 A错; ( 2) , 试管排开的液体质量相等,故 B错; ( 3)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 0,所以 , 受到的浮力相等, , 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相等, 试管底面积相同, , 试管底部所受压力: ,故 C错 ( 4) ,排开的液体体积 , , , ,放入试管后液面等高, 烧杯底部所受压强: ,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液体的压强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液体压强公式、压强定义
5、式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属于难题,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区分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决定浮力大小的是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决定液体压强大小的是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 小明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离手后在空中运动以下图线中,能反映小球动能 EK随时间 t变化关系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小球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 所以动能是先减小,后增 大,并且在最高点时,动能为零 故选 C 考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考查动能的影响因素,关键是根据动能的变化来判断图象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
6、体(甲的边长小于乙的边长)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则可能使甲和乙对地面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 A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B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C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 D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对 地面的压力也相等,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S 乙 S 甲 ,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对地面的压力相等,但接触面积不变,还是 S 乙 S 甲 ,所以对地面的压强不可能相等故 A错误 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根据 ,铜块的质量大于铁块的质量,与地
7、面的接触面积不变,所以压强不可能相等故 B错误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乙减小的质量小,甲减小的质量大,两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甲小于乙,又因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S 乙 S 甲 ,所以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相等,故 C正确 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 ,甲乙对地面的压力仍然相等,接触面积还是 S 乙 S 甲 ,所以对地面的压强不同,故 D错误 故选 C 考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压强公式的应用,关键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两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学习了电路后,小明设计了四个体重计原理图,你认为可行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图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
8、电压,电压表示数也不会随人体重的改变而改变;故 A图错误,不符合题意 B图电压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不符合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故 B图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图中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会随着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的改变而改变;故 C图正确,符合题意 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而 D图中电流表将滑动变阻器短路,并且电流表示数不随人体重的改变而改变;故 D图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流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压表和电流的正确使用,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和欧姆定律的应用;排除法是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排除法的好处是短时间内准确确定正确选项
9、 如图所示,在调节平衡后的杠杆两侧,分别挂上相同规格的钩码 ,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两侧各去掉一个钩码,则 ( ) A左端下降 B右端下降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答案: A 试题分析:设一个钩码的重为 G,一个格为 L, 原来杠杆: ,处于平衡状态, 现在在两侧各去掉一个钩码后,左边 ,右边 ,左边的力和力臂的乘积大,杠杆不再平衡、左端下降 故选 A 考点:杠杆的平衡分析法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杠杆是否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只比较力或力臂大小不能得出正确结果 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 小明没有 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火车刹车后不
10、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火车具有惯性 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 将锤子的木柄在硬地上撞击几下,锤头便套紧了,利用了物体的惯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汽车处于平衡状态,说明推力等于所受阻力,与惯性无关故本选项错误; 火车刹车后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火车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本选项正确; 高速飞行的子弹是因为子弹具有惯性,但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也不会消失故本选项错误; 将锤子的木柄在硬地上撞击几下,锤头便套紧了,因为锤柄受到地面的阻力静止,而锤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故本选项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正确选项
11、是 、 故选 B 考点:惯性;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惯性的概念,要知道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如图所示 ,在下列有关电与磁实验的装置图中,能利用该原理制成电动机的是( ) 答案: D 试题分析 :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或者说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A、这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不符合题意; B、这是奥斯特实验装置,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不符合题意; C、这是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匝数多少关系的实验,结论是当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不符合题意; D、此实验探究的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现象
12、,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直流电动机的原理 点评: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械,它在工作时要消耗电能,因此解题时观察图形中有无电源是此题的解题关键 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 ) A微波、红光、紫外线都是电磁波 B声波、超声波、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C水波、声波、电磁波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都是通过光缆来传输信号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微波、红光、紫外线都是电磁波,正确; B声波、超声波是声音的传播速度,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铁传播速度,两都是不同的,故 B错误; C水波、声波由物体振动产生、电磁波是由液化的电流产物的,故 C错误; D光纤通信是通过光缆
13、来传输信号的,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是通过电磁波传播信息,故 D错误; 故选 A。 考点:电磁波及其传播;声音的产生;电磁波通信 点评:对电磁波的种类和声波,以及声速和波速等基础知识应当了解,此题属于基础知识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 A温度 B熔点 C凝固点 D沸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常温下汽化现象说明乙烷具有 较低的沸点 故选 D 考点:沸点及沸
14、点与气压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汽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2012年 5月 21日,美丽的日环食像一个金环挂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上空,如图所示,下列所述现象中与日环食的光学成因相同的是 ( ) A立竿见影 B拱桥倒影 C海市蜃楼幻影 D毕业合影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符合题意 B、拱桥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不合题意 C、海市蜃楼幻影,是光的折射现象,不合题意 D、毕业合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不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解决此题要求了解一些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
15、现象及其他光现象,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实验题 小军利用天平、水和烧杯来测量一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调节天平的 使天平平衡。 (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 3)如图乙所示: a.往烧杯中加入 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152g; 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183g; d.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16、 g/cm3。 答案:( 1)平衡螺母 ( 2) 62 ( 3) 31 ( 4) 2.0 试题分析:(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 2)小石块的质量 ( 3)烧杯内加入水的质量 烧杯内加入水的体积: 所以小石块的体积 ( 4)小石块的密度为: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点评:( 1)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 ( 2)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实验,从天平的使用、物体质量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密度的计算等方面进行考查 ( 3)当缺少量筒时,采用等效代替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
17、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 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小王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 和 ,结论是: ; ( 2)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质量相等的铁球和纸团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
18、发现两者下落时间 (填 “相等 ”或 “不相等 ”),原因是: 。 ( 3)根据表中的数据, 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将 (选填序号)。 A、同时落地 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 答案:( 1) 1 3 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的时间与材料无关 ( 2)不相等,纸所受的阻力相对于纸的重力不能忽略不计 ( 3) A( 2分) 试题分析:( 1)猜想一是物体下落的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所以应该控制材料的质量和高度相同,改变材料,由表格可知实验 1, 3符合题意; 分析表格中的 1、 3数据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与材料无关; ( 2)质
19、量相等的铁球和纸团同时从三楼由 静止开始下落,它们的落地时间不同,原因是纸所受的阻力相对于纸的重力不能忽略不计; ( 3)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所以铁片和羽毛下落过程中不受阻力,因此同时落地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评:对于此类实际问题,要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知道应该控制哪些因素不变,改变哪些因素 小华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 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 。 ( 2)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20、 实验次数 物距 u / cm 像距 v / cm 物高 l / cm 像高 h / cm 1 35 14 5 2 2 30 15 5 2.5 3 20 20 5 5 4 15 30 5 10 5 12 60 5 25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1(选填 “大于 ”或 “小于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1(选填 “大于 ”或 “小于 ”)。 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沦是 。 答案:( 1)同一高度 ( 2) 10 小于 大于 像高与
21、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或 h/l= v/u) 试题分析:( 1)为了能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必须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位置大致在同一高度 ( 2) 由表中第 3此实验的数据,物距等于像距,物像等大,可知,此时则 即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因 1、 2 次实验中像距小于物距,则 , ,所以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小于 1; 同理当像距大于物距时, , ,所以,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都大于 1 第 1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 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 2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 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 3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为
22、1;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 1, 4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 2, 5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为 5: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 5,则由此可得出结论: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 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中首先根据表中信息找出该透镜的焦距,其次是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这些都是在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起一问一答的题型,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此类题型受到中考的青睐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 “斜面的机械效率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收集了下表中的实验数据。
23、实验次数 斜面的倾 斜程度 物块重 力 G/N 斜面高 度 h/m 拉力 F/N 斜面长 度 S/m 机械效 率 1 较缓 5 0.2 2.4 1 41.7% 2 较陡 5 0.5 3.2 1 78.1% 3 最陡 5 0.7 4.3 1 81.4% (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斜面越缓越 力(选填 “省 ”或 “费 ”)。 ( 2)该小组又进行了第 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是 0.5m和 1m,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4.0N,他们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 ( 3)把第 4次实验数据与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扬州市 中学 九年级 中考 模拟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