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 谢赫曼,以表彰他在发现准晶体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B、耐磨损,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C、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D、抗氧化性强,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
2、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关于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步骤依次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B溶解步骤中,若所加粗盐未充分溶解,会导致精盐的产率偏低 C过滤步骤中,若所得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D蒸发步骤中,需持续加热直至蒸发皿中的液体蒸干为止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分析。 A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步骤依次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正确; B溶解步骤中,若所加粗盐未充分溶解,则会和不
3、溶性杂质一起被过滤除去,故会导致精盐的产率偏低,正确; C过滤步骤中,若所得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正确; D蒸发步骤中,不能持续加热直至蒸发皿中的液体蒸干为止,而是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就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滤液,以免晶体受热后飞溅出来,错误。故选 D 考点:粗盐提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粗盐提纯过程中过滤和蒸发的操作,难度不大,熟记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实验相符合的是 A图 :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B图 :水的电解 C图 :向 HCl与 Na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Ba (OH) 2溶液 D图 :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
4、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的反应分析。 A、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故 pH 7;随着水的不断滴加,碱性减弱,故 pH 变小,但由于始终为氢氧化钠溶液,故溶液一直显碱性,即 pH 7,错误;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的氢氧气体的体积比为 2:1,而不是质量比,错误; C、由于 Na2SO4能与 Ba(OH)2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水,故向HCl与 Na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即有沉淀生成,且会随Ba(OH)2的不断加入而不断增大,直至硫酸钠完全反应则不再改变,正确; D、由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能够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但由于
5、催化剂本身的质量不变,故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即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的氧气的质量相等 ,错误。故选 C 考点:溶液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水的电解,中和反应及应用,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的知识熟练掌握,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已知: 一定温度下,硫酸铜受热分解生成 CuO、 SO3、 SO2 和 O2; SO3、SO2都能被碱石灰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利用下图装置加热 10.0g硫酸铜粉末
6、直至完全分解,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 : 装置 A(试管 +粉末) B C 反应前 42.0g 75.0g 140.0g 反应后 37.0g 79.5g 140.0g 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A 4CuSO4 4CuO + 2SO3 + 2SO2 + O2 B 3CuSO4 3CuO + SO3 + 2SO2 + O2 C 5CuSO4 5CuO + SO3 + 4SO2 + 2O2 D 6CuSO4 6CuO + 4SO3 + 2SO2 + O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装置 A在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为反应生成的气体的质量 =42.0g-37.0
7、g=5g,则反应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10g-5g=5g;由于干燥管 B完全吸收了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则这两种气体的质量 =79.5g-75g=4.5g,由于反应一共生成了三种气体,则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5g-4.5g=0.5g;由此可知,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生成的氧化铜及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比为 10g: 5g: 0.5g=20: 10: 1,可设化学方程式中这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 a、 b、 c,则它们的质量之比为 160a: 80b:32c=20: 10: 1,则 a:b:c=4:4:1。故选 A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
8、根据装置中的质量变化分析判断出各物质的质量,然后再求出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比。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可能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关系,例如: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并列关系 C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D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基本概念分析判断。 A化合物与单质都属于纯净物,只是它们的元素组成种类不同,故属于并列关系,错误; B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它们属于包含关系,错误; C有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是,故属于交叉关系,正确; D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
9、应中的一种,故属于包含关系,错误。故选 C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关基本概念,特别是把握好各概念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江苏省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专家指出, H7N9 禽流感病毒和其它流感病毒一样,普通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灭。戊二醛( C5H8O2)是一种高效消毒剂,下列有关戊二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戊二醛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戊二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戊二醛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582 D 20%的戊二醛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 答案: AD 试题分析:根据戊二醛的化学式是 C
10、5H8O2分析。 A、由于 C5H8O2的相对分子质量 =125+18+162=100,而相对分子质量高于10000的分子称为高分子,故该物质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错误; B、 C5H8O2是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C、 C5H8O2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582,正确; D、根据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分析,20%的戊二醛溶液中还含有 80%的水,若设该溶液的质量为 m,则其中的戊二醛中的氢元素的质量 =20%m 100%=1.6%m;而水中的氢元素的质量=80%m 100%=8.9%m,则 20%的戊二醛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5%,错误。故
11、选 AD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 时,溶解度甲 乙 丙 B 50 时,在 100g水中放入 50g乙,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3.3% C若要从甲溶液(含有少量乙)中提取甲,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分别将 50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10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乙 甲 丙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A、由
12、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20 时,溶解度:乙 甲 丙,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5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40g,故 50 时,在100g水中放入 50g乙,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 40g,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28.6%,错误;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故要提纯混有少量乙物质的甲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错 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故将 50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1
13、0 时,甲、乙因溶解度变小而有溶质析出,溶液仍饱和,但丙物质会因溶解度变大,而变为不饱和溶液,则降温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等于 50 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甲、乙在 10 时均仍为饱和溶液,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10时乙的溶解度甲的溶解度 50 时丙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 甲 丙,正 确。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
14、计算。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 O2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B NaCl固体 Na2SO4 溶解,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Cu(NO3) 2溶液 AgNO3 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aCl2溶液 HCl 加入足量碳酸钙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由于杂质氧气能与足量的灼热的铜反应而被除去,而主要物质 N2不反应,且反应没有生成其他气体,故除杂方法正确; B、由于杂质 Na2SO4能与适量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
15、酸钡沉淀和 NaCl,而主要物质 NaCl不反应,但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是硫酸钡,而非NaCl固体,错误; C、由于杂质 AgNO3能与足量的铜粉反应,生成银和 Cu(NO3)2而被除去,而主要物质 Cu(NO3)2不反应,故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 Cu(NO3)2溶液,正确; D、由于杂质 HCl能与足量的碳酸钙粉末反应,生成 CaCl2、水和 CO2而被除去,而主要物质 CaCl2不反应,故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 CaCl2溶液,正确。故选 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16、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现有镁、铝两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相同质量的氢 气,则可能的情况有 A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B质量比为 43的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C质量比为 89的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D足量的镁、铝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答案: BD 试题分析: Mg、 Al 两种金属分别跟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据此分析。 A、等质量的镁、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金属均完全反应,设镁、铝的质量为 m,则 Mg+2HCl=MgCl2
17、+H2, 2Al+6HCl=2AlCl3+3H2, 24 2 54 6 m m 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不等,错误; B、质量比为 43 的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时,金属均完全反应,设镁、铝的质量分别为 4m和 3m,则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24 2 54 6 4m 3m 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正确; C、根据 B正确,可知 C错误; D、足量的镁、铝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则盐酸完全反应,由于反应生成的氢气全部来自盐酸中所含 的氢元素,故得到的氢气的质量相同,正确。故选 B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
18、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和假设法相结合方式解答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产生的氢气均来自于盐酸中的氢离子,故要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应有两种情况:参加反应的 HCl的质量相等,或参与反应的 Mg、 Al的质量符合得到相同质量氢气的条件。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汽油能清洗油污,利用的是乳化原理;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凡是 pH 7 的降雨,都可称为酸雨; 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 水,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 金刚石、石墨、 C60均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升高温度或减小压强,气体的溶解度均会减小。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
19、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汽油能清洗油污,利用的是有机物质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原理,而不是乳化原理,错误;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正确; pH 5.6的降雨,才可称为酸雨,错误; 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因为硝酸铵溶解吸热,正确; 金刚石、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而 C60是由 C60分子构成的单质,错误; 升高温度或减小压强,气体的溶解度均会减小,正确。故选 B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雨,溶解的热现象,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0、,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在水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NH4 、 Cl-、 OH- B Fe3+、 Cl-、 NO3- C Na 、 Ba2+、 CO32- D Na 、 H 、 HCO3-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NH4 和 OH-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水和氨气,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 Fe3+、 Cl-、 NO3-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正确; C、 Ba2 和 CO32-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D、 H 和 HCO3-两种离子会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
21、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 B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即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 下列有关安全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B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应立即打开排风扇 C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内,要严禁烟火 D易燃物和易爆物应露天存放,并紧密堆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图书、档案着火,不能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会对图书档案造成二次破坏,应用灭火时不留痕迹的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错误; B、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因为天然气有可能在空气中达到爆
22、炸极限,而开关碰触又能产生电火花,故可能引发爆炸;应首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降低天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错误; C、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内,要严禁烟火,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正确; D、易燃易爆物不能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且不能紧密堆积,否则热量不容易散失,易发生爆炸,错误。故选 C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下列属
23、于蛋白质类食品的是 A米饭 B鸡蛋 C黄瓜 D菜油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六大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分析。 A、米饭中主要含有淀粉,属于糖类物质,错误; B、鸡蛋中主要含有蛋白质,正确; C、黄瓜中主要含有维生素,错误; D、菜油中主要含有油脂,错误。故选 B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熟练掌握六大营养素的名称、作用、来源及其缺乏症等,是 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我国环保部 2011年 11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了一项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该空气污染物是 A PM2.5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11年 11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南京市 白下区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