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于都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于都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于都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于都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灯泡通电发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湿衣晾干 D食盐水的蒸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灯泡通电发光、湿衣晾干、食盐水的蒸发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黑色的四氧化三铁生成,是化学变化。选 B。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点评: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本题难度不大。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X、 Y、 Z、 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物 质 X Y
2、 Z W 反应前的质量( 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 g) 12 m 8 14 A m=8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 Z与 W的质量比为 41 D 答案: C m=1或 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该反应为化合反应等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 X的质量增加了 10g, Z的质量减小了 8g, W的质量减小了 2g,故 Y的质量应该保持不变,即 m=1.选 C。 D选项可填: m=1、 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Y可能没有参加该化学反应等。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 点评: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
3、量之和;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其自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本题难度较大。 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B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 1/5 C实验中用镁粉代替红磷可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 D 答案: B 红磷要足量或检查装置气密性等 试题分析: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要等到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 1/5;实验中不能用镁粉代替红磷,因为镁与氮气可以反应,这样装置内的氮气会被消耗,气
4、压减小,影响实验结果。选 B。 D选项可填:红磷要足量或检查装置气密性等。 考点: 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点评: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要注意红磷要足量、装置不能漏气 、可燃物燃烧不能产生别的气体等。 从下图所示的两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都表示原子 C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D 答案: A 为阳离子 为原子或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或它们质子数不同等 试题分析:由图中两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为阳离子, 为原子。它们的质子数不同,不是同种元素。选 A。 D选项可填: 为阳离子 为原子或它们
5、属于不同种元素或它们质子数不同等内容。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 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外面的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阳离子;小于核外电子数的是阴离子;等于核外电子数的原子。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 A C60 B MnO2 C CaCO3 D 答案: B H2O 等 试题分析: C60是单质; MnO2是氧化物; CaCO3是盐,选 B, D选项可填 H2O、CO2等 . 考点:氧化物。 点评: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判断,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以下 4个图像,能正
6、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B C D 加热一定质量 的高锰酸钾固体 铜丝在 空气中加热 木炭在盛有氧气 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电解水生 成两种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随着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生的氧气逐渐增多,但当高锰酸钾分解结束后,氧气的质量不再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铜丝在空气中加热,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质量增加,但当铜反应完后,固体质量不再增加;木炭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多,但反应结束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电解水生成两种气体,即氧气和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 1: 2,但质量比是 8:1,选 B。 考点:化
7、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要根 据反应的原理,逐步分析各种物质的反应情况,根据反应的进行程度绘出各种物质的质量变化曲线。 2012年 11月多家知名白酒企业被网爆涉及 “塑化剂 ”事件,让全国再次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下列关于 “塑化剂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C24H38O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为 66 B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1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C24H38O4)的化学式可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4+38+164=288;
8、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4:38=144: 19;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选 D。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点评:化学式给出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等信息。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合物中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的比。 下列符号中 “3”所表示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 3H 表示三个氢原子 B 3H2O 表示三个水分子 C Al3+ 表示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 D SO3 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 3H,表示三个氢原子;
9、3H2O,表示三个水分子; Al3+,表示铝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SO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意义。 点评: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若表示原子个数,就在元素符号前标上适当的数字;分子用化学式表示,表示分子的个数,就在化学式前加上适当数字表示;离子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适当的电荷数就行了,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元 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11 B元素名称为钠 C元素符号为 Na D核外电子数为 22.99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元素周期
10、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名称为钠,元素符号为 Na,钠的质子数为 11; 相对原子质量为 22.99。选 D。 考点:元素周期表。 点评:元素周期表给出了元素的符号、名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本题难度不大。 次氯酸( HClO)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H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设 H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 +1) +X+( -2) =0, X=+1 价。选 C。 考点:化合价及其计算和标注方法。 点评: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计算,然后将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
11、号的正上方即可。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加热液体 B滴加试剂 C过滤 D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 D 试题分析: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用酒精灯外焰均匀加热; 滴加液体药品时,滴管要悬于试管上方,不可伸入试管内。 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遵守 “一贴二低三靠 ”的原则。 读取液体体积,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选 D。 考点:加热液体;滴加液体药品;过滤;读取液体体积。 点评:实验操作要注意细节,只有按照规范的实验操作做实验,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和安全。 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 B氮气用于食品防
12、腐,是利用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的性质 D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答案: A 试题分析:氧气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的性质;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选 A。 考点: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点评:性质决定用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另外氧气还能供给呼吸,用于病人急救、登山、潜水等,识记内容,难度不大。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
13、射现象的是( ) A木炭 B铁丝 C氢气 D红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选 B。 考点:木炭、铁丝、氢气、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点评:识记内容,难度不大,牢记这些反应的现象,对于我们解答推断题很有帮助。 填空题 已知 A、 B、 C、 D、 E、 F、 G、 X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 A、 B含有相同的元素, A、 B、 D、 E、 X为氧化物, 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F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
14、、 G为单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 (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D _ 、 F ; ( 2) X在反应 中起的作用是 _; (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反应 : _; 反应 : _。 答案:( 1) CO2 CH4 ( 2)催化作用 ( 3) 2H2O2 2H2O+O2 CH4+O2 CO2+H2O 试题分析:由图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可知: A是过氧化氢; B是水; C是氧气; D是二氧化碳; E是碳; F是甲烷, G是一氧化碳; X是二氧化锰。故有: ( 1)化学式: D : CO2、 F: CH4; ( 2) X在反应 中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15、 ( 3)学方程式:反应 : 2H2O2 2H2O+O2; 反应 : CH4+O2 CO2+H2O 考点:物质推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催化剂;单质和氧化物。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推断,难度较大,解答推断题的关键是找到突破口,题中 “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F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几组重要的对比实验。 ( 1)实验 1中,观察到 A烧杯中的现象是 ,由此可验证分子的性质。 ( 2)实验 2中,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根据此条件,举一例相关的灭火事例 。 ( 3)实验 3中,实验过程中布
16、条能变红色的试剂瓶是 , C烧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 答案:( 1)无色变为红色 ( 2)到达物质的着火点 用水把火扑灭(合理给分) ( 3) B瓶 CO2+Ca(OH)2 =CaCO3+H2O 试题分析:( 1)实验 1中,观察到 A烧杯中的现象是无色变为红色,由此可验证分子的性质。 ( 2)实验 2中,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温度要到达物质的着火点。根据此条件,举一例相关的灭火事例用水把火扑灭就是降低温度使之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实验 3中,实验过程中布条能变红色的试剂瓶是 B瓶, C烧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CO2+Ca(OH
17、)2 =CaCO3+H2O。 考点:微粒的性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的性质;酸碱指示剂 。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微粒的性质有:微粒很小;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 1、有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的方法有: 1、撤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两个原则,注意化学式要正确,不要忘记反应条件、气体或者沉淀符号。 根据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下图中不同的 “小球 ”代表不同的原子。 A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于都 九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