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物质燃烧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 B燃烧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 C由于燃烧会产生污染和火灾,所以燃烧对人类来说弊大于利 D常见的燃烧多数都有氧气参加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据此分析判断。 A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燃烧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正确; C虽然燃烧会产生污染和火灾,但由于燃烧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能量,所以燃烧对人类来说是利大于弊,错误; D常见的燃烧多数都有氧气参加,正确。故选 C 考点
2、: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 2-14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注射器内有液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故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
3、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故选 A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中学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熟练掌握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和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 题的关键。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 10 g冰受热融化成 10 g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A.10g冰受热融成 10g水,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错误; B.质量守恒定律是研究物质
4、的质量的,而不是研究物质的体积的,错误; C.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错误; D.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强调的是所有的反应物和所有的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质量守恒定律只是应用于解释化学变化,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 :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
5、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B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A、枯枝和油都具有可燃性,故能为燃烧提供充足的可燃物,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一般是不变的,错误; C、东南风 会加大空气的流动,故能为木船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正确; D、由于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故会造成全部起火,正确。故选 B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点评:理解和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物质
6、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可燃物, 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g镁在 3g氧气中燃烧可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 ( ) A小于 6g B大于 6g C等于 6g 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镁与氧气的质量比,先判断出二者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或者是谁过量,进而计算出生成氧化镁的质量。 2Mg + O2 2MgO,其中 Mg与 O2的质量比 =48: 32=3:2,由此可知, 3g镁在 3g氧气中燃烧时,氧气过量,所以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小于 6g。故选 A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利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进而根据反应
7、中某一物质质量,计算其他物质质量。 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 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 “铜是紫红色固体 ”,叙述的是铜的颜色和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铜的物理性质; B、 “金刚石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叙述的是金刚石的硬度,不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C、 “铁会生锈 ”,需要通过铁在有氧气和水分的条件下,生成铁锈这个化学变化来表现的性质,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D、 “氮气在常温下是气体 ”,叙述的是氮气的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氮
8、气的物理性质。故选 C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 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既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又有原子构成的物质 C氯化钠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 D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分析判断。 A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正确; B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物质,既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等),又有原子构成的物质(如稀有气体),正确;
9、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两种阴阳离子构成的,正确; D过氧化氢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错误。故选 D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一般的,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气态单质、共价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 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 下列四副图片所示的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其中一种与其他三种类型不同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火烧赤壁 C凿壁偷光 D铁杵磨成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
10、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司马光砸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火烧赤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凿壁偷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只是墙壁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D、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铁杵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现象或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事实 解
11、释 A 木炭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 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B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和氧气 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一样 C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冰、水由同种分子构成 D 液氧和氧气的颜色不同 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时,颜色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木炭在氧气充分的情况下,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由此可知,反应物的量的不同,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不同,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葡萄糖和氧气,故说明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一
12、样,正确; C、冰、水都是由同种分子 水分子构成,而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故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正确; D、氧气和液氧的颜色不同的原因是氧气中氧分子间的间隔大,液氧中氧分子间的间隔小而导致的,错误。故选 D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点评:理解物质的微粒性,能够应用分子的观点,结合分子的性质,判断各变化的实质。 右下图是 “尾气催化转换器 ”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园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 答案: C 试题
13、分析:根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的模拟图,可判断该变化为两种化合物的分子通过原子的重新结合生成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A、生成物分子中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正确; B、变化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即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正确; C、据 A可知反应中有单质生成,不正确; D、观察图示可知,反应前后都有 1个构成相同的化合物的分子,说明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2: 2=1: 1,正确。故选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
14、子;只要能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与粒子个数关系,就能正确解答本题。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变化的化学用语。关于化学方程式 3Fe+2O2 点燃 Fe3O4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物都是单质 B生成物属于一种混合物 C属于氧化反应 D反应后固体物质质量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 据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分析。 A、反应物是铁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正确; B、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错误; C、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的反应,由于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符合氧化反应的特点,故属于氧化反应,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反应前原有固体质量 +氧气的质量
15、,故反应后固体物质质量增加,正确。故选 B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围绕化学方程式考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却能燃烧。与这一事实最密切的因素是 A铁丝的表面积 B氧气的浓度 C铁的着火点 D燃烧区的温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可燃物的燃烧,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铁在氧气中能够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就说明铁的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因为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太低,还没有达到能使铁燃烧的程度。故选 B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
16、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时还要充分理解,并不是所有可燃物在温度达到着火点时,遇氧气就能燃烧,因为有些物质的燃烧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露,释放出一种放射性的碘( I)。这种碘原子的质子数为 53,中子数为 78,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A 53 B 78 C 131 D 156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由于电子的质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根据题意,碘原子的质子数为 53,中子数为 78,故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53+78=131。故选 C 考点:原子的定义
17、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两种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O2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 CO2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C空气中氧气含量越多越好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越好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A由于 O2能够支持呼吸,故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正确; B CO2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和淀粉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错误; C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不是越多越好,氧气的含量过高,会造成一些氧化反应的加剧,错误; D空气中二氧化碳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山东省 文登市 实验 中学 九年级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