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江苏省兴化市戴泽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江苏省兴化市戴泽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江苏省兴化市戴泽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江苏省兴化市戴泽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涉及的光现象与 “小孔成像 ”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凿壁偷光 B海市蜃楼 C猴子捞月 D杯弓蛇影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凿壁偷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 “小孔成像 ”形成原因相同; B、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猴子捞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故不符合题意; D、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
2、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若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眼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B该眼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C该眼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D该眼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后成像,要想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会聚,而能使光线会聚的是凸透镜,而配戴凸透镜的应该是远视眼,答案:选 D。 考点:近视眼、远视眼的判断及配戴透镜类型 小红同学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B
3、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选项中,蜡烛越烧越短,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特点可知,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选 A; B选项中,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应该是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光屏靠近凸透镜, B不符合题意; C选项图中可以看出物距大于像距,而投影仪的设计要求是像距大于物距,显然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该发生漫反射,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 考点:凸透镜成像实验 在做观察 “凸透镜成像 ”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凸透镜 60
4、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20cm B 30cm C 60cm D 80cm 答案: A 试题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题目物体放在距凸透镜 6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说明 60cm在二倍焦距之外,由此可得焦距在 30cm 之内,答案:只有 A符合题意。 考点:凸透镜成像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 B选项塔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C选项放大镜把文字放大属于光的折射; D
5、选项手的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答案:选 C。 考点:光的反射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镜子时,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其真伪 C光与镜面成 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 3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照镜子时,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知: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其真伪,符合题意; C光与镜面成 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入射角为 60,又因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其反射角为
6、6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凸面镜,而不是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考点:光的反射 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B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C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空间增大的感觉 D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水中物体的反射光线折射时偏离法线, 我们看到物体的深度比物体所在的实际深度要高一些,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路灯下行走的人,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上,在人后面形成一个光线射不到的黑色区域就是影
7、子,所以出现人影相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增大空间的感觉,是光的反射形成,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这是由于大气是不均匀的,光在其中传播时发生了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光的反射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节选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请你指出包含了凝固这种物态变化的一项是 A风雨送春归 B飞雪迎春到 C已是悬崖百丈冰 D犹有花枝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风雨送春归,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飞雪迎春到,雪
8、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已是悬崖万丈冰,冰是水变成的,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该选项符合题意;D、犹有花枝俏,花开香 飘万里,属于分子运动现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下列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池塘上结了一层薄冰 B盛夏,打开冰棍纸见到 “白气 ” C深秋,树枝上结了一层薄霜 D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初春,池塘上结了一层薄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而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 A错误; B、盛夏,打开冰棍纸见到 “白气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9、放出热量变为小液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 B 正确; C、深秋,树枝上结了一层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变为固态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 C错误; D、严冬,冰冻的衣服内的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而变干,属于升华现象,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 )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 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
10、慢了水果中水分的蒸发,符合题意; B、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D、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 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答案: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人耳能听到
11、各种频率的声音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答案: 试题分析: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没有不振动就发出的声音; B.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C.和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答案:选 A。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双选题 清晨,明媚的阳光穿过树林,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 “光柱 ”。 “光柱 ”是由于光的 _形成的。正午时分,当一束太阳光垂直入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则反射角为 _度,射入水中的光线传
12、播方向 _(填 “改变 ”或 “不改变 ”)。 答案:直线传播 0 不改变 试题分析:阳光穿过树林形成的光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一束太阳光垂直入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 0度,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反射角也为 0度,射入水中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平静湖面的上空,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它在湖水中的像是 _像(选填 “虚 ”或 “实 ”),鸟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 _(选填 “逐渐变大 ”、 “逐渐变小 ”或 “不变 ”)。 答案:虚 不变 试题分析:鸟在湖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 成的,属于
13、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跟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它在湖水中的像是虚像,鸟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 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_(填 “吸 ”或 “放 ”)热。 答案:汽化 吸 试题分析: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病人降温则酒精带走热量,酒精檫病人额头后快速变干,所以是汽化现象,汽化是吸热过程。 考点:汽化吸热 实验题 ( 4分)小明进行 “视力的矫正 ”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
14、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应该 ( 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 /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 “靠近 ”或 “远离 ”)眼睛 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 图,其矫正做法是 答案:( 1)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 靠近;( 2) A、 C 试题分析:( 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 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
15、前方,是 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 C图 考点:近视眼的形成及配镜 ( 14分)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 /cm 像距 /cm 像的性质 1 30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5 16.7 3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4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5 5 正立、放大的虚像 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1分) 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分) 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表中
16、实验序号 2中像的性质为 、 、 。( 3分) 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靠近 ”或 “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 2分) 表中实验序号 4中像距为 cm 实验中,某同学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下图所示 (P 点是 2倍焦距处 ),你解决的方法是 。( 2分) 再把蜡烛移到 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 (填 “C”或 “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2分) 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右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 C、D两处会得到清晰缩小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江苏省 兴化市 中学 年级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