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建阳市八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福建建阳市八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福建建阳市八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福建建阳市八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右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历史教材封面。这本教材编写的内容应该是 A中国古代史 B中国近代史 C中国现代史 D世界近代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准掌握情况,由图片可知其中有虎门销烟的浮雕以及圆明园的遗迹等内容,可以判断出题干中教材的内容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右图是一首反映中华民族抗日的音乐作品 (局部 )。这部作品的名称是 A毕业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国际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2、学生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准确识记,由题干图片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处 ”等信息可直接判断其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内容,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而毕业歌黄河大合唱国际歌均无此内容,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其中 “伟大传奇 ”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跃进大别山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句是 “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从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来看,红
3、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执行了失利,使得中央苏区丧失殆尽,红军失去了落脚点,只能进行转移。在最初的转移中,因为采取大搬家的政策,部队行动缓慢,结果敌人步步紧逼,几乎断送了红军。后来为了寻找出路,挽救红军 ,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因此是 “伟大的奇迹 ”。跃进大别山也是重大的战略转移,但不是工农红军的转移、而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转移。故选 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 右图卡片内容表述错误的是 A时间 B发动者 C解决过程 D历史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相关史实的准确掌握,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36年
4、12月 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 “西安兵谏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分析可知 ABC的表述均符合史实,而 “标志着全国性 抗日战争爆发 ”指的是1937 年 7 月 7 日的七七卢
5、沟桥事变,因此 D 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难忘九一八 西安事变 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 ,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战役时间 作战区域 毙伤俘日伪军人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1940年 华北地区 4万多人 2000多千米 近 3000个 A血战卢沟桥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辽沈战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的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准确掌握,由材料中“1940年 ”“华北地区 ”等信息可推断出题干所述历史事件应该是百团大战,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
6、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 1800余次,攻克据点 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 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血肉筑长城 百团大战 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 A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 B电影片段中的场景 C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D日本的官方言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就必须借助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进行研究等,而电影照场景、文学作品的描写都含有文学色彩,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而日本作为这场屠杀的执行者
7、,其官方言论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血肉筑长城 南京大屠杀 右图是一张纪念科学家的邮票。他的主要成就是 A发明联合制碱法 B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C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 D研制 “两弹一星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侯德榜历史功绩的准确识记,由图片中 “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 ”的关键信息可知其主要成就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侯德榜,中国化学家, “侯氏制碱法 ”的创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 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故选 A
8、。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侯德榜制碱法 下图所示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三大战役的准确掌握,由图片中的 “张家口 ”“北平(北京)、天津 ”等关键信息可推断出图片所示的战役应该是平津战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48年 11月 29日开始, 1949年 1月 31日结束,共 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 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 3个兵团, 13个军 50个师共计 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
9、片地区。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 “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 ”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 “读到 ”的历史不包括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中华民国成立 C中共 “一大 ”召开 D蒋家王朝的灭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南京的历史事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 “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南京签订, 1912 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1927 年 4 月 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在大陆 22年的统治覆
10、 灭,由此分析可知ABD均发生在南京,不合题意,而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天游船上,与南京无关,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 “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军旗升起的地方 ”这两个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武昌起义 D孟良固战役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意义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27年8 月 1 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故选 A。
11、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 下列口号属于五四运动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 B “民主、科学 ” C “救亡图存 ”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鸦片战争后,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 “民主、科学 ”是新文化运动中的 口号; “救亡图存 ”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是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喊出的口号,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 “怒潮澎湃,党旗飞扬,这是革命
12、的黄埔 ” 这首校歌所传颂的军校创建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埔军校成立的相关史实,材料中 “革命的黄埔 ”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国民党 “一大 ”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上,故称黄埔军校,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的建立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诗中所说的 “两劫 ”,其中 “一劫 ”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另 “一劫
13、 ”发生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准确记忆,由题干中 “圆明园 ”“其中 “一劫 ”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等信息可知应该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联系已学史实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 10月 6日占据圆明园, 10月 18日, 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列强强化罪行 火烧圆明园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幅挽联悼念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民族
14、英雄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材料中 “黄海海战 ”是解题的关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895年,黄海大东沟海域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铁甲舰与铁甲舰对决的大海战,中国北洋舰队被日本联合舰队重创。撞击日舰吉野号失败后,邓世昌与致远舰共存亡,和爱犬一起自沉殉国。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 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变成 “洋人的朝廷 ”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影响的准确理解与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 “清政府保
15、障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 ”,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 “洋人的朝廷 ”,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影响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容。下列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中提出 “实业救国 ”的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謇 D严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提出了 “实业救国 ”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被称为 “状元实业家 ”,而林则徐、魏源与严复均与 “实业救国 ”无关,排除 ABD,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16、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张謇 “它是 l898年中国最轰动的出版物,介绍了达尔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观点。 ”它指的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严复译著的天演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该书初刊于 1842 年,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著作;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新文化运动中有关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内容;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 1918年,由此可知 ABC均不合题意,排除; D严复译著的天演论,是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书中介绍了达尔文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7、”思想,对当时国内鼓吹变法图强和提倡维新运动起过积极作用。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戊戌变法 严复天演论 “主义扬中外,精灵炳日月 ”是蒋介 石挽孙中山的对联。其中的 “主义 ”是指 A人文主义 B三民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抓住题干中 “主义 ”“蒋介石挽孙中山的对联 ”等关键信息,由此可判断出挽联内容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有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下图是现在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的校徽。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的是 A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福建 建阳市 年级 上期 期末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