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江苏苏州中学初中部立达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届江苏苏州中学初中部立达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江苏苏州中学初中部立达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江苏苏州中学初中部立达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0年 11月 21日上午,苏州太湖半程马拉松赛,全程约 21.0975公里,即将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畔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跑步这种简单的运动方式,向大众提倡低碳健康新生活,呼吁环境保护,展现名城苏州和谐、易居和梦里水乡的独特魅力。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A提倡步行或自行车等短途交通方式 B大力发展公交及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事业,缓解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问题 C在农田里大量焚烧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以获得某些营养物质 D实时对企业的排气进行监测,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大气排放污染源 答案: C 试题分
2、析:提倡步行或自行车等短途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公交及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事业,缓解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实时对企业的排气进行监测,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大气排放污染源等做法都是有利于环境改善的,符合环保理念,而在农田里大量焚烧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会增加空气中粉尘等有害物质,不符合环保理念。故选 C。 考点:化学与环境保护。 点评:环保理念关乎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 人体中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缺铁易患贫血病 B缺碘易患夜盲症 C缺锌易患甲状腺疾病 D缺钙易患动脉硬化疾病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体中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缺铁易
3、患贫血病;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缺锌易影响智力发育,侏儒症;缺钙易患佝偻病。 考点:元素与人体健康。 点评: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元素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内容,难度不大。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中子数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质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选 B。 考点:元素的性质;原子的构成。 点评: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质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有白烟产生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黑
4、色固体生成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瓶壁有水雾产生 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 A、 B、 C描述的实验现象是对的, D中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选 D。 考点:镁、铁、蜡烛和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点评:化学反应的现象是推断化学反应结论的基础,要识记。 下列微粒结构图示中,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题中 B可以表示水分子。 考点:微粒的模式图;水分子的构成。 点评:分子有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
5、析合理的是 A制取 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 CO2 收集 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B加热碱式碳酸铜固体粉末时,试管破裂 加热前没有将试管外壁擦干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 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 1 5 红磷过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制取 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 CO2,可能是装置漏气造成的,制取气体时,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可能是因为没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反应时生成的熔融物炸裂了瓶底;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 1 5,可能是因为红磷的量不足,也可能是因为装置气密性
6、不好,还有可能是没有等到装置冷却的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B选项对异常现象分析的较为合理。选 B。 考点: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点评:化学实验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往往关乎实验的成败,同学们要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分子等微粒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气体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高锰酸钾溶液稀释后溶液颜色变浅红甚至变为无色,是因为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变小 C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大量白烟,是 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微粒的性质有三个: 1、微
7、粒很小; 2、微粒之间有间隔; 3、微粒是不断运动的。题中 A、 C、 D的解释是正确的, B选择中高锰酸钾溶液稀释后溶液颜色变浅红甚至变为无色,是因为高锰酸钾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大所致,不是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变小。选 B。 考点:微粒的性质。 点评:微粒的性质有三个: 1、微粒很小; 2、微粒之间有间隔; 3、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常温常压下在实验室收集 NH3(气体 ),与选择收集方法无关的信 息是 A NH3的密度 B NH3在水中的溶解性 C空气的密度 D NH3的质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收集气体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发生反应的可用向上排空气
8、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发生反应的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可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方法与收集气体的质量没有关系。故选 D。 考点:气体的收集方法。 点评:收集气体的方法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和排水法,具体使用是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选择。 用下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能产生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 A错;
9、将铜丝放下使内装石灰石的尼龙布袋与稀盐酸接触,反应开始,将铜丝往上提,则反应终止,可见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正确;气体从稀盐酸中逸出,不能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该装置无法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大小, D错。故选 B。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其化学性质。 按环保要求:凡是有颜色、异味的工业废水都禁止排放。净化此类废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A沉淀 B过滤 C吸附 D静置 答案: C 试题分析:静置和沉淀只能使水中较大的颗粒物沉降到水底;过滤能除去水中的固体不溶物;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选 C。 考点:水的净化;沉淀;
10、过滤;吸附。 点评:吸附一般 使用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下列有关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四个氢氧根离子 4(OH-) B碳酸钠 NaCO3 C硫酸钠 Na2S D三个铁离子 3Fe3+ 答案: D 试题分析:离子就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合适的数字和正负号来表示,几个离子就在离子符号前加数字几;书写化学式,要依据客观事实,不能随便臆造,写完后可以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来检验。四个氢氧根离子 :4 ;碳酸钠 : ;硫酸钠 : ;三个铁离子 3Fe3+ 。故选 D。 考点:化学符号;化学式。 点评:化学式,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不能随便更改。
11、 在 H2、 OH-、 H、 H 四种微粒中,属于分子的是 A OH- B H2 C H D H 答案: B 试题分析: OH表示氢氧根离子, A 不是分子; H2表示氢分子; H 表示氢原子,不是分子; H+表示氢离子,也不是分子。故选 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古人点石成金的梦想现在已经可以实现了,早在 191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就用 粒子轰击氮原子使氮元素变成了氧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A 粒子在轰击氮原子过程中氮原子内质子数没有改变 B 粒子在轰击氮原子过程中氮原子内电子数没有改变 C 粒子在轰击氮原子过程中氮原子内中子数没有改变 D 粒子在轰
12、击氮原子过程中氮原子内质子数发生了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素的种类决定于质子数,氮原子经轰击变成氧原子,元素的种类发生改变,则其质子数一定改变,元素的种类发生改变,则原子的质量也随之改变,故中子数也会改变。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选 D。 考点:原子与原子构成。 点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决定 于质子数。 实验室里用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主要操作: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熄灭酒精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并在靠近试管口处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并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将导管
13、从水面下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并在靠近试管口处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并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将导管从水面下取出。 熄灭酒精灯。故选 B。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点评:制取氧气步骤的口诀: “查、装、定、点、收、移、熄 ”,谐音 “茶庄定点收利息 ”。 在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A弹簧夹 B坩埚钳 C铁夹 D试管夹 答案
14、: B 试题分析:弹簧夹是用来夹住导管上的乳胶管的;铁夹是用在铁架台上加持试管或的别的玻璃仪 器的;试管夹是木制的,用来夹持试管加热用的;坩埚钳是铁制的,可以夹持温度很高的物体,如很烫的坩埚,做镁条燃烧实验时,可以用坩埚钳夹持镁条。选 B。 考点:实验室常见夹持仪器的使用方法。 点评:注意区分这些常见的夹持仪器的用途,不能混淆,不可替代。 离子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圆圈内 “+”号和数字表示带正电的质子的数目,弧线上数字代表各电子层带负电的电子的数目 ),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
15、则核外电子总数 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失去电子,则核外电子总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题中 D的质子数是 17小于核外电子数 18,故 D是阴离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原子得到电子,则核外电子总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则核外电子总数小于质子数,是阳离子。 已知 n个银原子的质量为 mkg, a个碳原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 bkg,则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表示为 A 12am/bn B am/12bn C 12bn/am D bn/12am 答案: A 试题分析:相对原子质量 =
16、 。 根据题意得: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2am/bn。故选 A。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 点评:相对原子质量 = 。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球变暖引发的异常高温,每年造成世界大城市中约6000人死亡。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 A氧气 B水蒸气 C氢气 D二氧化碳 答案: D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此外还有甲烷、水蒸气等。 考点:温室气体。 点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漫步在 2500年悠久历史的苏州古城之中,处处都能体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苏州水污染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下列做法中,不会造成水污
17、染的是: A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 B随意在沿河修建码头或建房,侵占河面 C向河道内投放花白鲢鱼苗 D工厂或其他产业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 答案: C 试题分析: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都会造成水体污染。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 、工厂或其他产业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会直接导致水体污染;随意在沿河修建码头或建房,侵占河面会降低水的自我净化能力,结果是导致水体破坏 ;而向河道内投放花白鲢鱼苗则能让这些鱼消化掉河中的浮游生物,达到净化水源的目的。选 C。 考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点评: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苏州,作为唯一的一座地级市亮相于 2010年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之中。以 “古城保护与更
18、新 ”为主题的苏州馆内,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向世界演绎出一幅苏州文化 “双面绣 ”。以下列举的苏州特产制作过程中,与化学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A烧制松鼠桂鱼 B制作苏绣织品 C雕刻明式家具构件 D印制桃花坞年画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制作苏绣织品、雕刻明式家具构件、印制桃花坞年画都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而烧制松鼠桂鱼时,鱼肉中蛋白质变性,是化学变化。选 A。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
19、物质,可以认为是纯净物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而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食用醋、 75%医用酒精、加碘食盐都是混合物;千足金可以认为是纯净物。 考点: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点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而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微粒的性质有三: 1、微粒很小;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3、微粒之间有间隔。诗人能闻到花香,是花中有香味的物质微粒不断运动的
20、结果。选 D。 考点:微粒的性质。 点评:微粒的性质有三: 1、微粒很小;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3、微粒之间有间隔。 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与软水 B用加热的方法区分碳酸氢铵固体与蔗糖固体 C用通电的方法区分蒸馏水和食盐水 D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 答案: D 试题分析: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物质,加肥皂水会有沉淀,泡沫少,所以 A方案可行;碳酸氢铵遇热会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蔗糖不能, B方案可行;蒸馏水几乎不导电,而食盐水可以导电, C方案可行;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燃烧,故 D方案不可行。 考点:物质的辨别。 点评:辨别物质,要根据其性质来进行
21、。 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B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 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00 D C、 N、 O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 C、 N、 O的原子序数依次为 6、 7、 8,依次增加;氮是7号元素,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所以氮元素核外有 7个电子;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00;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等同素异形体;故 A 不对。 考点:元素周期表;元素的性质;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点评:元素周期表内包含了很丰富的含义,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人们常说,菠菜中含丰富的铁,这里的铁应理解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江苏 苏州 中学 初中部 初三 学期 期中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