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中,氏族、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没有很快消失,相反,这种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能够体现这一历史特征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周代的宗法制。依据所学可知,为进一步强化分封制所形成的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的时候,又实行宗法制。这一制度使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沿用和改造,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应选 A。 考点
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9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以下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 年代 茶叶 蚕丝 大豆 棉花 1871 -1873年 1 , 022, 159 37 , 529 57 , 506 8 ,486 1891 -1893年 1, 055 , 064 59 , 946 760, 522 290,417 外贸的顺差逐渐扩大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逐渐被卷人世界市场 成为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表格的内容可知,中国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表
3、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符合题意。 从表格中不能看出。所以应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 “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 ”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从题干的内容及所学可知,此次战役应黄海战役,位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应是图中的 B所在地位置。 A应是日本挑起战争的地点; B符合题意; C应是辽东半岛战役; D是威海卫战役。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
4、潮流 列强的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 以下言论属于郑观应的是 A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B民间有能纠集公司,精心制造者,地方官 即应奏明国家,为之保护 C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兴民德 D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维新思潮。依据所学,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A、 C、 D 要求仅仅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 B主张学习西方 先进的政治制度,所以 B体现了维新思想。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康有为认
5、为: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主张 “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其意图是 A彻底否定 “中体西用 ”的文化思想观念 B完善 “中体西用 ”思想以维护传统体制 C以 “中西会通 ”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D以 “中西会通 ”传播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康有为认为主张学习西方,但反对不顾中国国情,一切照搬西方政治态度和文化的思潮,而是中西并举,其意在于借助传统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有学者认为,戊
6、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 “超越 ”的表现是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要求在中国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与洋务运动明显不同的地方。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1900年出版的中国旬报社论申明: “盖洪秀全与本国争权,口口口与外国争权,虽所争之事未尽合理,而争权之兆已隐伏于四百兆人之方寸间矣。 ”这里的口口口应为 A洋务派 B强学会 C义和团 D同盟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
7、动。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 “1900年 ”。依据所学,洋务运动已无可奈何花落 去;强学会早已寿终正寝;同盟会还未建立。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即材料所言 “与外国争权 ”。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陈天华在 1903 年出版的猛回头中写道: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5亿两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 C开重庆、沙市等四处为通商口岸 D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
8、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为清王朝所接受。这表明清王朝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正如材料所言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所以应选 D。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对当时革命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对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 A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 B造成了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 C促成了民主革命团体的形成 D感召了立宪派转投 革命阵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依据所学,三民主义是 1905年提出的,而民主革命团体早在 1894年就已成立,故排除 C
9、项;立宪派之所以转向革命是武昌起义的结果,故 D项错误;早在 19世纪末。民主自由思想已传入中国,故排除 B。三民主义民明确规定了政治、民族、社会革命的目标即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所以应选 A。 考点: 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 三民主义的内容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 下的统治获得新生。 ”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依据所学,材料所言 “战
10、败 ”应是指的甲午战争的失败。 19世纪 6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 “新生 ”之目的。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 武昌起义发生后,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意识到, “运动的广泛性以及它到处获得胜利,使得以武力恢复国家原来面目的一切企图难以实现 ”。面对这种形势,以英国为首的列强采取的对策是 A扶植新的在华代理人 B默认革命党掌握权力 C实行直接的武装干涉 D培植军阀以分裂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侵华方针的改变。依据所学,面对武昌起义,列强企图武力干涉,但革命的迅
11、速发展使列强的这一企图化为泡影。为继续维护在华利益,列强改变策略,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这样,北洋大臣袁世凯成为其目标。所以应选 A。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侵华政策的转变 以华治华 1915 年 10 月高一涵发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一文,提出 “无论何国,苟稍顾立国原理,以求长治久安,断未有不以民权为本质 ”。本文写作的背景是 A袁世凯派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 B孙中山号召发动 “二次革命 ” C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世凯复辟。依据所学, A 是 1911 年, B 是 1913 年,D是 1917年,时间上均不符题意。
12、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倒行逆施,维护共和成果是当时的 当务之急,这也正是 “高一涵发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的背景。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高潮之一。与以往的近代思潮相比,它的突破在于 提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反对专制 要求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 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 倡导文学革命,改用白话文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依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故 符合题意。而 、 分别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问题。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3、 新文化运动 内容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企业的发展。从图示可知,从 1916 到 1919年,中国的矿产品有所发展制造业与农产品基本持平。故这一时期铁路的运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 B.项符合题意。 A、 C、 D三项从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所以应选 B。 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铁路 “中体西用 ”对中国近代历史有重大影响,以下关于这一思想
14、的认识,正确的是 抵制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 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 “中体 西用 ”的认识。 与 相矛盾,依据史实, 符合史实,故 错误,含有此项的均可排除,即排除 B、 C、 D三项。实际上, 均正确,所以应选 A。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 ” 1843年 11月 9日,法国外交部长指示赴中国的使团: “您的目标应是为法国的航运和贸易获得相同于英国的一切利益。 ”此时英国在中国已获得的 “利益 ”包括 政府有一名公使久驻节北京 由驻华领事
15、对侨民实行司法管辖 在中国东南五个重要口岸通商 商船在长江各通商口岸自由航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解答此题注意时间 “1843年 ”,正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之后。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英国获得了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益。 “公使进驻北京和长江各通商口岸自由航行 ”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得的,与题意不合。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的侵略 鸦片战争 17861833 年中国白银出超和人超数督统计表(单位 海姜两),阅读下表,分析其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贸易年度 1
16、786 -1788年 1809 -1811年 1826 -1828年 1831 -1833年 贸易出超 (+)入超 (-)+40,480,479 +22.245.459 -9.943 ,622 - 17 ,016,593 A.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 D.五口通商便利外国商品销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自 17861833 年,中国对外贸逐渐由出超变为入超。从时间上来看,正是鸦片战争前,由于鸦片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所致。所以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前的外贸
17、 下列各项对右表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15 28 70 69 0 14 03 明代 57 21 29. 84 0.24 12. 71 清代 56 67 24 11 0.56 18 59 A.宋明理学取得官方的正统思想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C.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强化 D.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改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展主导地位,而民办日益缩小,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
18、制日益严密。所以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之专制统治的加强 文化统治的强化 克盂和克晷是 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 “克 ”就代 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盂与克罂也由此得名。对克盂、克晷两件历史文物认识准确的是 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 说明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 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 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周代的分封制。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周公留在镐京辅佐周王,故而
19、不能到封地履职,而由自己的长子 “克 ”赴任,这只是一个特例,不具普遍性。故第 表述错误,应排除,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有学者认为,法家对中国历史的负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这种在秦统一中国时期起过积极作用的思想和制度,越往后负面作用越明显。以下各项,符合此观点的是法家 A认为世道必进,推崇变革 B主张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提倡法治,反对贵族特权 D主张君主至上,以严刑治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依据所学,法家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及历史使向前发展的,这对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所主张的君主至上、严刑峻法为君
20、主专制的强化提供 了理论依据,对后世的消极影响深远。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诸子思想 法家思想 西汉初年, “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官营专卖 C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经济政策。依据所学,西汉的时候,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盐铁等实行专营政策。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西汉的经济政策 专营政策 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实行土地国有
21、,促进经济恢复 C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土地制度。依据所学,均田制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国家赋税收入和防止土地兼并,进而维护封建统治。分析选项, A项表述最为准确,所以应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经济政策 均田制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 “驱天下以从欲,磐万 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一 “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强立三长、打击豪强 用法竟筒、甜定唐律
22、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初的措施。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 是北魏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故应排除含有此项的选项,即排除 A、 B、 C三项,所以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唐初巩固统治的措施 具体政策 唐朝时期长安城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1日人前七捌,击怔三百声,而众暖散 ”,而扬州城则 “夜市千灯照碧云 ”(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着出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 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经济。唐代的时候,对市、坊有严格的时间、空间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北京市 海淀区 上学 期期 练习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