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但不是全面否定。故 A、C 两项排除。三位思想家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其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故 B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早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家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
2、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 “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和B李贽笔下的孔子与西方没有丝毫联系,故可以排除;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是遭批判的对象;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故应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1895 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
3、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95年 ”甲午战争后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选择三条不同的救国之路,表明甲午战争 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救国成为甲午战争后的共识,也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同时还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而 B的说法太绝对,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有学者认为: “
4、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答案: A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等主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中国只是在 “火器,军舰和养兵练兵之法 ”三个方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答案:选 A; B项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C项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革命思潮兴起以后, D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5、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觉醒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 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 ”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
6、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有利于 “广推贸易 ”。这有利于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魏源的思想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 “自由主义 ”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 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 “科学万能 ”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
7、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宣传社会主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条新道路指的是 A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武装斗争 B建立根据地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 ”局面 C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D纠正 “左 ”倾错误促进革命形势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时紧扣关键信息 “大革命失败后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
8、索,找到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道路,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 ”道 路 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逝世后,有人撰写了这样的挽联: “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 ”。下列挽联同为悼念此人的是 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D创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答案: B 试题分析: “此老是世界英雄扫万里风烟,定一
9、统山河名流百代;其人作中华元首抱三民主义,伸五权宪法志矢千秋 ”这是悼念孙中山的挽联。逐一分析选项:A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不做官,不爱饯,不变节,是我良师 。这是鲁迅的挚友日本人佐藤村夫在鲁迅死后写的挽联 B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于马克思为后进,庶几列宁 。这是孙中山 1925年 3月 12日逝世后,柳亚子送的挽联。 挽联的大意是:孙中山超越了华盛顿和朱元璋,能和马克思与列宁相并。 C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这是刘伯承将军写给叶挺的挽联。 D创 造着盖世丰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 。这是 1943年 4月,陕北根据
10、地创建者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悼念刘志丹的挽联。故,正确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孙中山 观察下列两图,表述有误的是 A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都发生在中国革命关键时期 C都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图二比图一更具史料价值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一是油画,描述的是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图二是照片,显示的是 1949年 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BCD三项表述均正确;而 A都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表述明显错误,因为只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才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故,正确答案:选 A。 考点:近代中国
11、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南昌起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邓小平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些论断的直接效果是 A促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广 B促使国家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材料说明了改革遇阻的问题根源; “计
12、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是解决姓社姓资的问题,是解放人民的思想。 1992年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因此选择 C。 A、 B、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下图为毛泽东关于 “双百方针 ”的题词。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A中共 “七大 ”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十一届三中全召开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6年 4月 28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我
13、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而此时正处于社会主建设刚刚起步。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背景 下列两组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下列哪一人物与这一运动没有直接关系? A陈独秀 B孙中山 C鲁迅 D李大钊 答案: B 试题分析: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文字说明,旧文化的三从四德靠不住,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科学),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上面的内容和新文化运动有关,ACD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物,排除。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因此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影 响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
14、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 :“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 ,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 ,但至袁世凯时代 ,却又被重新记得 ,不但恢复了祭典 ,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 ” 孔夫子 “又被重新记得 ”,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袁世凯时代 ,却又被重新记得 ,不但恢复了祭典 ,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 ” 孔夫子 “又被重新记得 ”,主要是因为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目的是称帝的需要,而儒家思想恰恰又是符合专制需要的。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
15、想符合专制需要 “近代文明之特征 ,最足以变故之道 ,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 ,厥有二事 ,一曰人权说 ,二曰生物进化论。 ”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 “中学 ”“西学 ”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曰人权说,指的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二曰生物进 化论,指的则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学说,所以,这表明陈独秀是在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
16、的精髓就是 “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 “和谐 ” 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 ” 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 老子主张 “天道自然 ” 孟子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 ”、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 ”、老子主张 “天道自然 ”、孟子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国文化的精髓就是 “和谐 ”。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17、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和谐 ” 黄宗羲说: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 ”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反对纲常名教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限制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而黄宗羲认为,这一措施是导致 “有明之无善治 ”的根源。故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代废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 “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 “某人 ”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狂悖乖谬,非圣无
18、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符合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特征,即李贽评判道学家的伪善,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观念,李贽的这一思想特征被称作 “离经叛道 ”,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人思想观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 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
19、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 仁政 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 “终身不仕 ”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B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C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 A是儒家的主张; B是法家的主张; C是道家的主张; D是墨家的主张。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故应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力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道家的思想 从唐代的传奇和宋代的话本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
20、教育的普及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普及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 答案: B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唐代的传奇和宋代的话本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才产生了这些文学体裁的不断的演变,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我国古代文学 在汉字演变过程中,下列字体出现的先后次序应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文体特征可以知道 是隶书,在 小篆之后出现; 是甲骨文,在商
21、朝出现; 是草书,出现最晚;因此选择 D。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汉字 演变规律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大汉的文明传承 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指南针 火药 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史实错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排除 ,因此选择 A.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
22、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答案: A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也就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也就成为了洋人统治中国工具,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洋人的朝廷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所以,据此他要论证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也就是 “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的比比皆是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民主革命
23、 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首先提倡白话文 B主张建立新鲜、平 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D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鲁迅在文学革命中贡献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A、 B两项分别是陈独秀和胡适的主张, C“最猛烈 ”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是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的一致态度。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鲁迅 综合题 ( 13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福建 三明市 第一 中学 上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