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甘肃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 1049年) 12625万余 收支相抵 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 “积贫 ”的局面 C. “积弱 ”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与当时
2、的史实不符合,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北宋积贫现象,并不是积弱现象,所以 C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 明史 食货志: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下列有关一条鞭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 “按亩征收 ”的特质使大部分的农民减轻了负担 B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一条鞭法之
3、最大特色为 “役归于地 ”,使得 “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 D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条鞭法实际上是把丁税加到田亩上, “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 ACD三项均正确。 B项错误,一条鞭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解决阶级矛盾。故选 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张居正变法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 A 试
4、题分析: B项与三次改革的内容都不相符,所以排除 B项。三次变革中只有商鞅变法是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所以 C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成功的,所以 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 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全面考查对于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教材可知,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 “行宪法,大开国会 ”,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故百日维新未能全面反
5、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评价 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 )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符合 “人事 ”变动之意的只有 C、 D 两项,但袁世凯并不是维新人士,所以符合为 “贯彻新政 ”要求的是 D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内容 基于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 ”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 )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
6、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内容中有关于富民的政策的内容,A是无关项, B项是社会风气问题, C项是生产力提高方面的问题,只有 D项是涉及到了 “富民 ”政策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内容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与史
7、实不符合,任何改革都会损害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变法 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年 )秋七月,初税亩 ”。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实质上表明当 ( )。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鲁国初税亩改变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故选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的
8、变法 初税亩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 解放思想 建立社团 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 提倡女学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强调了对维新变法运动改革举措影响的理解,结合史实不难发现维新变法运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 均有涉及,故答案:选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影响 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主 要原因都是 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 C封建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D人民的反抗斗
9、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如果是资产阶级以革命的方式来改造封建制度,这需要资产阶级强大的力量来完成,而当时的日俄两国资本主义发展都不充分,所以资产阶级力量都弱小,故才走上了改革的道路,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日俄改革的主要原因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 “脱亚入欧 ”的历史转折。这里的 “脱亚入欧 ”是指 (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目标对于当时的日本还太大,日
10、本当时的情况还不能直接跨越到这个地位上。 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 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与影响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 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加尔文的这种先定论思想是符合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利益的,所以 C项错误, D项错误,因为加尔文的宗教改
11、革并不是否定天主教的作用,他只是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欧洲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确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确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不全面,缺少了封建主义,所以 A项错误。 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并且它是日本明治维新积极的影响,与题意不符合。 D项也如 B项一样,所以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
12、新的影响 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C改革建立了新教,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 D这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的前半部分内容正确,后边内容不正确,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不反对宗教信仰的,它只是反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所以 A项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欧洲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
13、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参加者 C时间 D地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公车上书是指 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参加者是应试的学子们,不是各省官员,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 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
14、阶级主导的改革,所选项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背景;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4 16世纪,欧洲向近代过渡,这一过渡的根本动力是 ( ) A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C资产阶级兴起 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意要求的是选择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断的成长所以出现了思想解放的各种潮流,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欧洲的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的背景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
15、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洋务派的观点,反映的是他们的中体西用思想。 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 C项是封建顽固派的观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改良派的思想主张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
16、,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是无关项,材料讨论的重点是中日强弱的原因,论证的是中日向西方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所以其本质意图是在说明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使中国强大,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行,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历史上 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 ”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 C推
17、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与日本的史实不符合,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真正最高统治者是将军,而当时的天皇是无权的,倒幕运动后还政于天皇,所以答案:选择 C 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特点与影响 综合题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甘肃 武威市 第六 中学 上期 第二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