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言简意赅 (hi)吝 (ln)啬 B物竟 ( jn)天择 胆怯 ( qu) C急不暇 (xi)择睿( ru)智 D芳草如菌 (yn ) 取谛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区分形似字、同音字的正确写法 A 项中 “言简意赅 ”的 “赅 ”念 “gi”,注意和形近字 “骇 ” 念 “hi”区别; B 项中 “物竟天择 ”的 “竟 ”应为 “竞 ”,因为这里有 “竞争 ”之意,而 “竟 ”没有这层含义, “胆怯 ”的 “怯 ”应念 “qi”; D中“芳草如菌 ”
2、应为 “芳草如茵 ”, “取谛 ”的 “谛 ”应为 “缔 ”, “谛 ”是 “仔细(看或听);佛教指真实而正确的道理,泛指道理 ”之意,而 “缔 ”是 “结合;订立 ”之意,因此应为 “取缔 ”。 考点 1: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考点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 、季羡林等大师,在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
3、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把文章读一读,理解其中的意思。文中并没有 “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的意思,所以 C项理解有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以,我要
4、不断地告诫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千万不要错过。 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 各种机遇从我们眼前滑过 反之,你就会跌入懊悔的深渊、失败的泥潭 人生就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川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方面能否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解答这类题目时,先要把这几个句子读一遍,明白它们的中心,再找出标志性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这几句话说的是 “人应该抓住机遇 ”,这样 排在前面,从 “反之 ”可知道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这一论点的,那么这样就知道 应该排在 的前面,而 用了一个比喻句引出话题,所以它应是这几句话的开头,这样就能正确排序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
5、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 殚精竭虑 历时三载,用四种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大篆创作了长篇书法巨制四书。 B由于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他从 闻所未闻 的草根人物,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C读经典作品,就得深度静思,反复品味, 含英咀华 ,得其精髓。 D这则广告,是一则 别出心裁 的公益广告,是一面镜子,是一个触动人心的警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要注意辨析同义词词义的轻重差别,再看使用的对象和范围的大小,还要看和其它词语的搭配
6、习惯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 B项中 “闻所未闻 ”是 “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的意思,这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所以用在这儿不妥。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 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 ; 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 楼也,则有去 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A开:放晴 B薄:迫近 C摧:折断 D国: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做这类题目,要注意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
7、的情况。 D 中 “国 ”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文言文中应为 “国都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 1)各地兴起的农民运动,一时形成不可的革命洪流。 ( 2)日本右翼势力公然举行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反集会,我们怎么能满腔怒火? ( 3)收工时,他还把散落在地上的水泥一点点地起来。 ( 4) “嫦娥三号 ”沿月球椭圆轨道飞行多日,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 A遏制 遏止 收集 搜集 B遏止 遏制 收集 搜集 C遏止 遏制 搜集 收集 D遏制 遏止 搜集 收集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理解与运用。
8、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要注意辨析同义词词义的轻重差别,再看使用的对象和范围的大小,还要看和其它词语的搭配习惯以及词 语的感情色彩。本题中, “遏制 ”与 “遏止 ”都有 “阻止 ”之意,但 “遏止 ”有 “用力阻止 ”之意,常用于阻止某种活动、行为;“遏制 ”有 “制止、控制 ”之意,常用于对感情的控制,因此( 1)填 “遏止 ”,( 2)填 “遏制 ”; “收集 ”和 “搜集 ”都有把 “散的东西聚拢 ”的意思,但 “搜集 ”还含有 “到处寻找 ”之意; “收集 ”还含有 “把散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 ”之意,( 3)中是把散落的水泥聚集起来,所以用 “收集 ”,而( 4)中
9、对资料首先要寻找再聚集,所以用 “搜集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 14分)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 “快要下雪了 ”! 不一会儿,先是 的 “雨夹雪 ”,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
10、,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 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 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 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
11、的世界,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 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 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 “大地也睡着了 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 可是冬天
12、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 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 “爸爸,什么时候下雪 ”我说: “快了,这天准下雪! ”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 是啊, “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 ”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 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 ,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 “晚来天欲雪
13、,能饮一杯无 ”现在,我家里有酒,有 “火炉 ”,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小题 1】第 段中,作者写了哪些 “飘雪的记忆 ” 请分条写出。 (3分 ) 【小题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的妙处。 (4分 ) 【小题 3】第 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分析。 (4分 ) 【小题 4】本文题为 “江南无雪 ”,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根据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 (3分 ) 答案: 【小题 1】 听落雪的碎 玉之声; 多次爬出被窝看雪; 梦中的雪景。 【小题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
14、的洁净和宁静。 【小题 3】 照应题目 “江南无雪 ”; 承上启下(过渡),从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 “江南无雪 的思考和忧虑; 表达作者对雪强烈的盼望之情。) 【小题 4】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相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小题 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应先理解本段写的是小时夜里下雪的情景。作者先叙述了听到 “雪 ”的声音,再写由此引发的爬出被窝看雪,最后再叙述在梦中的雪景,用简洁
15、的语言概括出来就是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说明运用了那种修辞,再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专门用于来表达其作用。句中用 “洁白的手巾 ”来比喻覆盖在大地上的白雪, “雪白的手臂 ”比喻覆盖着雪的 “树枝 ”,用 “威风凛凛 ”来形容枣树在雪中的情态。 考 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包括结构上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 ,先看看句子在什么位置 ,若在开头 ,则一般是开启下文 ,中间是过渡作
16、用 ,结尾一般是总结上 (全 )文 ,再结合语境看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本题中句子在中间 ,所以应有承上启下作用 ,而又与问文体题照应 ,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 雪 ”的渴盼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写作手法的把握及其表现的情感的 理解解答此类题目 ,一定要应先理解课文内容 ,再结合原文内容去分析它所表达的情感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把握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 4分) 从微博到微信 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 “坏消息 ”, 1月 31日市场研究机
17、构的最新报告显示, 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 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 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 “好消息 ”, 2013年 1月 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 3亿。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 “式微 ”,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 5 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 4 亿,微信用户数是 3 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 “微博女王 ”姚晨的粉丝数量, 截止本文写作时 高达 382676
18、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 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 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 也可以通过 “摇一摇 ”和 “附近的人 ”等功能采取 “偶遇 ”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 “狭窄 ”,粉丝数量也非常 “可怜 ”。 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 2010年初印度就推出了 “语音版微博 ”,并受用户追捧,而且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
19、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题 1】第 段中 “截止本文写作时 ”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小题 2】第 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分 ) 答案: 【小题 1】不能删, “截止本文写作时 ”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的粉丝数量是 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 2】作比较,拿微博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 “微信的受众面十分 “狭窄 ”,粉丝数量也非常 “可怜 ”)。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
20、出特点。说明文中的副词往往起限制作用,可结合它在句子的含义分析,分析有无这词时意思有什么变化,结尾一般用套话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截止本文写作时 ”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姚晨微博的粉丝数量是 38267622之后数量也会变化,如果删除,那么表示这数量不会变化,与事实不符。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题时要结合具体例子来分析,先指出说明方法,再指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性( 含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5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每临大事有静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江苏省 无锡市 滨湖 初三 上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