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7931-1987 1 500、1 1000、1 2000 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
《GB 7931-1987 1 500、1 1000、1 2000 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7931-1987 1 500、1 1000、1 2000 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 : 500 1 : 1 000 1 : 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 1 500. 1 1 000, 1 2 000 topographic maps UDC 528. 7203J 528. 93 GB 7 931 8 7 本规范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I:I 000、I:2 000地形图外业作业的依据。按本规范测制的地形图,可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汁等使用。1 总则1. 1 地形图的规格1. 1. 1 坐标、离程系统和投影1.1.1.1
2、坐标系统暂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亦可采用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当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时,尽量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联测。1.1.1.2 平面控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当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采用任意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的独立坐标系统,投影面亦可采用当地平均高程面。1. 1. 2地形图的分帽及编号1.1.2.1 地形图分幅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其规格为50cmX50 cm或40cm 50 cm。1.1.2.2 图帽的编号方法g图号一律按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z在前,y在后,中间加短线连接。带状测区或小面积测区,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1. 1.
3、3地形类别划分平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以下的地区;丘陵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6。之间的地区,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6。25之间的地区;高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1. 1. 4 基本等高距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表l规定选用。表1地形类别基本等高距平地比例尺1500 0 . 5 ll 000 o. 5(1. 0) l 2 000 1 0(0 5) 注括号内的等高距依用图需要选用(以下同m 丘陵地山地高山地). 0(0. 5) ). 0 1 0 1 0 1 0 2. 0 ). 0 2 0(2. 5) 2.0(2.5) 斗目图内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
4、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绘半距等高线。国家标准局1987-06-10发布1988 01-01实施i二1GB 7 9 31 8 7 平坦地区,根据用图需要,也口I以不绘等高线,只用高程点注记表示。1. 1. 5 高程注记点的密度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为图上每100cm内520个。1. 1. 6地形图符号及注记执行GB7929-87l 500,ll 000,12 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1. 2地形固的精度1. 2. 1 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图上地物点对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或平高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表2规定。表2mm 中误差三u平
5、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项目地物点0 6 0.8 1. 2. 2 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最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3规定。表3口1比例尺I 50 8 ! 000 1 2 000 地形类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却地o. 4 0.2 0 4 注记点中误差0. 2 0 5 0. 7 o. 5 0. 7 . 5 0 5 !. 2 . 5 (0. 2 (0 4) (0. 2) 0 5 0.25 0 5 等高线中误差0.25 0 7 . 0 0 7 1. 0 2. 0 0 7 . 5 2.0 (0.25) (0. 5) (0.25
6、1500地形图高山地的地面坡度在40。以上,l 1 000地形图高山地、12 000地形图山地、高山地在图上不能直接找到位置的地方,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可采用公式(1)计算ga+ btg ( 1 ) 式中“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m;b一一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m 一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坡度,呐。1.2.3 困难地区的精度要求困难地区(如林区、阴影覆盖隐蔽区等)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可按表2和表3放宽1/2。1. 2. 4 最大误差的规定中误差的两倍值为最大误差。1. 2. 5 在满足本规范成图精度的前提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作业方法。1. 3基础控制点的事度要求1. 3. 1 可
7、作酋级像片控制测量起闭点的控制点,称为基础控制点。平面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三角点、精密导线点、5秒级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高程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水准点和等外水准点。1. 3. 2 视tl区内平面基础控制点密度应满足每四幅图面积至少有个点;高程基础控制密度应满足24km至少有一个点。1. 4 对航摄资料的要求执行GB6962 861500、l 1 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的规定。航挝比例尺应根据仪器装备、成图方法、成图精度要求等情况合理选择,一般平地、丘陵地象片比例726 GB 793187 尺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值k以4倍为宜,山地、高山地k值以56倍为宜。当急需用图
8、,k值大于6倍以上,直至8倍时,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成图精度符合本规范的要求。1. 5 准备工作作业前需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正常的工作程序。1. 5. 1 做好各种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a. 航摄资料,b. 基础控制点成果pc. 各种地图资料,如各种旧地形图、交通图、水利图、行政区划图、地名录等。1-5-2 对不熟悉情况的地区,应进行测区踏勘,了解测区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情况,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1. 5. 3 按有关规定编写测区技术设计书(包括编辑指示)。1. 5. 4 作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器材均须进行检查校正。2控制点的布设2. 1 一般规定2. 1. 1 野外
9、控制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测图的依据,分为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平高控制点三种。平面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高程平高控制点须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2. 1.2 布设的控制点应满足下列像片条件za. 一般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使布设的控制点能尽量公用。b. 控制l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lcm(18 cmX18 cm像幅)或1.5 cm (23 cm X 23 cm像幅)。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小于上述规定的1/20c. 控制点距象片的各类标志不小于lmmo d. 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18 cm 18
10、cm像幅)或4.5 cm(23 cmX 23 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较小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应小于lcm,困难时应不大于2cm。2. 1. 3 若按图廓线划分测区范围,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一律布设在图廓线外,确保成图满帽若按需要的范围划分测区,则以保证用图范围为准。2. 2 全野外布点2. 2. 1 综合法成固的全野外布点当成图比例尺不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每隔号像片测绘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并在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作检查图1)。若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
11、,应加布控制点。0 0 。创口血。口。口吕口乎筒点。l口像;点图1图22.2.2 全能法成固的全野外布点a. 立体测图或微分纠正时,每一个立体像对布设四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727 GB 7931-87 时,应在主点附近加一个平高点(图2)。b. t口果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仅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测,则图2中的平高控制点改为高程控制点。2.2. 3 点位在象片上的位置,除满足一般规定以外,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点位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大于l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 cm。若一张像片(两个立体象对)覆盖一幅图,四个基本纠正点,或定向点,应选在尽量靠
12、近图廓点与图廓线的位置上,一般离图廓点与图廓线在lcm以内。2. 3航线网布点2. 3. 1 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每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图3)。而- -0-0 。图32.3.2 首末端点间的问隔基线数可参照附录A执行。2.3.3 航线首末端上下两控制点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一般不得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2. 3. 4 航线中间两控制点一般应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l条基线左右,并力求其中一个在中线上。应尽量避免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同侧偏离,若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得超过1条基线。2.4 区域网布点2. 4. 1 区域网内不
13、应包括有像片重叠不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并且不应包括有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2. 4. 2 不论是平面网或平高网,其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一般不超过表4规定。表4比例尺1500 000 ! 2 000 航线数,条4 5 4 5 5 6 平高控制点间基线数,条4 6 6 7 6 10 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条2 4 2 4 4 6 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采用平高全野外布点11000、12000地形图平地采用高程全野外布点。2.4. 3 区域网的控制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布设ga.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图4,因5)。图4图57!扫GB 79
14、31-87 b.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高程控制点的跨度zI 2 000成图时,航线方向间隔46条基线(图6);1500、II 000成图的定向点高程最好采用全野外布点,若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为24条基线。内程点. . 图6c. 因受地形等条件限制,也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也应布设平高点(图7)。. . 图72.4.4 区域网布点,其控制点在像片上和航线内的具体点位要求应与航线网布点的要求相同。2. 5特殊情况的布点2.5. 1 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
15、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I: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如不能满足公用要求,则应分别布点。2.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当航向重叠部分小于53%的重叠度时,视为航摄漏洞,须分别布点,漏洞处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2. 5. 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当旁向重叠部分小于15%的重叠度时,须分别布点若重叠部分大于lcm,影像清晰,且范围内无重要地物,可在重叠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否则重叠不足部分应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2.5.4 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a. 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均视为点位落水。当落水范阁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
16、。b. 当像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象对应全野外布点。c. 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这时如果在离开方位线4cm(23 cmX23 cm像帽)或2.5 cm (18 cmX!8 cm像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则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2. 5. 5水滨和岛屿的布点水滨和岛屿地区,一般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lcm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如若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可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进行补测。729 GB 7931-87 3基础控制测量除了用国家等级点外,还可根据测区的
17、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视l角中误差为5”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象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对于采用独立坐标系的小测区,也可布设5秒级小三角网和导线网作为像片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3. 1 5秒级平面控制测量3. 1. 1 小三角测量3.1.1.1 小三三角点的布设形式小三角点布设是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采用插网锁、插点等方法实施的。小三角点亦可作为独立坐标系中的基础控制,独立地构成线形锁、三角网等。网中的量边工作均可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完成。3.1.1.2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测角中误差起始边边长最弱边边水平角测回数相对中误差相对中误差DJ, DJ,
18、 5” 1/40 000 1/20 000 2 6 3.1.1.3插网及插点插网力求布设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在全面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点的交会角应不小于30,交会的平均边长1l 000测图一般为1.5 km,最大不超过2km,l 2 000测图般为3km,最大不超过4kmo插网及插点各边应尽量对向观测3.1.1.4 线形锁线形锁要求尽可能地布设成近直伸状,锁内各三角形尽量等边锁的求距角一般不小于40。,图形强度系数总和值应小于85,三角形平均边长,1500测图为O.5 km,l 1 000测图为lkm, l: 2 000测图为2 km。3. 1. 2 光电jJIJ距
19、导线测量3.1.2.1 光电测距导线点的布设形式,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导线之路线在等级点之间、等级点与结点之间、结点与结点之间应尽量布设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应尽量相等。3.1.2.2 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6规定。表6平均边长方位角导线全长相水平角测回数测角中误差图上mm边数闭合羞对闭合差DJ, DJ, l口。8 1/20 000 5” 500 12 JO.;-; 1/15 000 2 6 300 18 1/14 000 注n为转折角个数3.1.2.3 结点至起始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6中规定边数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6中规定边数的1/2。3.1.2.
20、4 在每次使用以前,应根据需要及仪器的实际情况,对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3.1.2.5光电测距导线的作业要求ga. 要求所用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lkm的测距中误差不大于10mm; b. i!ntl距工作要求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730 GB 7931-87 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到大气柑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d. 斜距测回数应不少于二测回,一测回至少应读两次数,两次读数较差小于lcm时,取平均作为该测回值ge. 斜距单程测回间较差一般不大于15mm; f. 每边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读数读至lC,气压读数读至lmm乘高;g. 一般用三联脚架法施测。3. 1.3选点与理石
21、5秒级基础控制点的点位选定应按照技术设计书所规定的具体布设方案进行。点位确定以后可根据需要埋石,一般不造标。点名可按测区排列顺序编号,也可采用附近的地理名称。5秒级基础控制点的标石埋设规格见附录Bo3. 1.4 水平角观测3.1.4.1 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方向数多子三个时须归零,多于七个时须分组$每组方向数应尽量相同,并采用同一起始方向。观测各测回之间度盘应变换位置180。n ( n为测回数。3. 1. 4. 2 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7的规定表7仪器等级DJ, DJ, 限差类别半测回归零差12” 24 2C的变动范围18 36” 各测回同一方向的较差12” 24” 二角形闭
22、合盖15” 15 3. 1.4. 3 观测结果中2C的变动范围或测回差超限时,允许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归零差、起始方向的2C变动范围起限或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重测。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1/2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3.1.4.4 测站点、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归心改正。测定归心元素时,偏心距应量至毫米,偏心角量至15三个方向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或两个方向两次投影示误囚边形的对角线长度应不大于5mmo 3. 1.4.5平差计算取位接表8的规定执行。表8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正数对数或
23、函数坐标计算m I I 6位0.001 3.1.4.6对外业的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的检验计算2a. 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隅,依下式计算z叫./WW丁3nb. 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m,依下式计算z,f注11-勾LN,Nc. 计算方位角条件闭合差W方、极条件闭合差W恨的公式zW担运三10”J言最后坐标坐标方位角m 0 01 I . ( 2 ) ( 3 ) ( 4 ) 731 GB 7931-87 W极10”况及丁( 5 ) 式中zW一一三角形闭合差,(Pn 三角形个数或传递方位角个数;f,一一一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勺gN 计算f,的测站数:N 附合导线和闭合环的个数;8一一求
24、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3. 2 高程控制测量3. 2. 1 等外水准测量作为基础控制测量的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等级水准点3.2.1.1 等外水准测量一般采用单程观测法支线水准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的方法施测。3.2.1.2 等外水准测量的施测精度及规格应按表9的规定执行。当平地、丘陵地采用lm以上等高距测图时,路线总长可适当放长表9路线全If;:,km 附合路线或闭合仪器至标尺距离地形类别路线高程闭舍差附合单结点支线口1mm 平地丘段地12 9 3 30 IL JOO 山地20 15 6 45 IL 注zL为路线长,km,小于Ikm接Ikm计3. 2. 1. 3 等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7931 1987 500 1000 2000 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