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0176-2006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均匀掺杂物质测定硅中硼的原子浓度.pdf
《GB T 20176-2006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均匀掺杂物质测定硅中硼的原子浓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0176-2006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均匀掺杂物质测定硅中硼的原子浓度.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71.040.40 N 33 中华人民ft _,、道圈和国国家标准GB/T 20176-2006/ISO 14237 :2000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均匀掺杂物质测定硅中珊的原子浓度Surface chemical analysis-Secondary-ion mass spectrometry-Determination of boron atomic concentration in silicon using uniformly doped materials CISO 14237: 2000 , IDT) 2006-03-27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11-01实施发布G/T 20176-2006/180 14237: 2000 目次前言.1 引言.n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原理4 参考物质-5 仪器.26 样品.2 7 步骤.2 8 结果表述.5 9 测试报告附录A(资料性附录)硅片中载流子浓度的确定.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用SIMS测量棚同位素比8附录规范性附录)仪器性能的评估步骤.10 附录D(规范性附录)NIST SRM 2137深度剖析步骤12附录巨资料性附录)巡回测试统计报告.14 G/T 20 176-2006/ISO 14237 :2000 前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4237: 20
3、00(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均匀掺杂物质测定硅中棚的原子浓度。本标准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微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微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查良镇、陈旭、黄雁华、王光普、黄天斌、刘林、葛欣、桂东。I GB/T 20176-2006/180 14237 :2000 引本标准为用二次离子质谱Csecondary-ionmass spectrometry,SIMS)对均匀掺杂硅片中棚原子浓度的确定而制订。SIMS的定量分析需要参考物质。价格昂贵经标定的参考物质仅适用于特定
4、基体与杂质的组合物。在每一次SIMS测量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这些参考物质。每个实验室可制备标定参考物质校准的二级参考物质,它们在日常分析中很有用。本标准描述用二级参考物质进行单晶硅中棚定量分析的标准步骤,该二级参考物质经己标定注入棚参考物质校准。E GB/T 20176一2006/ISO14237 :2000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均匀掺杂物质测定硅中珊的原子浓度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君、的修改单(不包括勘2口ISO 5725-2 : 1 和再现性确定的3 原理氧或铠离用均匀掺z4 参考物质参考物质(certifie 4.2 二级参考物质4.2.1 二级参考物质用物质用于
5、日常分析。推荐用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的标准参考物质2137中棚己标定参考物质。4. 2.3 应该获得具有棚原子浓度介于1X 1016 atorns/ crn3 1 X 1020 atorns/crn3间的棚掺杂晶片。推荐使用表1给出的3种掺杂水平。如果仅用一种水平,应选择RM-B或RM-C。还应有一块不掺棚的晶片用于检测本底。应选择棚浓度变化率较小的晶片,棚浓度变化率每厘米应小于5%。注:近似棚原子浓度可从晶片电阻率得到的载流子浓度确定。电阻率测量的步骤和电阻率与载流子浓度间转换的步骤见附录A。GB/T 20176一2006/ISO14237: 2000 表1各种体参考物质名称哪掺杂水平ato
6、ms/cm3 RM-A 低1 X 1016 1 X 1017 RM-B 中5X 1017 5 X 1018 RM-C 高1 X 1019 1 X 1020 RM-BG 无100m2 一次离子扫描面积分析面积的4倍或更大表3铠离子束的测量条件要素特性一次离子的类型Cs+ 二次离子的极性负分析面积100m 一次离子扫描面积分析面积的4倍或更大7.2 优化二次离子质谱仪器的设定7 2. 1 依照厂商的说明书或当地成文的步骤,设定所需的仪器参数且准直离子光学系统。GB/T 20176-2006/1S0 14237: 2000 7.2.2 依照厂商的说明书或当地成文的步骤,确保一次离子流和质谱计的稳定性
7、。7.3 进样在样品即将引人SIMS仪器前,应该用压力除尘器去除样品表面的尘埃。待样品引人分析室后,直到压力恢复到厂商或当地成文的步骤中所推荐的正常值后,分析才可开始。注:分析室内残余气体会产生lOB28Si1H本底信号,这将干扰B28Si的检测,所以当使用绝离子束时需注意获得一个更好的真空环境。7.4 被测离子7.4. 1 用氧离子束时,应当检测10B和11B作为棚二次离子。用钝离子束时,应当检测10B 28 Si和11 B 28 Si一作为棚二次离子。7.4.2 依照厂商的说明书或当地成文的步骤,应检测有适当离子强度的硅离子类型。注:如仪器具有静电计检测模式,推荐用静电计检测28Si+作为
8、B+的参考离子。对脉冲计数模式,硅离子的强度应小于1X 10 counts/so对BSi-检测,Si2是更可取的参考离子。7.5 校准7.5. 1 己标定参考物质的测量步骤7.5. 1. 1 依照附录D中规定的步骤,已标定参考物质中跚(无论B10还是B11)深度剖面应使用当天体参考物质测量所用的相同条件来测量。应当依照D.7规定的步骤来计算巳标定参考物质的平均积分离子强度比A,mp。7.5. 1. 2 用下式可求出己标定参考物质的相对灵敏度因子:RSF,mp =/A,mp 式中zRSF叫从己标定参考物质中获得的同位素相对灵敏度因子;一一己标定参考物质中注入跚(无论11B还是10B)的剂量。7.
9、5.2 各种体参考物质的测量步骤7.5.2.1 测量应在样品架窗口的中心区进行。当体参考物质的棚离子强度高时,应注意不要使检测器饱和。若唰离子强度高于1X 105 counts/s,应降低一次离子的强度。7.5.2.2 所有体参考物质都应测量棚和硅的深度分布。下述数据的取样应在所有的表面污染都己去除且二次离子强度达到稳定值之后开始,但在离子轰击使表面粗糙以致二次离子强度发生变化之前就应结束。7.5.2.3 在同一分析位置,珊和硅二次离子强度的测量应交替进行至少10个循环,每个循环内对每种棚同位素至少持续1秒。该步骤在向一样品表面的不同位置应重复3次。然后再测量另一块样品。如在某一个测量点硅离子
10、强度的变化小于厂商所保证的值或当地成文的步骤确定为可接受的值,则可视为常数。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逐个循环测量硅离子强度,它可在每个分析位置的任一循环测量。7.5.2.4 RM-BG中被检测的棚二次离子强度应该用作分析的本底值。7.5.2.5 对每块体参考物质的某一测量点,棚与硅的离子强度比都应依次循环测量,然后用下列公式算出该点所有测量循环的平均值,并进一步对3个测量点的平均值取平均:J11E:L 1 ,) -I,ij j11=三(tz川式中:IJ;一一每块参考物质测量循环i和测量位置j的11B离子强度;ITJ一一一每块参考物质测量循环z和测量位置j的硅离子强度;3 GB/T 20176-20
11、06/ISO 14237: 2000 jl1一一每块体参考物质的B11平均离子强度比;n一一每块体参考物质每个测量点测量循环的总数。同样的步骤应该用于确定10B的平均强度比10。7.5.2.6 SIMS仪器实测的棚同位素比应该用这些体参考物质中的某一块来确定。由于10B与30Si3+ 间可能存在质谱干扰,它在棚原子浓度较低的样品中可能显著,因而推荐用有已知同位素比的棚且含量超过lXl017atoms/cm3的体参考物质。测得的同位素比应该用下式计算:式中:J且一一来自RM-BG的10B式中:7.5.1得到的应该用校准的相对式中:7.6 试样的测量循环的平均值,得到的平均值应对3-1、7. 6.
12、2 工作相对灵敏度因子的确定jl1_民-一一一一一一jlO_lb 11B原子浓度都度比,然后计算出对所有测量7. 6.2.1 用事先校准的一块体参考物质来确定测量试样的工作相对灵敏度因子和质量歧视修正因子。推荐选择与试样的棚离子强度尽可能接近的体参考物质。用7.5.3中确定且经校准的棚原子浓度作为参考值。注:当样品的棚离子强度低于1X 10 co unts/ s时,不推荐使用RM-A。7.6.2.2 依照7.5.2中规定的步骤,所选体参考物质和RM-BG试样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天测量。在一个测量位置,每种棚同位素对硅的离子强度比应该逐个循环测量确定,然后计算对所有测量循环的平均值,得到的平均值
13、应对3个测量点进一步做平均。4 G/T 20 176-2006/ISO 14237 :2000 8 结果表述8. 1 计算方法8. 1. 1 工作相对灵敏度因子应由下式得到:一口比叫-FJ户七一1-m-vJ 一一hr nb R 式中:8. 1. 2 式中:n品一一从RM8. 1. 3 应根据下式中:Cll -试CO一一试C一一试性!回复、2规巡重的问了是家川出的国5结意个PE注4KK录得经按附值9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a) 所有标识样品、仪器、实验室及分析日期商16要信息;b) 按本标准规定使用的己标定参考物质和体参考物质;c) 按本标准规定的有关同位素比修正信息;d) 仪器性能信
14、息和本标准规定所用线性评估方法(如装置仪器性能需要确认时he) 结果及其表达形式;f) 分析过程中记录的任何反常情况;g) 本标准中未规定的任何操作,以及任何会影响结果的选项操作。5 GB/T 20176-2006/180 14237: 2000 附录A(资料性附景)硅片中载流子浓度的确定A.1 概要本附录给出二级参考物质(见4.2)硅片中棚原子浓度确定的信息。A.2 硅体样晶中载流子浓度的确定可用表A.l所列的各种方法直接确定体硅晶中载流子浓度。然而由于这些方法要用到肖特基结,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其适用的载流子浓度也限于4XIOl3cm-38XIOI6 cm-3o 表A.1体硅片载流子浓度确
15、定的A8TM标准F 1392 用水银探针通过电容-电压测量确定硅片净载流子浓度剖析的标准测试方法F 1393 用水银探针通过米勒反馈剖析测量确定硅片净载流子浓度的标准测试方法注:ASTM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是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因而常在整个电阻率范围内测量电阻率并将其转化为载流子浓度。表A.2给出的F43和F84是测量电阻率的标准方法,而F723是电阻率和载流子浓度间的标准转化规程。通常参照F43用F84 测量出电阻率,再按F723将电阻率转化为载流子浓度。表A.2测量体硅片电阻率和载流子浓度转换的A8TM标准F 43 半导体
16、材料电阻率的标准测试方法F 84 用一列式四探针测量硅片电阻率的标准测试方法F 723 掺棚和掺磷的硅电阻率与掺杂浓度转换的标准规程A.3 外延硅层载流子浓度的确定A. 3.1 载流子浓度的直接确定可用表A.3所示各种标准直接确定外延硅层的载流子浓度。然而由于肖特基结的形成或样品的制备,其适用范围限于载流子浓度从4XIOl3cm8XIOI6 cm。表A.3确定外延硅层载流子浓度的ASTM标准F 1392 用水银探针通过电容-电压测量确定硅片净载流子浓度剖析的标准测试方法F1393 用水银探针通过米勒反馈剖析测量确定硅片净载流子浓度的标准测试方法A.3.2 电阻率的转换外延硅层的电阻率可转化为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0176 2006 表面 化学分析 二次 离子 均匀 掺杂 物质 测定 硅中硼 原子 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