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 T 5454-1996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pdf
《SY T 5454-1996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Y T 5454-1996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T 5454一-1996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Technical standards of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1996-12-31发布1997-09-01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目次前言l 范围2 引用标准.3 施工设计.4 野外采集.3 5 资料处理.6 6 技术报告川.8 附录A(提示的附录)VSP施工完井报告格式.9 附录B(提示的附录)VSP队仪器班报格式.12 附录C(提示的附录)VSP资料处理成果登记表格式. 14 f s 目。吕本标准是根据1996年石油天然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对
2、SY5454-92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进行修订的.本标准修订时.考虑了SY5454-92实施几年来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参考了近几年来国内研制的和从国外引进的新设备的性能.主要改动的内容有:增加了对野外采集装备的检测要求和施工要求对斜井、裸眼井的施工要求.资料处理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修改了部分技术指标;对以往不易掌握的技术指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SY5454-92.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长庆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本标准起草人丁光兴本标准1992年第一次发布.本次为第
3、一次修订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Technical standards of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1 范围SY/ T 54544996 代替SY5454寸2本标准规定了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vertical seismic rrofiling.简称VSP)野外采集、资料处理、成果解释的主要作业内容及其基本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陆地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海上垂直地震剖面法也可参照执行。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噜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
4、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SY / T 5330-1995 陆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 / T 5171 -93 石油物探测量规范3 施工设计3.1 地质任务3.1.1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的地质任务由提出测井任务的业务部门以书面形式下达,施工设计应根据地质任务书所确定的内容编写。3.1.2 VSP地质任务一般应包括下列方面的内容:a)求取速度资料(包括纵、横波的平均速度、层速度等); b)确定地震反射层的地质(时代、岩性)层位,识别多次波;c)研究井周围的地层构造细节id)利用纵、横波综合解释研究井周围的地层岩性变化;e)对钻头以下的目的层深度和地层岩性进行预测;。为地面地震
5、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提供参数;g)以某项专题研究为目的的特殊任务。3.1.3 每一口井(或井组)的VSP应完成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地质任务-3.2 现场踏勘3.2.1 编写施工设计之前,应对井场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现场踏勘.以获得进行施工设计和施工时所必需的直接资料。3.2.2 现场踏勘时应进行下列工作:a)了解井况、井史、钻井地质分层、井身结构、斜井的拐点位置、含油气情况;b)了解井场及周围地彤、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交通及居民点情况;c)确定震点的位置.移动炮点观测方式应包括所有炮点位置。3.3 资料收集施工设计之前应收集下列地质、地球物理资料:a)钻井资料:钻井完井报告、井身结构图.岩性柱状图、综合
6、测井图、井斜图声幅图;b)地震资料:地面地震工作方法、井旁地震剖面、地震构造图工区的平均速度、层速度、静中国石油夫然气总公司1996-12-31批准1997-09-01实施SY/5454-1996 校正资料、基准面高程、地震反射层的To时、地层产状、反射波主频范围;c)地面地质资料:表层岩性结构、厚度变化潜水面深度.3.4 施工设计内容3.4.1 VSP测井任务来源,本井所需完成的地质任务,钻井基本数据、地质分层等。3.4.2 观测系统设计:包括震点位置、方位、井源距、观测段起止深度、测点间距、j则点个数和总数、检查点个数及深度、深度零钱位置。3.4.3 观测段的选择:a)尽可能将观测段选在套
7、管范围内特别是固井质量良好的套管井段.以保证井下检波器与地层能很好地铺合和避免井下事故发生;固井质量差的井段在经过较长时期的岩屑填充和固化后形成假固井也是较好的观测并段;的在裸眼井段观测时,应根据井径曲线,逐一选择观测点位置;在井径过大的井段.允许空道i。在斜井中观测时应根据井斜披据逐-选择观测点位置;d)不得将观测段选择在双层套管段以避免记录质量严重变差或被形畸变。3.4.4 非零井源距VSP观测系统的设计应先用地质模型正演VSP记录来确定。对于水平层状介质也可用下面的公式来确定反射段的长度:=-一-. 2H- h . .( 1 ) 式中:L一一反射段长度.111; H一一反射层深度.111
8、; h一一-检波器上界深度.111; x一一讲源距.1110 零井源距VSP的观测段应尽量延伸到井口.3.4.5 观测点间距的确定、应满足空间采样定理,防止空间假频出现。其公式为:m-fw V-2-/电X AU (2) 式中:dx一一l01in-一一才撮景小层速度(纵,横波).111 / s; m一一最高激发频率.Hz 在整个观测井段中.一般应保持等观测间距.如在含油气层段需加密观i点,可采用分段等问距方式。3.4.6 时间采样间隔应满足式(3)的规定:17 -呵/-/、AU .(3 ) 式中:dt-il才间采样间隔.S. 3.4.7 井源距的选择;井源距选择应根据地面地质条件和地质任务而定,
9、零井源距不得越过最大观摆Ij点深度的1/15;非零井源距(包括移动井源距)应采用地质模型正演方法确定最佳距离,原则上一一?一一SY I T 5454-1996 以初至波不因地层非均质性而出现时间倒转现象为准.3.4.8 激发因素包括:征;a)炸药震源的井数、井深、药量、岩性;b)可控震源的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震源台数、振动次数、驱动幅度、相关子波特c)电火花震源的工作电压、电容量、电储能量、单极多极、叠加次数、激发深度id)气枪震源的气枪容积、压力、支数、组合形式、叠加次数、沉放深度;的其他震源的激发因素.3.4.9 接收因素包括仪器型号、时间来样间隔、前放增益、回放增益、滤波器高低
10、截频、记录道序、记录民度以及井下检波器的前放增益等。3.4.10 井旁低降速带资料测定方法.3.4.11 预计测井时间.3.4.12 施工设计图:注明井位、震点位置、地面排列线、地面地震测线、地震构造线以及道路、居民点等。3.5 审批手续野外施工设计由VSP队编写,经有关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4 野外采集4.1 测量工作4.1.1 用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式实测震点的坐标、高程,提交它们与深井井口的水平距离、方位、高差等数据-4.1.2 绘制1:10000比例尺的井场平面图,标明震点位置及其与深井、过井地震测线的关系。4.1.3 测量工作的质量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按SY/T5171的规定执行.
11、 4.2 设备检查4.2.1 仪器、震源a)对仪器装备(包括地震仪、遥爆系统、电缆)性能和极性的要求按SYI T 5330的规定执行.仪器检修记录不合格时不得进行测井;b)对震游、(如可控震源、炸药震源、气枪震源、电火花震源等)的基本要求:激发能量强、激发频带宽、多次激发时重复性好;c)至少在零井源距作业时.应在震源下方设置子波检波器.以监测震源激发子流的微小变化;子波检波器保护套管不能露出地表,以免引起共振;可控震源激发时,子波检波器放置在其下10-30m、水平距离小于10m处,炸药震源可相应掌握;d)采用可控震源施工,在零井源距VSP作业中,应用炸药震源在浅、中、深井段至少重复5个观测点,
12、对检波器、震源的初至时间和极性进行标定.4.2.2 井下电缆a)在地面用欧姆表检查电缆的每根缆芯,它们应具有相同的电阻值;, b)在地面用兆欧表检查电缆(包括马龙头).每根缆芯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0MQ;只允许布一根缆芯的绝缘电阻低于该值用作检波器马达电源连接线;在检查时.应使电缆与检波器断开,检查后及时将缆芯与外壳短路释放电荷;c)电缆深度的确定喃可以使用计数马达或者电缆上的深度标记,建议使用双计数器;严格执行检搜器下井前的深度对零;一个井源距作业完毕后将检波器提到井口进行深度归零的检查程序.深度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1I 1000; d)至少每年对深度计数系统进行一次检测校正,不合格部件应及时
13、更换,新计数器在使用前应SY / T 5454-1996 先校验准确;e)测井前应对天地滑轮清洗、加油。4.2.3 井下检披器a)井下检波器在下井之前,应进行调试,调试方法按检波器使用说明书进行;b)用兆欧表测量检波器,各插芯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0MQ;检查前应将检波器内芯拔出,以免损坏前置放大器;c)检披器敲击试验:将检波器平放于支架上,与地震仪器连接,并给前置放大器供电.用敲击的方式检查各道工作是否E常;d)检波器推靠性能试验:将检波器平放于支架上,套上固定圈给马达供电,使推靠臂完全伸开,要求在5-10mn内不出现松动现象;或在推靠臂张开时.记录下电压值.将其作为以后测井时的张臂参数;e)
14、检披器供电程序:先接示波器,再接前置放大器电源.最后接马达电源;检查检波器外壳各个紧固螺丝有无松动和液压油渗漏现象。上述测试项目全部合格后,才允许检波器下井-4.3 采集方法试验4.3.1 点试验;每一个井顿距在施工前要将整个观测井段按500111左右的间隔从浅到深确定若干个试验点(这些点可以作为检查点检查点质量要求见4.4.9).根据施工设计提出的项目和步骤试验考核j散发因素和仪器因素是否合适,并了解整个观测井段的能量衰减规律,从而在现场最终确定工作方法。4.3.2 点试验的工作一般在零井源距和一个非零井源距上进行;在表层条件十分复杂的地区,每个非零井源距上都要作点试验。4.3.3 记录信噪
15、比: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使噪声压到最低水平.要求初至的信噪比达到20dB以上。现场估计信噪比的方法是:以适当的回放增益回放记录,量取初至液的幅度A;然后将回放增益加大20dB.回放记录量取初至波前的最大噪声幅度B.当A大于B时,即表示初至披信噪比达到了20dBo.4.3.4 任何一个试验点记录的倍喋比达不到上述要求时,都不宜进行生产,应及时改进工作方法直到边到上边要求才能投人E式生产。4.4 采集工作4.4.1 采集工作应按检波器且深到洗提升的方式进行。提升和下放电缆时,速度不能超过3000m/ ho下放电缆时.应通过示披仪密切监视噪声振帽如果发现振幅突然变小,应立即停止下放电缆,检查并排除故
16、障-4.4.2 试验点所确定的激发因素、仪器因素、测点间距等都应用于生产。同一个井源距在整个观测井段应保持工作方法一致.不能因韧至被幅度在浅层逐渐增大而减小激发能量,4.4.3 降低井中的液面高度.或以挖沟等方式,减小管波干扰的强度。做好震点和井场的警戒工作,消除井场附近的工业干扰和人为干扰.保证记录质量。4.4.4 可控震源控制系统与编码扫描信号发生器参数的设置应满足:a)系统对控制精度的要求;b)编码扫描信号发生器的真参考信号与地震道信号互相关的子被应为零相位子被并满足SEG的极性要求。4.4.5 检查检波器的推靠质量,观察每个测点的推靠臂伸收时间是否相同或检查张臂指示电压是否正确.当噪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Y 5454 1996 垂直 地震 剖面 勘探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