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pdf(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340.30 C 73 道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626-2006 代替GB/T2626-1992 ,GB/T 6223-1997 ,GB/T 6224.16224. 4-1986 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2006-03-27发布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一Non-powered air-purifying particle respirator 061214000202 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茂总局也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保叩GB 2626一2006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2、 术语和定义4 分类和标记-目次5 技术要求.36 检测方法.77 标识17附录A(资料性附录)检测要求汇总四附录B(资料性附录)试验头模主要尺寸.20 附录c(资料性附录)修订后标准与原标准及部分替代标准的对比.21 参考文献.23 GB 2626-2006 前言本标准为全文强制性标准。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2626-1992(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GB/T6223-1997(自吸过滤式防微粒口罩、GB/T6224. 1-19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总透漏率的试验方法、GB/T6224. 2-19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的过洁、效率的试验方法、GB/T6224.3-1986(过
3、滤式防微粒口罩死腔的试验方法和GB/T6224.4-1986(过滤式防微粒口罩对空气呼吸阻力的试验方法。本标准与GB/T262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一将标准名称从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修改为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所规范产品的防护对象从防粉尘扩大到防各类颗粒物,即包括粉尘、烟、雾和微生物。一一增加了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术语和定义。一一在面罩类型中增加了全面罩、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增加了防颗粒物过滤元件分类,即防非油性颗粒物(以KN标记)和防油性颗粒物(以KP标记).并分别规定了检测条件。改变了过滤效率检测条件,取代医用滑石粉,用氯化饷代表非油性颗粒物,用D
4、OP代表油性颗粒物,使用最难过滤的颗粒物粒径,并将检测流量从30L/min提高到85L/min,从检测初始过滤效率改变为加载过滤效率。二一增加了过滤元件的过滤效率级别,半面罩有90.0%、95.0%和99.97% 3个过滤效率级别,全面罩有95.0%和99.97%两个过滤效率级别。增加了对呼吸器面罩总泄漏率(适用于随弃式面罩)和泄漏率(适用于可更换式面罩)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一将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的检测流量从30L/min提高到85L/min。一一删除了对吸气阻力上升值、湿阻力上升值和面罩质量的技术要求。一一改变了呼气阀气密性和死腔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一一增加了对呼吸器头带、连接和连接部件
5、、呼气阀盖和可燃性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一一增加了对制造商提供的呼吸器清洗和消毒方法的评价方法。-一一增加了对制造商应提供的信息的要求。本标准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防化研究院和3M中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启元、丁松涛、姚红、程钧、张元虎、任辉、刘宏斌、袁晓华。本标准于1981年首次发布第一版.1992年第一次修订为GB/T2626-1992。I 呼吸防护用晶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和消防用呼
6、吸防护用品。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GB/ T 10586 GB/ T 11158 GB/ T 18664-2 3 术语和定义3. 1 3. 2 3. 3 3.4 颗粒物particle 粉尘dust GB/ T 18664-2002,定义3.1.16J 烟fume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颗粒,一般由气体或蒸气冷凝产生,粒度通常小于粉尘。GB/ T 18664-2002,定义3.1. 17J 雾mist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液滴。GB/T 18664-2002,定义3.1.18J GB 2626-2006 GB 2626-2006 3.5 微生物microorganism 自然界中形体
7、微小、结构简单、不能用眼直接观察、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3.6 3. 7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晶non-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靠佩戴者呼吸克服部件气流阻力的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GB/T 18664一2002,定义3.1. 3J 密合型面罩tight-fitting facepiece 能罩住鼻、口的与面部密合的面罩,或能罩住眼、鼻和口的与头面部密合的面罩。密合型面罩分半面罩和全面罩。GB/T 18664-2002,定义3.1. 5J 3.8 半面罩half facepiece 能覆
8、盖口和鼻,或覆盖口、鼻和下顿的密合型面罩。3.9 全面罩fuH facepiece 能覆盖口、鼻、眼睛和下顿的密合型面罩。3. 10 随弃式面罩disposable facepiece 主要由滤料构成面罩主体的不可拆卸的半面罩,有或无呼气阀,一般不能清洗再用,任何部件失效时即应废弃。3. 11 可更换式面罩replaceable facepiece 有单个或多个可更换过捷、元件的密合型面罩,有或元呼吸气阀,有或无呼吸导管。3.12 吸气阀inhalation valve 呼吸防护用品上的止回间,只允许可吸入气体进入面罩,防止呼气通过它排出。3. 13 呼气阀exhalation valve 呼
9、吸防护用品上的止回阀,只允许呼出气体通过它排出面罩,防止吸入气体通过它进入面罩。3. 14 呼眼导管breathing hose 用于连接面罩与过滤元件的柔软、气密的导气管。3.15 过滤元件filter element 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使用的,可滤除吸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过滤材料或过滤组件。示例:滤毒罐(滤毒盒)、滤尘盒、滤料等。GB/T 18664-2002,定义3.1. 22J 3.16 过滤效率filter efficiency 在规定检测条件下,过滤元件滤除颗粒物的百分比。2 3.17 总泄漏率total inward leakage TIL GB 2626-2006 在实验室规定检
10、测条件下,受试者吸气时从包括过滤元件在内的所有面罩部件泄漏入面罩内的模拟剂的浓度与吸入空气中模拟剂浓度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18 泄漏率inward leakage IL 在实验室规定检测条件下,受试者吸气时从除过滤元件以外的面罩所有其他部件泄漏人面罩内的模拟剂浓度与吸入空气中模拟剂浓度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 19 死腔dead space 从前一次呼气中被重新吸入的气体的体积,用吸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表示。3.20 头带head harness 用于将面罩固定在头部的部件。4 分类和标记4. 1 面罩分类面罩按结构分为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和全面罩三类。4.2 过滤元件分类过滤
11、元件按过滤性能分为KN和KP两类,KN类只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KP类适用于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元件。4.3 过滤元件级别根据过滤效率水平,过滤元件的级别按表1分级。表1过滤元件的级别面罩类别过滤元件类型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全面罩KN90 KN90 KN95 KN类KN95 KN95 KN100 KN100 KN100 KP90 KP90 KP95 KP类KP95 KP95 KP100 KP100 KP100 4.4 标记随弃式面罩和可更换式面罩的过撞元件应标注级别,级别用执行本标准号及年号与过滤元件类型和级别的组合方式标注。示例1:KN90过滤元件的标记为GB2626一2006
12、KN 90。示例2:KP100过滤元件的标记为GB2626-2006 , KP 100。5 技术要求5. 1 一般要求5. 1. 1 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3 GB 2626-2006 a) 直接与面部接触的材料对皮肤应元害;b) 滤材对人体应无害;c) 所用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在正常使用寿命中不应出现破损或变形。5. 1. 2 结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 应不易产生结构性破损,部件的设计、组成和安装不应对使用者构成任何危险;b) 头带的设计应可调,便于佩戴和摘除,应能将面罩牢固地固定在脸上,且佩戴时不应出现明显的压迫或压痛现象,可更换式半面罩和全面罩的头带设计应为可更换;c) 应尽可能具有
13、较小的死腔和较大的视野;d) 在佩戴时,全面罩的镜片不应出现结雾等影响视觉的情况;g) 5. 2 外观检查KP90 KP95 KPI OO 5. 4 泄漏性按照6.4方法检测。有呼吸导管时,呼吸导管应作为面罩的组成部分进行检测。5.4.1 随弃式面罩的TlL随弃式面罩的TIL应符合表3的要求。4 密合性,不应出现限制、阻塞气phthalate)或性质不适用二90.0 % 95. 0% 99. 97 % 滤料级别KN90或KP90KN95或KP95KN100或KP100按照6.5 每个样品5. 6 呼气阀若有呼5.6.1呼=应按照只检测5.6. 2 呼气按照6.8 面罩的呼5. 7 死腔按照6.
14、9方法检测。表3随弃式面罩的TlL以每个动作的TIL为评价基础时(即10人X5个动作),50个动作中至少有46个动作的TIL 13 % 11 % 电. 样品的死腔以吸入气中二氧化碳体机5. 8 视野按照6.10方法检测。面罩(包括过滤元件)的视野应满足表5要求。GB 2626-2006 以人的总体TIL为评价基础时,10个受试者中至少有8个人的总体TIL 10 % 8% 2% 180 Pa; 可更换式面罩50 N,持续10s 5 GB 2626-2006 表5视野面罩类别视野全面罩视窗种类半面罩大眼窗双眼窗下方视野二三60。不适用不适用总视野二三70%70% 不适用双目视野二三80%二20%5
15、.9 头带按照6.11方法检测。面罩的每条头带、带扣及其他调节部件在承受表6规定的拉力时,不应出现滑脱或断裂。5. 10 连接和连接部件按照6.12方法检测。表6头带应承受的拉力随弃式面罩可更换式半面罩10 N,持续lOs50 N,持续10s 全面罩150 N,持续10s 在规定检测条件下,可更换式过滤元件与面罩之间,呼吸导管与过滤元件及面罩之间的所有连接和连接部件,在承受表7规定的轴向拉力时,不应出现滑脱、断裂或变形。表7连接和连接部件应承受的轴向拉力可更换式半面罩全面罩50 N,持续10s 250 N,持续10s 5. 11 镜片按照6.13方法检测。每个样品的镜片不应破碎或产生裂纹;然后
16、按6.14方法检测气密性,应满足5.12的要求。5. 12 气密性按照6.14方法检测。在规定检测条件下,60S内每个全面罩内的负压下降应不大于100Pa。5. 13 可燃性按照6.15方法检测。暴露于火焰的各部件在从火焰移开后,不应燃烧;如果燃烧,续燃时间不应超过5So 5. 14 清洗和消毒若产品设计使用时间超过1个工作班,面罩材料应能够耐受制造者推荐的清洗或消毒的处理。清洗或消毒后的样品应符合5.4要求。5.15 制造商应提供的信息按照6.1方法检查。应参照GB/T18664的有关规定判断制造商提供信息的正确性。5.15.1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a) 应随最小销售包装一起提供
17、。b) 应有中文说明。c) 应包括使用者必须了解的以下信息:1) 应用范围与限制;6 GB 2626一20062) 对可更换过滤元件,说明其与全面罩或半面罩一起使用的方法,若为多重滤料,应标明;3) 可更换式面罩的组装方法;的使用前的检查方法;5) 佩戴方法和佩戴气密性检查方法;6) 何时更换过滤元件的建议;7) 如果适用,维护方法(如清洗和消毒方法); 8) 储存方法;的使用的任何符号和图标的含义。d) 应对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警示,如:1) 适合性;2) 密合框下的毛发会导致面罩泄漏;3) 空气质量(污染物、缺氧等)。e) 信息应明确,可增加解说、部件号和标注等帮助说明。5.16 包装
18、按照6.1方法检查。销售用包装应能保护产品,防止在使用前受到机械损伤和污染。6 检测方法6. 1 表现检查根据各技术要求的需要(参见附录A),在进行实验室性能检测前,应对样品进行目测外观检查。6.2 预处理6.2. 1 温度湿度预处理6.2. 1. 1 样晶数量及要求2个样品为未处理样;或其他检测方法所要求的数量。6.2. 1. 2 检测设备a) 高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1158的要求;b) 低温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0589的要求;c) 湿热试验箱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0586的要求。6.2.1.3 检测方法注:采用的预处理方式应避免产生热冲击。将样品从原包装中取出,顺序
19、按下述条件处理:a) 在(38士2.5)oc和(85:1:5)%相对湿度环境放置(24士1)h; b) 在(70:l:3)OC干燥环境放置(24士1)h; c) 在(-30士3)OC环境放置(24:1:1) h。使样品温度恢复至室温后至少4h,再进行后续检测。6.2.2 机械强度预处理仅适用于可更换式过滤元件。6.2.2.1 样晶数量及要求2个样品为未处理样;或其他检测方法所要求的数量。6.2.2.2 检测设备振动试验装置示意参见图1。该装置由放置样品的钢制箱体、钢制平台、凸轮及驱动、控制系统组成;钢制箱体固定在可垂直移动的支架上,通过凸轮转动,使钢制箱体提升20mm,然后靠自身重量落在一钢制
20、平台上,产生一次振动;钢制箱体质量应大于10烛,钢制平台的质量应至少是钢制箱体质量GB 2626-2006 的10倍;凸轮转动频率为100r/min。6.2. 2.3 检测方法将样品从包装中取出,非封装型过滤元件应为最小销售包装。将样品侧放在钢制箱体内;放置方式应保证检测中样品不会彼此接触,允许有6mm水平移动间隔和自由垂直移动的距离。振动检测持续时间约20min,使总振动次数约为2000次。检测结束后,再进行后续检测。1一一钢制箱体;2一一钢制平台;3 活塞;4一一-旋转凸轮。6. 3 过滤效率6.3.1 样晶数量及要求可更换式过滤元件20个样品,喜式面处理后样(如果适用),另5个为经6.2
21、.f 6.3.2 检测设备6. 3. 2. 1 NaCI颗粒物过滤效率检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单位为毫米a) NaCl颗粒物的浓度为不超过200mg/m3,计数中位径(CMD)为(0.075土0.020)m,校度分布的几何标准偏差不大于1.86; b) 颗粒物检测器的动态范围为(0.001200) mg/旷,精度为1%;c) 检测流量的范围为(30100)L/min,精度为2%;d) 过滤效率检测范围为099.999 % ; e) 应具有能将所发生颗粒物的荷电进行中和的装置。8 6.3.2.2 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检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如下:GB 2626-2006 a) DOP或其他适用油类(
22、如石蜡油)颗粒物的浓度为(50200)mg/时,计数中位径(CMD)为(0. 185 :I: 0. 020)m,粒度分布的几何标准偏差不大于1.60; b) 颗粒物检测器的动态范围为(0.001200) mg/时,精度为1%;c) 检测流量的范围为(30100)L/min,精度为2%;d) 过滤效率检测范围为099.99,9 %。6.3.2.3 检测条件KN类过滤元件的检测温度条件为(25土5)OC,相对湿度为(30士10)% ,NaCl颗粒物浓度不应超过(200 :I: 5) mg , 6. 4 泄漏性6.4.1 样晶的号码,则每什可更换式的号码,则每个6.4. 2.1 检测系事R6. 4.
23、2. 2 检测仓内顶部均匀送入,并1) NaCl颗粒物发的浓度变化不应向约为O.6m。问应超过200mg/ m3 0 :对双过滤元件设计,每个过滤,应按单一过滤元件的检测止,或应一直持续到只颗粒物的量达到连续记录过滤效率结果。测样品具有不同被测样品具有不同样。2) 油类颗粒物对人体应无害和剧组4且气量不低于100L/min,颗粒物浓度为(2030) mg/m3,在检测仓有效空间内的浓度变化不应高于10%;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应为O.02m2m,质量中位径约为0.3m。注:6.4.2.3中2)不适合使用KN类过滤元件的随弃式面罩的TIL检测。6.4.2.4 颗粒物检测器的动态范围为(0.0
24、01 200) mg/m3,精度为1%,检测器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500 ms 6.4.2.5 采样泵调节范围为(0.504) L/min。9 GB 2626-2006 2 3 / 4 1 气溶胶发生器$2一-气道和导流板;3一检测仓;4一排气口;5二检测仓采样管样品;6 被测样品采样管;7一二气泵;8 补充新鲜空气$9一-颗粒物检测器。6.4.3 检测条件5 6 7 图2TIL和IL的检测系统示意图6.4.3.1 检测前,应按照6.1方法检查并确认样品完好,而且对受试者不存在任何危险。6.4.3.2 应选择熟悉使用这类产品的人员参与检测。选择10名刮净胡须的受试者,其脸型应属该类产品的有代表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626 2006 呼吸 防护用品 过滤 颗粒 呼吸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