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9276.2-2003 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pdf
《GB T 19276.2-2003 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19276.2-2003 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B/T 19276.2-2003/ISO 14852: 1999 前言本标准等问采用ISO14852: 1999(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英文版人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中心生物可分解材料工作组在1999年2002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试验,在验证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天津丹海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深圳市绿维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塑
2、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翁云宣、刘嘉藩、陈家琪、杨惠姊、徐凤霞、孔力、张先炳、王世和、陈学军、叶新建、毛国玉、)(1J彩霞。I GB/T 19276.2-2003/ISO 14852 ,1999 号i苦随着级科使用量的增加,回收和处理tZ变成一个热点,但塑料;妥完全;到收是困难的。另外,一些难凶收的塑科郊渔具、农业用穰宣言物和水溶饺的聚合物等,常常从封闭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中泄漏到环绕中去采用J生物分解材料是解决这类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被送交堆肥设备的产品或包装材料应尽可能地生物分解。所以测定这些材料盯能的牛物分解能力和获得在自然环境中它们生物分解能力的指标就
3、很3重要c为了规哉测定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段终篱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特制定本标准。警告2泼水、活性污泥、土壤及堆程中可能含有潜在数哥哥葱,因此,处褒对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处理毒性试验化合物或性质米知的化合物时须特别小心。H GB/T 19276.2-2003/ISO 14852: 1999 1 范罔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费需载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释放的工髦化碳的方法本标准规定f在试验条件下将试骏材料理景置于ll法性污泥毛主在ZEE是土察罪己制成的*n培养液中,并通过泌能幸事放的二氧化;谈章来也可定试验材料包括含添加剂的塑料的禽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如果采用未经JJLl处理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物
4、If、j啕*试验仪段拟在自然含水环统中的生物分解过程.如果使用混合的成预i曝霞的接种物时,本方法百IIIJ来浊。在成验材料潜在的生物分解性能。本标准采用的试验条件并不一定为产生最大生物分解性能的最f条件,但本中平i1t设计上是用来测定材料的潜在生物分解能力wt表示g然环境中本主科的生物分辉性能。通过计算破平尚摸口j提高对生物分解性能评估的准确度可选工页,兑附录。本方法适用于以下材料:天然和J或合成聚合物、共聚物战它们的混合物;含有生11增塑剂、颜料或其他化合物等添加到的苦塑料材料;水溶诠聚合物s在试验条件F,不会对接种物内微生物产生仰制作用的材料.捎l制作用叫服用仰制控制或其他适当方法来测得,
5、如果试验材料对接种物有抑制作Ifj11才,可在较低的试验浓度下使用其他接种物或巳侦曝量的接种物。2 哉?在常生引用文件F引j文件巾的条款通过卒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JtI汇付,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啦(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i阜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l_fI可使JH这些文件的放新版本严凡去是4、注目朔的节1m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SO 82451999 ,Jdoxal hydrochloridel 维tt素H1(cyanocohalamine) 维生素R,Uolie acidl 维生素82(ribollavinl DL硫辛酸(D
6、Lthioctic acid 1 0.6 mg 2.0 mg 2.0 mg 1. 0 mg 10 mg 5.0 mg 2.0 mg 5.0 mg 5.0 mg 二氯化硫胶(thiaminedicl巾ridel1. 0 mg , 或使用在100ml.水(见6.)中溶解酵母萃取物15mg的溶液。使用薄膜过滤器(见7.6)过滤溶液并灭菌。注溶液E和F为可选项,如果所用足够浓度的培养液例如活性污泥、土壤或堆肥等时,可以不选用。建议准备1 mL的溶液冷戒备用bGB/T 19276.2-23/ISO 14852 ,1999 6.2.2.7 制备在培养瓶中先后加人水(见6.) 800 mL、溶液A100 m
7、L和溶液B、C、D各1mL(可选项,溶液E和F各lmL)中,然后加水(见6.1)稀释至1000 mL,lW量其pH值。注正确配制时,溶液的pH值应为7.QTO. 2。6.3 焦磷酸盐溶液溶解无水Na,P,O,2.66 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 mLo 7 仪器和设备所有玻璃器皿必须清洗干净,尤其不能含有有机物或毒性物质。除需要实验室常用仪器外,还需要下列装置7. 1 试验烧瓶玻璃容器(例如玻璃烧瓶),应可通入气体、摇动或搅拌,而且连接管路不能泄漏出二氧化碳。试验装置应放在恒温箱内或在恒温装置(例如水浴)中。7.2 供气系统能够提供流量在50mL/min 100 mL
8、/min的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至每个试验烧瓶中,并能保恃恒定流速且偏差在士10%范围内(见附录A)。7.3 测定二氧化碳用的分析仪器用于直接测定二氧化碳,或者用碱性溶液完全吸收后再测定溶解的无机碳(dissolvedorganic car bon,DIC)来计算二氧化碳量(见附录A)。如果用连续红外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直接测量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需要精确控制并测量空气流量。7.4 总有机碳(TOC)及溶解有机碳CDOC)分析仪(见ISO8245) 7.5 分析天平(常规实验室装置)7.6 离心机或带有薄膜过滤器(孔径。.4511m)的过滤装置此装置不会明显地吸附和释放有机碳。7.7 pH计(常规实
9、验室装置)7.8 电磁搅拌器或振荡装置(常规实验室装置)。8 程序8. 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成已知质量并含有足够的碳以使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能足以被所使用的分析系统检测到。从化学式计算总有机碳(TOC)或通过适当的分析技术(例如按照ISO8245进行元素分析或测定)来测定总有机碳(TOC)含量,并计算出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ThCO,)。试验材料的浓度应使总有机碳(TOC)含量至少为100mg/L.试验材料的最大用量由通入试验系统的氧气量和所使用的试验培养基来限定。当使用优化试验培养基时(6.2.2).试验材料的浓度应使总有机碳(TO(、)含量不超过2 000 mg/L,即碳氮比(C:N)约为4
10、0210如果试验材料的浓度更高时.应增加试验培养基中氮的浓度。/,试验材料最好为粉末状,也可是膜、碎片、颗牧或成型制品。试验材料的形状会影响其生物分解能力。如果用不同种类的材料作比较,最好采用相同的形状。如果试验材料为粉末或颗粒时,应使用粒径分布窄的粒于.建议最大粒径为250Im10问时,所使用试验仪器的尺寸大小也应以试验材料的形状而定。要保证不会由于试验条件(如选用的搅拌的型式)而出现明显的机械偏差。试验材料的加工过程(例如棍合物加工成粉末)应不会明显地影响材料的分解行为。可以选择性记录聚合物试验材料的氢(H)、氧(CJ)、氮(川人磷(P)和硫(凹的含量歧试验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如利用液相色
11、谱法(参考ASTMD 3536 -1991或任何其他适用的标准方法)来测定c。GB/T 19276.2-2003/I80 14852,1999 试验材料最好不吉添加剂,如增塑剂。如果试验材料中确实吉有此类添加剂时,在评估聚合材料丰身的生物分解能力时,也需要有关添加剂的生物分解能力的资料。难溶于水的试验材料的处理,见SO10634 8.2 参比材料使用苯胶和/或有明确定义的可生物分解聚合物(如微结晶纤维素粉末,元灰纤维素滤纸或聚短基T酸醋)作为正控制参比材料,总有机碳CTOC)含量、形状和尺寸都尽量和试验材料相同。可选用与试验材料相同形状的不可生物分解的聚合物(如聚乙烯)作为负控制参比材料。8.
12、 3 培养液的制备培养液来自于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内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从活性的有氧环境中获得,可用于较广i1围地域多种材料的测试。另外,土壤和(或)堆肥的悬浮液也能用作培养液,对于某些试验材料来说,真菌的活性对于生物分解很重要。当需要测定废弃处理系统内的生物分解能力时,从该系统(环境)中收集培养液。可按8.3. 1和8.3. 2制备培养液,或由它们的混合物和l备。如果在使用前培养液的内生呼吸量过高时,可在使用前通过通风方式稳定培养液。恒定试验温度(见5)。注:测定所使用培养液的菌落种数(colonyformingunit,cfu)可能很有帮助,试验用混合物最好含有10du/mL。8.
13、 3. 1 来源于污水处理厂的培养液从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或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工厂收集活性污泥样品,搅拌均匀,于需氧的环境下妥善保存样品,且最好在收集的当天(至少在72h内)使用。在使用前测定悬浮物的浓度(见ISO11923),必要时可通过沉淀方式来浓缩污泥,以便使加入到试样中的污泥体积最小。加入合适体积污泥使最后混合物中悬浮团体浓度范围在30mg/L 1000 mg/L 注1,当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分解过程或当进行碳平衡量测定时(见附录。,建议培养液中悬浮物的浓度为30 mg/L。当回体物质会影响碳平衡量的测定时,建议按以下步骤制备培养液取500mL活性污泥于搅拌器,中速(或适宜的高速)
14、搅拌2min.使其均匀。静置至上层的液体中不吉大量的悬浮物(至少30mn)。将足量的上层掖体轻轻倒入测试容器中,以得到浓度(V/V)为1%-5%的培养液。避免带入污泥粒子。注2培养液可以进行前处理。但是一般不使用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尤其在模拟自然环境中生物分解行为的标准试验时不应使用。依照试验目的,也可使用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但在试验报告中应清楚地阐明(例如:生物分解百分率=X%.使用了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并详细说明预曝置的方式。预曝置的培养液可通过在不同的条件下在实验室进行适宜的生物分解试验来获得(见ISO/TR15462).也可从环境条件相近的场所(例如被污染的场所或工业废弃物处理场)中收集
15、得到。8.3.2 来源于土壤或堆肥的培养液。将10g未经灭菌的肥沃土壤或来自于处理有机废物的堆肥厂的堆肥,放入100mL试验培养基中或焦磷酸盐溶液(6.3) C常用于土壤微生物)中。静置30min,用粗糙多孔的滤纸过滤悬浮液,把滤液倒入试验容器中,以得到菌种浓度(V/V)为1%5%培养液,必要时可以增加培养液的量,但这可能在建立碳平衡量时产生问题。使用堆肥可增加试验容器中真菌的数量,提高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此时,应在试验报告中指明所用堆肥的状态(例如:熟肥,50C热态堆肥)。如果需要较高浓度的培养液,可在试验培养基中加入较多量的土壤或堆肥,加水(见6.1)稀释至适当的培养浓度。8.4 试验步骤
16、6 至少准备下列数量的烧瓶(试验瓶)a) 两个盛装试验材料的烧瓶(符号FT);b) 两个用于空白试验烧瓶(符号FB);c) 一个使用参比材料用于检测培养液活性的烧瓶(符号Fc); 另外,如果需要的话:GB/T 19276.2-2003/ISO 14852: 1999 d) 一个用于检查试验材料中可能出现的非生物分解作用或非微生物变化作用如水解的烧瓶(符号F,)。在巴中的试验溶液应先经过灭菌,例如高压灭菌(用高压消毒锅)或加入一种适宜的毒性无机化合物来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例如用浓度为10日/L的HgC12溶液,用量为5mL/L。如果必要时,在试验过程中加入等量的毒性物质;e) 一个装有与试验材料相
17、同状态的非生物可分解聚合物(如PE)用于负控制的烧瓶(符号FN); f) 一个用于检查试验材料对微生物活性可能存在的抑制作用的烧瓶(符号F) ,应注意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中的碳与培养基中氮的比率(C:N)至少为40: 1,必要时可增加氮的量。按表l中所列内容,往试验瓶中加入适量的培养液(见8.3)。将烧瓶与无二氧化碳的供气系统(见附录A)相连,在试验温度下进行培养,并连续地向烧瓶鼓风,以吹除系统中的二氧化碳。在高温时应使用适当的装置防止液体的侵入或流失。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过电磁搅拌器或振荡器进行搅拌。如果发现有过多的泡沫,则改为边搅拌边从顶部注入空气。在预通风阶段结束后,将各烧瓶的空气排出口与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9276.2 2003 水性 培养液 材料 最终 生物 分解 能力 测定 采用 释放 二氧化碳 方法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7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