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pdf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Salmonella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2010-03-26 发布 2010-06-01 实施 GB 4789.42010 I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GB/T 4789.4-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 本标准与 GB/T 4789.4-2008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中英文名称; 修改了标准的范围;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修改了设备
2、和材料; 修改了附录 A。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4789.4-84、 GB 4789.4-1994、 GB/T 4789.4-2003、 GB/T 4789.4-2008。 GB 4789.42010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沙门氏菌( Salmonella)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 冰箱: 2 5 。 2.2 恒温培养箱: 36 1 , 42 1 。 2.3 均质器
3、。 2.4 振荡器。 2.5 电子天平:感量 0.1 g。 2.6 无菌锥形瓶 :容量 500 mL, 250 mL。 2.7 无菌吸管: 1 mL(具 0.01 mL 刻度) 、 10 mL(具 0.1 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8 无菌培养皿:直径 90 mm。 2.9 无菌试管: 3 mm50 mm、 10 mm75 mm。 2.10 无菌毛细管。 2.11 pH 计或 pH 比色管或精密 pH 试纸。 2.12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3 培养基和试剂 3.1 缓冲蛋白胨水( BPW) : 见附录 A 中 A.1。 3.2 四硫磺酸钠煌绿( TTB)增菌液:见附录 A
4、中 A.2。 3.3 亚硒酸盐胱氨酸( SC)增菌液:见附录 A 中 A.3。 3.4 亚硫酸铋( BS)琼脂:见附录 A 中 A.4。 3.5 HE 琼脂:见附录 A 中 A.5。 3.6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 XLD)琼脂:见附录 A 中 A.6。 GB 4789.42010 2 3.7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3.8 三糖铁( TSI)琼脂:见附录 A 中 A.7。 3.9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见附录 A 中 A.8。 3.10 尿素琼脂( pH 7.2) :见附录 A 中 A.9。 3.11 氰化钾 ( KCN) 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10。 3.12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5、见附录 A 中 A.11。 3.13 糖发酵管:见附录 A 中 A.12。 3.14 邻硝基酚 -D 半乳糖苷( ONPG)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13。 3.15 半固体琼脂:见附录 A 中 A.14。 3.16 丙二酸钠培养基:见附录 A 中 A.15。 3.17 沙门氏菌 O 和 H 诊断血清。 3.18 生化鉴定试剂盒。 GB 4789.42010 3 4 检验程序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见图 1。 图 1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 5 操作步骤 5.1 前增菌 称取 25 g( mL)样品放入盛有 225 mL BPW 的无菌均质杯中,以 8 000 r/min 10 000 r/min 均质
6、1 min 2 min,或置于盛有 225 mL BPW 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 1 min 2 min。若样品为液态, 不需要均质, 振荡混匀。 如需测定 pH 值, 用 1 mol/mL 无菌 NaOH 或 HCl 调 pH 至 6.80.2。检样 36 1 , 8 h 18 h TSI,赖氨酸, NA, 靛基质, 尿素 (pH 7.2), KCN 挑取可疑菌落 BS XLD(或 HE、显色培养基)1 mL+TTB 10 mL 1 mL+SC 10 mL 25 g( mL)样品 +225 mLBPW H2S+ 靛基质 - 尿素 -KCN- 赖氨酸 + H2S+ 靛基质 + 尿素
7、 - KCN- 赖氨酸 + H2S-靛基质 -尿素 -KCN- 赖氨酸 +/- 反应结果与左侧描述不符 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42 1 , 18 h 24 h 36 1 , 18 h 24 h 36 1 , 40 h 48 h 36 1 , 18 h 24 h 甘露醇+、山梨醇+ ONPG- 报告非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GB 4789.42010 4 无菌操作将样品转至 500 mL 锥形瓶中,如使用均质袋,可直接进行培养,于 36 1 培养 8 h18h。 如为冷冻产品 ,应在 45 以下不超过 15 min,或 2 5 不超过 18 h 解冻。 5.2 增菌
8、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 1 mL,转种于 10 mL TTB 内,于 42 1 培养 18 h 24 h。同时,另取 1 mL,转种于 10 mL SC 内,于 36 1 培养 18 h 24 h。 5.3 分离 分别用接种环取增菌液 1 环,划线接种于一个 BS 琼脂平板和一个 XLD 琼脂平板(或 HE 琼脂平板或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 。于 36 1 分别培养 18 h 24 h ( XLD 琼脂平板、 HE 琼脂平板、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 或 40 h 48 h ( BS 琼脂平板) ,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 ,各个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见表 1。 表 1 沙门氏菌属
9、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选择性琼脂平板 沙门氏菌 BS 琼脂 菌落为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 HE 琼脂 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XLD 琼脂 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按照显色培养基的说明进行判定。 5.4 生化试验 5.4.1 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 2 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
10、刺;接种针不要灭菌 ,直接接种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平板,于 36 1 培养 18 h 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 48 h。在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沙门氏菌属的反应结果见表 2。 表 2 沙门氏菌属在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的反应结果 三糖铁琼脂 初步判断 斜面 底层 产气 硫化氢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K A () () 可疑沙门氏菌属 K A () () 可疑沙门氏菌属 A A () () 可疑沙门氏菌属 A A / / 非沙门氏菌 K K / / / 非沙门氏菌 注: K:产碱, A:产酸;:阳性,:阴性;() :多数阳性,少数阴性;/:阳性或阴性
11、。5.4.2 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的同时 ,可直接接种蛋白胨水 (供做靛基质试验) 、尿素琼脂 ( pH7.2) 、氰化钾 ( KCN) 培养基,也可在初步判断结果后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于 36 1 培养 18 h 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 48 h,按表 3 判定结果。将已挑菌落的平板储存于 2 5 或室温至少保留 24 h,以备必要时复查。 GB 4789.42010 5 表 3 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 反应序号 硫化氢 ( H2S) 靛基质 pH 7.2 尿素 氰化钾 ( KCN)赖氨酸脱羧酶 A1 A2 A3 / 注:阳性;阴性;/阳性或阴性。 5
12、.4.2.1 反应序号 A1:典型反应判定为沙门氏菌属。如尿素、 KCN 和赖氨酸脱羧酶 3 项中有 1项异常,按表 4 可判定为沙门氏菌。 如有 2 项异常为非沙门氏菌。 表 4 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 pH 7.2 尿素 氰化钾( KCN) 赖氨酸 脱羧酶 判 定 结 果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 沙门氏菌或(要求符合本群生化特性) 沙门氏菌个别变体(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5.4.2.2 反应序号 A2: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沙门氏菌靛基质阳性变体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但需要结合血清学鉴定结果进行判定。 5.4.2.3 反应序号 A3:补做
13、 ONPG。 ONPG 阴性为沙门氏菌,同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5.4.2.4 必要时按表 5 进行沙门氏菌生化群的鉴别。 表 5 沙门氏菌属各生化群的鉴别 项 目 卫矛醇 山梨醇 水杨苷 ONPG 丙二酸盐 KCN 注: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5.4.3 如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可根据 5.4.1 的初步判断结果,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浊度适当的菌悬液,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5.5 血清学鉴定 5.5.1 抗原的准备 一般采用 1.2 1.5琼脂培养物作为玻片凝集试验用的
14、抗原。 O血清不凝集时,将菌株接种在琼脂量较高的 (如 2 3) 培养基上再检查;如果是由于Vi 抗原的存在而阻止了 O 凝集反应时,可挑取菌苔于 1 mL 生理盐水中做成浓菌液,于酒精灯火焰GB 4789.42010 6 上煮沸后再检查。 H 抗原发育不良时,将菌株接种在 0.55 0.65半固体琼脂平板的中央,俟菌落蔓延生长时,在其边缘部分取菌检查;或将菌株通过装有 0.3 0.4半固体琼脂的小玻管 1 次 2次,自远端取菌培养后再检查。 5.5.2 多价菌体抗原(O)鉴定 在玻片上划出 2 个约 1 cm2 cm 的区域,挑取 1 环待测菌,各放 1/2 环于玻片上的每一区域上部,在其中
15、一个区域下部加 1 滴多价菌体( O)抗血清,在另一区域下部加入 1 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再用无菌的接种环或针分别将两个区域内的菌落研成乳状液。将玻片倾斜摇动混合 1 min,并对着黑暗背景进行观察,任何程度的凝集现象皆为阳性反应。 5.5.3 多价鞭毛抗原(H)鉴定 同 5.5.2。 5.5.4 血清学分型(选做项目) 5.5.4.1 O 抗原的鉴定 用 A F 多价 O 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在生理盐水中自凝者为粗糙形菌株,不能分型。 被 A F 多价 O 血清凝集者,依次用 O4; O3、 O10; O7; O8; O9; O2 和 O11 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根据
16、试验结果,判定 O 群。被 O3、 O10 血清凝集的菌株,再用 O10、 O15、 O34、 O19 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判定 E1、 E2、 E3、 E4 各亚群,每一个 O 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 O 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 O 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 O 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不被 A F 多价 O 血清凝集者,先用 9 种多价 O 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血清凝集,则用这种血清所包括的 O 群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 O 群。每种多价 O 血清所包括的 O 因子如下: O多价 1 A, B, C, D, E, F,群 (并包括 6,14 群) O多价 2 13, 16, 17,
17、18, 21 群 O多价 3 28, 30, 35, 38, 39 群 O多价 4 40, 41, 42, 43 群 O多价 5 44, 45, 47, 48 群 O多价 6 50, 51, 52, 53 群 O多价 7 55, 56, 57, 58 群 O多价 8 59, 60, 61, 62 群 O多价 9 63, 65, 66, 67 群 5.5.4.2 H 抗原的鉴定 属于 A F 各 O 群的常见菌型,依次用表 6 所述 H 因子血清检查第 1 相和第 2 相的 H 抗原。 表 6 AF 群常见菌型 H 抗原表 O 群 第 1 相 第 2 相 A B B C1 C2 D( 不产气的)
18、 D(产气的) E1 E4 E4 a g,f,s i,b,d k,v,r,c b,d,r d g,m,p,q h,v g,s,t i 无 无 2 5,Z15 2,5 无 无 6,w,x 无 GB 4789.42010 7 不常见的菌型,先用 8 种多价 H 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或两种血清凝集,则再用这一种或两种血清所包括的各种 H 因子血清逐一检查,以第 1 相和第 2 项的 H 抗原。 8 种多价 H 血清所包括的 H因子如下: H多价 1 a, b, c, d, i H多价 2 eh, enx, enz15, fg, gms, gpu, gp, gq, mt, gz51H多价 3 k,
19、r, y, z, z10, lv, lw, lz13, lz28, lz40H多价 4 1,2; 1,5; 1,6; 1,7; z6H多价 5 z4z23, z4z24, z4z32, z29, z35, z36, z38H多价 6 z39, z41, z42, z44H多价 7 z52, z53, z54, z55H多价 8 z56, z57, z60, z61, z62每一个 H 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 H 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 没有 H 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 H 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检出第 1 相 H 抗原而未检出第 2 相 H 抗原的或检出第 2 相 H 抗原而未检出第 1
20、相 H 抗原的 ,可在琼脂斜面上移种 1 2 代后再检查。如仍只检出一个相的 H 抗原,要用位相变异的方法检查其另一个相。单相菌不必做位相变异检查。 位相变异试验方法如下: 小玻管法: 将半固体管(每管约 1 mL 2 mL) 在酒精灯上溶化并冷至 50 ,取已知相的 H因子血清 0.05 mL 0.1 mL,加入于溶化的半固体内,混匀后,用毛细吸管吸取分装于供位相变异试验的小玻管内,俟凝固后,用接种针挑取待检菌,接种于一端。将小玻管平放在平皿内,并在其旁放一团湿棉花,以防琼脂中水分蒸发而干缩,每天检查结果,待另一相细菌解离后,可以从另一端挑取细菌进行检查。培养基内血清的浓度应有适当的比例,过
21、高时细菌不能生长,过低时同一相细菌的动力不能抑制。一般按原血清 1: 200 1: 800 的量加入。 小倒管法:将两端开口的小玻管 (下端开口要留一个缺口,不要平齐) 放在半固体管内 ,小玻管的上端应高出于培养基的表面,灭菌后备用。临用时在酒精灯上加热溶化,冷至 50 ,挑取因子血清 1 环,加入小套管中的半固体内,略加搅动,使其混匀,俟凝固后,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小套管中的半固体表层内,每天检查结果,待另一相细菌解离后,可从套管外的半固体表面取菌检查,或转种 1软琼脂斜面,于 37 培养后再做凝集试验。 简易平板法:将 0.35 0.4半固体琼脂平板烘干表面水分,挑取因子血清 1 环,滴在半固
22、体平板表面,放置片刻,待血清吸收到琼脂内,在血清部位的中央点种待检菌株,培养后,在形成蔓延生长的菌苔边缘取菌检查。 5.5.4.3 Vi 抗原的鉴定 用 Vi 因子血清检查。已知具有 Vi 抗原的菌型有: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都柏林沙门氏菌。 5.5.4.4 菌型的判定 根据血清学分型鉴定的结果,按照附录 A 或有关沙门氏菌属抗原表判定菌型。 6 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的结果,报告 25 g( 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沙门氏菌。 GB 4789.42010 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培养基和试剂 A.1 缓冲蛋白胨水(BPW) A.1.1 成分 蛋白胨 1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4789.4 2010 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 食品 微生物学 检验 沙门氏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