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T 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鉴定技术规范.pdf
《SN T 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鉴定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N T 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鉴定技术规范.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11.220 CCSB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 鉴定技术规范 Quarantine protocol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for tick vectors transmitting animal diseases 2021-06-18发布202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 B / T 1 . 1 2 0 2 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
2、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继洲、王素华、吴绍强、李树清、林祥梅、袁向芬、王慧煜、邓俊花、王彩霞。 SN/T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 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的采集、保存、形态学鉴定以及D N A条形码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的种类鉴定,可辅助应用于相关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
3、文件。 G B / T 6 6 8 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 O I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 C y t o c h r o m e c o x i d a s e s u b u n i t I ) ; D N A :脱氧核糖核酸( D e o x y r i b o n u c l e i c a c i d ) ; d N T P :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 D e o x y - r i b o n u c l e o s i d e t r i p h o s p h a t e )
4、 ; P C R :聚合酶链式反应(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 ; S D S :十二烷基硫酸钠( S o d i u m d o d e c y l s u l f a t e ) 5 样品采集 5.1 试剂与材料 5.1.1 干冰。 5.1.2 乙醚(或松节油、煤油、三氯甲烷等) 。 5.1.3 无水乙醇。 5.1.4 橡胶手套。 5.1.5 5 0 m L离心管与1 5 m L 离心管。 5.1.6 白绒布(长5 0 c m 1 0 0 c m ,宽2 5 c m 1 0 0 c m ) 。 5.1.7 离心管。 5.
5、1.8 吸水纸。 1 SN/T53372021 5.2 设备与仪器 5.2.1 聚苯乙烯塑料杯( 5 0 0 m L ) 。 5.2.2 不锈钢诱捕装置( 3 0 c m 4 5 c m 8 c m ) 。 5.2.3 真空吸尘器。 5.3 采集方法 5.3.1 防护要求 5.3.1.1 应穿浅色、表面光滑实验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鞋袜里,穿靴子,戴橡胶手套。 5.3.1.2 裸露皮肤应涂抹趋避剂如避蚊胺等。 5.3.1.3 帐篷等露营装备应用杀虫剂浸泡。 5.3.1.4 避免在蜱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5.3.1.5 野外活动结束后应检查衣物上是否有蜱,一旦发生蜱叮咬,不可
6、用手强行拔除,应用乙醚等处 理蜱使其自行从身上脱落,尽快就医。 5.3.2 畜禽体上蜱的采集 在牛、羊、犬、禽等动物身上采集蜱,动物身下铺放白布。用准备好的乙醚(或松节油、煤油、三氯甲 烷)涂抹蜱头部,等待数分钟,蜱自行从动物身上脱落。用镊子摘取脱落蜱,放置到离心管中。 5.3.3 周围环境中蜱的采集 在经常放牧的草地、野生动物巢穴、家养畜舍地面及墙缝内采集蜱。方法如下: a ) 手工采集法:通过手工挖开野生动物巢穴、家养畜舍居住地里缝隙或洞穴中的泥土,通过肉眼 观察,用镊子采集蜱。 b ) 二氧化碳诱捕法:使用不锈钢装置,放置一个装满干冰的聚苯乙烯塑料杯( 5 0 0 m L ) 。不锈钢
7、装置放置于蜱出入区域的地面,用泥土将诱捕器的表面覆盖,人即离开,在几个小时或过夜后 回来收集蜱。 c ) 真空吸尘法:在野外大批量收集蜱时,用真空吸尘器在圈舍、草地或灌木丛中吸取样品,检查真 空吸尘器桶体,用镊子夹取蜱收集于离心管中。 d ) 布旗法:白绒布一边穿入木棍,在木棍两端系以长绳,在草地上或灌木从中拖动,草地以及灌 木上的蜱即可附着在旗面上,检查并用镊子收集于离心管中。 5.4 样品运输及保存 5.4.1 将采集的活蜱放入1 5 m L或5 0 m L 离心管中,管中宜放置浸水的吸水纸、棉花等,常温运输, 2 4 h内送入实验室。容器上应附有采集标签,注明采集地点、日期、宿主、生境、
8、海拔、经纬度、采集人等 信息。 5.4.2 活蜱先放入7 0 8 0 热水中杀死,用吸水纸吸干体表水分,放入1 . 5 m L离心管中,放置在 - 8 0 冰箱保存。 6 形态学鉴定 6.1 试剂与材料 6.1.1 灭菌双蒸水(应符合G B / T 6 6 8 2 中一级水的规格,按照 A . 8配制) 。 2 SN/T53372021 6.1.2 无水乙醇。 6.1.3 手套。 6.1.4 吸水纸。 6.2 设备与仪器 体视显微镜。 6.3 形态学观察 6.3.1 未经- 8 0 保存的蜱,直接放置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 6.3.2 - 8 0 保存的蜱,可放在常温双蒸水中浸泡1 5 m i
9、n后,吸水纸吸干体表水分后观察。 6.3.3 观察蜱的背面观、腹面观、假头基、须肢、肛沟等,再观察气门板、生殖孔、哈氏器等形态学特征部 位。蜱具体形态特征部位参见附录B 。 6.4 蜱的形态学种类判定 6.4.1 蜱可鉴定到属,具体按照附录C鉴定。 6.4.2 蜱可根据典型形态特征鉴定到种,具体形态特征按照附录D鉴定,其他种蜱则需采用分子生物 学方法进行种类的鉴定。 7 DNA条形码鉴定 7.1 试剂与材料 除特别说明以外,本文件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应符合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规定。 7.1.1 无水乙醇。 7.1.2 蛋白酶K ( 2 0 m m o l / L ) 。 7.1.3 5 0
10、 T A E缓冲液(试剂配制按照A . 1 ) 。 7.1.4 阳性对照(长角血蜱的基因组D N A ,按照A . 2 ) 。 7.1.5 T i r s - H c l缓冲液(试剂配制按照A . 3 ) 。 7.1.6 生理盐水(试剂配制按照A . 4 ) 。 7.1.7 E D T A溶液(试剂配制按照A . 5 ) 。 7.1.8 T E S缓冲液(试剂配制按照A . 6 ) 。 7.1.9 1 0 % S D S溶液(试剂配制按照A . 7 ) 。 7.1.10 氯化钠。 7.1.11 三氯甲烷。 7.1.12 异丙醇。 7.1.13 冰乙酸。 7.1.14 T r i s 饱和酚。
11、7.1.15 7 0 %乙醇。 7.1.16 G o l d v i e w 核酸染料。 7.1.17 Taq D N A聚合酶。 7.1.18 d N T P ( 2 . 5 m m o l / L ) 。 7.1.19 琼脂糖。 7.1.20 灭菌双蒸水(应符合G B / T 6 6 8 2 中一级水的规格,按照 A . 8配制) 。 7.1.21 引物。 3 SN/T53372021 L C O 1 4 9 0 : 5 - G G T C A A C A A A T C A T A A A G A T A T T G G - 3 H C O 2 1 9 8 : 5 - T A A A C
12、 T T C A G G G T G A C C A A A A A A T C A - 3 用双蒸水将引物稀释为2 0 m o l / L工作浓度, - 2 0 保存备用。预期扩增片段长度为6 7 0 b p ,引 物合成后采用灭菌双蒸水稀释为1 0 m o l / L 。 7.2 设备与仪器 7.2.1 常规 P C R仪。 7.2.2 组织研磨器。 7.2.3 超净工作台。 7.2.4 制冰机。 7.2.5 高速冷冻离心机。 7.2.6 水浴锅。 7.2.7 台式小型离心机。 7.2.8 常规冰箱。 7.2.9 旋涡振荡器。 7.2.10 电泳仪。 7.2.11 凝胶成像系统。 7.2.
13、12 微量可调移液器( 1 0 L 、 1 0 0 L 、 1 0 0 0 L )及配套吸头。 7.3 检测方法 7.3.1 DNA提取 使用完整或不完整的成年蜱、幼蜱、若蜱、蜱卵样品。蜱样品用双蒸水冲洗后,用液氮冻后研磨,提 取待检组织基因组D N A ,按照附录E提取组织D N A的方法,也可采用商品化的组织基因组D N A提取 试剂盒进行。 7.3.2 PCR反应体系 在P C R管内,加入1 0 P C R缓冲液2 . 5 L , 5 U / L Taq D N A聚合酶0 . 5 L , 1 0 m o l / L上下游 引物各0 . 5 L , 1 0 m m o l / L d
14、N T P s 2 L ,模板D N A 2 L ,补充灭菌双蒸水至2 5 L 。 7.3.3 PCR扩增程序 9 5 预变性5 m i n ;之后9 5 变性3 0 s , 5 0 退火3 0 s , 7 2 延伸1 m i n ,共4 0个循环;最后7 2 延伸1 0 m i n 。 P C R阳性对照:取- 8 0 保存蜱基因组D N A 。 P C R阴性对照:加水替代基因组D N A 。 7.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取5 L样品P C R扩增产物,进行1 % 2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结束后,用凝胶成像仪或者紫 外透射仪观察结果。 7.3.5 结果判定 7.3.5.1 阳性对照有6
15、 7 0 b p的扩增条带,同时阴性对照没有相应条带,判定试验成立;否则试验无效, 需分析并排除引起试验无效的因素,并重新试验。 4 SN/T53372021 7.3.5.2 在阳性、阴性对照都成立的前提下,若检测样品有6 7 0 b p的条带,则试验阳性;若检测样品无 6 7 0 b p条带,则试验阴性。 7.3.5.3 对试验成立且有6 7 0 b p阳性条带的样品,进行测序。 7.3.5.4 将P C R扩增后测序的C O I序列与条形码系统B O L D S Y S T E M中数据库中序列进行比对,排 位第一的序列为蜱序列,且序列相似度 9 7 % ,可判定蜱种。 8 结果综合判定
16、8.1 根据典型形态特征能够鉴定到种的样品,直接判定蜱种。 8.2 对于本身缺乏典型形态特征或部分典型特征的样品,应结合分子生物学D N A条形码方法结果进 行蜱种鉴定。 5 SN/T53372021 附 录 A (规范性) 试剂的配制 A.1 50TAE电泳缓冲液 T r i s 2 4 2 . 0 g N a 2 E D T A 2 H 2 O 3 7 . 2 g 冰乙酸5 7 . 1 m L 双蒸水定容至1 0 0 0 m L 充分溶解,室温保存 A.2 阳性对照 取蜱(成虫、若虫、幼虫、卵)等,应用本文件7 . 3中D N A提取方法或商品化D N A提取试剂盒,提取 基因组D N A
17、 ,使用5 0 L 灭菌双蒸水溶解或洗脱基因组D N A , - 8 0 保存。 A.3 1 mol/L Tris-HCl缓冲液(ph=8.0) 4 0 m L双蒸水, 6 . 0 5 7 g固体T r i s放入烧杯中溶解,用浓盐酸调p h值到8 . 0 ,转移到5 0 m L容量瓶 中,加入双蒸水定容,摇匀后,转到准备好的溶液瓶中,贴上标签,高压灭菌后,降至室温, 4 保存备用。 A.4 0.85% NaCl溶液(生理盐水) 在2 0 m L双蒸水中溶解0 . 8 5 g固体N a C l ,加水定容至1 0 0 m L ,摇匀后,转到准备好的输液瓶中, 贴上标签,高压灭菌后,降至室温,
18、4 保存备用。 A.5 0.5 mol/L EDTA溶液(ph=8.0) 将9 . 0 8 g的N a 2 E D T A 2 H 2 O溶解于4 0 m L双蒸水,用1 g的N a O H颗粒(慢慢逐步加入)调p h 值到8 . 0 ,用5 0 m L容量瓶定容,如果E D T A难溶,先加N a O H溶解,然后逐步加N a 2 E D T A 2 H 2 O 。 A.6 TES缓冲液 将0 . 5 8 4 4 g的N a C l溶解于8 0 m L双蒸水,在分别加入1 m L的0 . 5 m o l / l E D T A 、 0 . 2 m L的 T r i s - H C l ( p
19、 H = 8 . 0 ) ,加定容至1 0 0 m L , 摇匀后,转到准备好的输液瓶中,贴上标签,高压灭菌后,降至 室温, 4 保存备用。 A.7 10% SDS 溶液 将1 0 g的十二烷基硫酸钠( S D S )溶解于8 0 m L双蒸水于6 8 加热溶解,用浓H C l调至P H = 7 . 2 ,定容至1 0 0 m L ,摇匀后,转到准备好的输液瓶中,贴上标签, 4 保存备用。 A.8 灭菌双蒸水 双蒸水是重蒸水的一种,是将经过一次蒸馏后的水,再次蒸馏得到的水。双蒸水再经过高压蒸汽灭 菌(压力升至1 0 3 . 4 k P a ,温度达1 2 1 ,持续2 0 m i n ) ,得
20、到灭菌双蒸水。 6 SN/T53372021 A.9 酚三氯甲烷异戊醇 饱和酚( p H 8 . 0 ) 2 5 m L 三氯甲烷2 4 m L 异戊醇1 m L 使用前配制, 4 可保存2月。 7 SN/T53372021 附 录 B (资料性) 蜱基本信息及典型形态图谱 B.1 蜱隶属于节肢动物门( A r t h r o p o d a ) ,蛛形纲( A r a c h n i d a ) ,蜱螨亚纲( A c a r i n a ) 、寄螨目( P a r a s i t i - f o r m e s ) 、蜱总科( I x o d o i d e a ) ,包括硬蜱、软蜱及纳蜱三
21、类(见图B . 1 、 B . 2 ) 。 a) 背面观 b) 腹面观 图B.1 硬蜱(雄性成蜱) B.2 蜱背腹扁平,圆形或者椭圆形,身体分为假头和躯体两部分,假头突出于躯体前或者位于躯体腹 面前端,为口器部分。躯体腹部有4对足。蜱的躯体背腹面是否有几丁质的盾板及盾板形状等是鉴别 蜱种的重要特征。蜱的发育为不全变态,包括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四个阶段,幼蜱只有3对足。 B.3 蜱通常寄生在动物耳后、脚趾间、腋窝处以及颈项部等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寄生数量多 时蜱在动物全身可见。 B.4 蜱是重要的吸血性外寄生虫,在蜕皮等发育时需要附着于宿主体表吸血。主要寄生在哺乳动物 体表,少数寄生在鸟
22、类、爬行类及两栖类体表。蜱在叮咬宿主、吸食血液的同时释放毒素,可导致瘫痪、 毒性反应以及宿主的过敏反应等。 B.5 蜱作为媒介可传播、携带多种人畜共患病以及动物疫病。蜱传播的疾病主要有:非洲猪瘟、 Q热、 立克次体病、莱姆病、兔热病、牛环形泰勒焦虫病、鼠疫、森林脑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粒细胞无形体 病等。 B.6 在野生动物巢穴或家养畜舍中可找到硬蜱;在鸡巢内可找到软蜱。 8 SN/T53372021 (a) 背面观(b) 腹面观 说明: 1 顶突; 2 须肢; 3 颊叶; 4 假头基; 5 生殖孔; 6 盘窝; 7 基节褶; 8 基节; 9 转节; 1 0 股节; 1 1 胫节; 1 2
23、 后跗节; 1 3 跗节; 1 4 爪; 1 5 缘褶; 1 6 背腹沟; 1 7 气门板; 1 8 基节上褶; 1 9 肛前沟; 2 0 肛门; 2 1 肛后中沟; 2 2 肛后横沟。 图B.2 软蜱(钝缘蜱属) 9 SN/T53372021 附 录 C (规范性) 蜱属的形态学鉴定步骤 C.1 蜱科的确定(科检索表) ( 1 ) 身体背面具几丁质盾板或假盾区;假头向前,从背面可见;气门板显著,位于身体腹面,足基节的 后外侧;须肢各节几乎等长,或第节收缩,内陷于第节腔内( 2 ) 表皮革质,身体背面无盾板(原伪盾蜱属的种类具革质假盾区,但硬化程度不高)假头位于腹面前方,若 蜱和成蜱从背面不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N 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鉴定技术规范 5337 2021 动物 疫病 传播媒介 种类 鉴定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