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 T1012-202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pdf
《DB53 T1012-202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3 T1012-202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2021 - 04 - 08 发布 2021 - 07 - 08 实施 ICS 65.020 B 65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 10122021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1012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西南林业大 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文忠、张珊珊、陈中华、陈剑、李永杰、段
2、宗亮、张传光、贺佳飞、杨华、 蓝增全、罗婷、张琳。 DB53/T 10122021 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古茶树的术语和定义、古茶树界定、调查、保护和管理措施等技术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古茶树的保护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LY/T 2494 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 LY/T 2738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树 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 Camellia)茶组(Sect. Thea)植物。 3.2 古茶树 树龄大于或等于100年的茶树。 3.3 野生古茶树 在自然生境中散生或聚集分布的、天然起源的古茶树。 3.4 栽培古茶树 人工栽培的古茶树。 3.5 地径 距地面20 cm处的树干直径。 4 古茶树界定 4.1 种类与鉴定 4.1.1 种类 DB53/T 10122021 2 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共5种2变种。包括大厂茶 Camellia tachangensis F. C. Zhang、大理茶 C. taliensis (W. W
4、. Smith) Melchior、厚轴茶 C. crassicolumna Chang、秃房茶 C. gymnogyna Chang、 茶 C.sinensis (L.)O. Kuntze 、普洱茶 C. sinensis var. 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和白毛茶 C. sinensis var. pubilimba Chang。 4.1.2 鉴定 采集观察相应的植物器官,按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鉴定方法参见附录A 古茶树形态鉴定与分 种检索。 4.2 树龄判定 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按如下标准之一进行判断: 年轮实测法,测定树龄100 年; 有明确栽培记
5、载,栽培年限100 年; 测定并修正后的地径18 cm,地径修正系数参见附录 B 古茶树地径修正系数。 4.3 分类分级 4.3.1 分类 古茶树分为如下类型: 野生古茶树; 栽培古茶树。 4.3.2 分级 按地径对古茶树进行如下分级: 级:地径80 cm; 级:50 cm地径80 cm; 级:18 cm地径50 cm。 5 调查 5.1 内容 调查记录古茶树类型、分布、数量、生长状况、权属和管护等情况,记录表格式见附录C 古茶树调 查记录。 5.2 数据库 根据附录C.1 古茶树资源调查记录表的内容,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 6 古茶树及其生境保护 古茶树及其树冠外10 m的区域内,应避免:
6、破坏性采摘; 对古茶树砍伐,挖根,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树枝; 向境外提供古茶树种质资源; DB53/T 10122021 3 移动、损毁保护标志; 探(采)矿、挖掘、采石、取土; 排放废气、污水、粉尘; 埋设与古茶树保护无关的管线,堆放或焚烧杂物; 建设不利于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建构筑物。 7 管理措施 7.1 生境管理 7.1.1 物种多样性维持 在不影响古茶树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应保留、保持其他伴生物种。 7.1.2 入侵植物清理 清除古茶树生境中出现的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和喜旱莲子草等入侵植物。 7.1.3 密度调控 为保证和促进古茶树生长发育,对古茶树林分密度进行合理控制: 稀疏。林分
7、过密且威胁到古茶树存活的(郁闭度0.85),可采用修枝打叉的方式稀疏林冠层, 或通过疏伐的方式伐除周围遮阴木、干扰木、枯立木和藤灌植物,至古茶树林冠外 2 m 内无遮 挡为止; 补植。林分过于稀疏的(郁闭度0.3),补植茶树或与古茶树具不同林冠层的伴生植物,至 0.5郁闭度0.7。伴生植物应选择当地天然茶树群落内的植物种类。 7.1.4 其他管理 旅游观光应保持在古茶树树冠外缘5 m以外,防止根系土壤 因踩踏板结和损坏树体。古茶树生境的 其他管理,参照LY/T 2494中4围栏保护执行。 7.2 树体管理 7.2.1 合理修枝 结合通风采光和病虫害防治,根据树势进行整形修枝,去除枯死枝、断枝、
8、弱枝、“鸡爪枝”、劈 裂枝和病虫枝等。 7.2.2 加固处理 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古茶树加固处理参照LY/T 2494 中第8章树体支撑稳固执行; 古茶树树干劈裂的,在劈裂两端垫铁片和橡胶圈,并用螺杆等工具加固;或用2个半圆铁箍固 定,铁箍与树干间用塑胶等软性材料铺垫; 树干严重中空、树体明显倾斜或易遭风折的古茶树,采用木质或铁质的支撑杆,搭建三角形支 架加固。 7.3 水肥管理 DB53/T 10122021 4 古茶树的水肥管理,采取如下措施: 水分。干旱季节,用秸秆等地被物覆盖地面,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灌溉补给; 施肥。每年 9 月11 月,在树冠投影边缘地面开挖深 30 cm 左右的环形施
9、肥沟,视树型大小 适量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并回土覆盖;土壤配肥的使用参照 GB/T 19630 A.1 的要求执行。 7.4 土壤改良 古茶树的土壤改良,采取如下措施: 松土。每年在树冠投影面内松土 1次2 次,深度 20 cm30 cm,避免伤及根系,具体操作参 照 LY/T 2494 中5.2 地下环境改良执行; 绿肥种植。在离古茶树主干 50 cm 外点播或撒播豆科绿肥植物,成熟后挖沟埋入土壤,具体参 照 GB/T 19630 中4.2.7 土肥管理执行。 7.5 病虫害管理 7.5.1 原则 古茶树的病虫害管理应坚持如下原则: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 病虫害防治参照 GB/T 19
10、630 病虫草害防治和 LY/T 2494 有害生物管理执行。 7.5.2 物理防控 古茶树的物理防控采取如下措施: 日常管护时进行人工除虫; 对苔藓、地衣、真菌、菟丝子等有害的寄生、附生物覆盖率达到树干总面积 30%以上时,进行 人工铲除。 7.5.3 化学防控 病虫害严重发生时,采用生物药剂和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4 月上旬适时喷洒除虫菊、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防治茶网蝽病害; 5 月8 月适时喷洒白僵菌、除虫菊、印楝素、枯草芽孢杆菌及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源农药, 防治茶毛虫、茶蚜、茶饼病、茶黄螨、茶小绿叶蝉、茶白星病及枯叶病。 7.6 茶叶采摘管理 在保护古茶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依据树势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3 T1012-202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T1012 2021 茶树 保护 管理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