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阜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及答案解析.docx
《2014年安徽阜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安徽阜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及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年安徽阜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中安在线曾报道,安徽潜山斥资600万建“皖公巨像”(下图),将皖公作为安徽的“开山鼻祖”。据安庆府志记载:“大夫皖伯,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对其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徽建省始于周朝皖国B.潜山是古代徽文化的中心地带C.在宗法制下皖公属小宗D.安徽境内在周朝曾出现过皖国解析:材料不能体现出安徽建省始于周朝皖国,而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因为我国的行省制始于元朝,故排除A;材料也不能体现出B,故排除B;宗法制下,小宗和大宗是相对的,所以C错误;由“大夫皖伯,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可知D对。答案:
2、D2.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解析:由“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可知材料在阐述分封制时一直是在强调文化内容,所以应该选择B。答案:B3.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
3、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 解析:这里实际上是在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根据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可以知道AD都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的,所以是积极影响;B是有利于维护自身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所以也是积极影响;只有C属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所以属于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故选C。答案:C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
4、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秦汉以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弊端。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应该选择B。答案:B5.西汉一个学者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曲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
5、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解析:治安策是西汉前期贾谊所做,贾谊论述的是“天下大势”,故可以排除B项和D项;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威胁中央政府的就是王国势力,C项符合题意;发展社会经济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其论述的中心,排除A项。答案:C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互相牵制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独立施政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这一题实际是考查隋唐政治制度革新的表现,熟悉
6、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革新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二,即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选项A说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选A。 答案:A7.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入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B.科举取士,统治有人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解析:材料所述时间是第七、八世纪,中国当时处于隋唐时期,这时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入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是指中国人民安居乐业,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当时制度创新,统治有方,由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7、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统治者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所以选D。答案:D8、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瓷器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这个记载表明()A.江西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明朝官窑的生产规模适应了市场的需要C.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解析:从材料所述“诏”、“命造”可以看出这是明朝政府的需求,由“烧造瓷器十余万”、“造瓷器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可知是需求量很大且不断增加,所以这一题该选择C。其余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故排除。答案:C9.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
8、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A.天人关系B.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 C.儒道释三教的关系D.理与气的关系解析:材料所述时间由“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可知大体是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时中国的圣人则是正探讨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所以应该选B。答案:B10.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解析:道家讲求顺应自然,这便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
9、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所以应该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11.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 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解析:由材料中的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可知材料是想强调用宗法制来达到目的;由材料中所提到的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可以看出该学者是本着宗法制能够加强统治者的统治、使社会安定这一宗旨来说的;故选A。而BCD都是从
10、统治者统治的某一个方面来说的,主旨还是维护统治。答案:A12.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 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解析: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日益丰富。因而不同时期敦煌壁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故选D。其它选项都无法体现艺术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答案:D13.1
11、3世纪时梵蒂冈一位图书馆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 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A.造纸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解析:四大发明的外传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常识判断及材料可以得出结论:原来书籍的价格高,现在价格便宜了很多,原因在于印刷的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因此答案为C。答案:C14.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A.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解析:火药的发明与道家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故火药发明最能佐证题干材
12、料的观点,所以应该选C。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不能佐证题干材料的观点,故排除ABD。 答案:C15.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B.打击犯罪的效果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D.法律规定的立足点解析: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目的是避免出现冤案、错案,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罗马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理精神。中国秦朝的法律没有这种法理精神,秦朝法律的立足点是维护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故两者最大差别在于立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同。正确答案为
13、D。 答案:D16.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来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他们思想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瞭望人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时和港口里造成了船难。”波里比阿来所要表达的政治主张是( )A.雅典的内在矛盾会演变为暴力争斗B.雅典人用数量平等取代了比例平等C.无原则的自由和平等存在诸多弊端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解析:这段材料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船,而且没有船长,可以据此分析材料在说雅典民主政治;
14、由“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瞭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 着自己的职责”可知是在说雅典民主制的优点;而“当他们思想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瞭望人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时和港口里造成了船难”则是在说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根据尝试可以知道,雅典那么多公民,思想不一致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是C。答案:C17.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全部人口中,公民约为16万人,外邦人大概不超过10万人,奴隶至多不超过14万人。”就此蕴含的信息,有人归纳出如下几点:当时雅典有小国寡民的特点;当时雅典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15、公民等级最高,外邦人等级最低;这三类人在当时的雅典三足鼎立。其中解读有误的有()A.一点B.两点C.三点 D.四点解析:雅典是一个城邦国家,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雅典当时是奴隶制的民主国家;雅典公民根据财产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雅典的权力掌握在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手中。故应选B项。答案:B 18.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该条款体现了(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B.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
16、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分析,体现了A项。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A19.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A.在罗马帝国统治地区通用 B.适用于罗马帝国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D.用来管理所有的罗马帝国的公民解析:本题考查对万民法的理解能力。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而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法演变成为万民法,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B符合题意。答案:B2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
17、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C.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D.罗马法体现了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解析:理性指人的思考和判断,由材料可知“罗马法注重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再根据所学,罗马法发展的过程是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故体现了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答案:D21.导致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因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统治的阻碍;启蒙思想的影响;财政危机的出现A.B. C.D.解析: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安徽 阜阳 一中 上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