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3179-2020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pdf
《LY T 3179-2020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Y T 3179-2020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 B 64 退化 防护 林修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Protective forest 2020-03-30 发布 2020-10-01实施 国家林业 和草原 局 发 布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 业 行 业 标 准 LY/T 3179 2020 目 次 前 言 . 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修复原则 . 2 5 修复对象 . 2 6 修复类型与方式 . 4 7 生物多样性保护 . 9 8 调查设计 . 10 9 质
2、量评价 . 11 10 档案管理 . 1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退化防护林修复小班现状调查 表 . 14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退化防护林修复小班作业设计 表 . 15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 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 A、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 和草原局 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3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 修复 司、 河北 省 张家口市 林业和草原 局、山东 省 威海市环翠区 自然资源 局、内蒙古 自治区 赤峰市 敖汉旗林业 和草原 局、 新
3、疆维吾尔自治区 天山西部国有林管理局昭苏分局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周志峰、王耀、覃庆锋、赵良平、黄正秋、 唐小平、 红玉、石俊华、 曾宪芷、 刘丽军、 丁芳利、王小昆、郭祁、 胡继平、 武云峰、于宏轩、李锡杰、候跃龙、张 翼。 本标准首次发布。 1 退化 防护 林修复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退化防护林 的 修复 原则、修复对象、修复 类型 与 方式,以及 生物多样性 保 护 、 调查 设计、 质量评价 、 档案管理 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全国范围内 退 化防护林的修复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4、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4175 林木引种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 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1 生态公益林建设 导则 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646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T 2786 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 3.1 退化防护林 Degraded Protec
5、tive forest 由于 生理衰败、遭受自然灾害、外部环境变化 、人为过度干扰 等 , 林分 提前或加速进入 衰退阶段 , 出现 枯死、濒死、 生长不良 等 现象, 导致 结构失调 、 稳定性降低 、 功能 下降 甚至 丧失 ,且难以自然恢复 的防护林 。 3.2 退化防护林 修复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Protective forest 遵从 自然规律, 对退化防护林采取 更 替 、择伐 补植、 抚育 、 渐进、 封育等 措施 , 促 使 林 分 形成 正常生长 发育 趋势,并逐步恢复至接近于退化前状态或向更好的地带性森林顶级群落 LY/T* * 2 有序发展的
6、森林经营 活动。 3.3 更替修复 Replacement Restoration 在同一林地上, 一次或分批次更换原有林木或目的树种的修复措施,包括皆伐更新、 渐伐更新、 林 冠下 造林 更新 方式 。 3.4 择伐 补植 修复 Restoration by Selective Cutting and Replanting 根据 枯死木、濒死木、 受害木 的分布特征, 对其 采取单株采伐、群状采伐后 ,视林分 状 况和经营目标再 进行补植 补播 的修复措施。 3.5 渐进修复 Gradual Restoration 在维护防护功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 按一定间隔期( 5 年) , 对退化林带
7、(网)采取 隔株、隔带、半带、 断带、 带外更新 , 逐步恢复 或提高其防护功能的修复措施 。 4 修复原则 4.1 分区施策、分类修复 对 GB/T18337.1 规定的特殊保护地区 的退化防护林 实行全面封禁, 对 特殊保护地区 以 外的 其它地区 的退化防护林, 按照起源 的不同分为退化天然次生防护林和退化人工防护林。 对退化天然次生防护林采取 以封育和补植为主 的修复方式 , 对退化 人工 防护林视环境条件、 退化情况 等 合理选择修复方式 。 4.2 利用自然、绿色修复 在 尊重自然、理解自然 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自然 ,人工协助 自然恢复潜力 受到抑制 或损 害 的退化 防护 林
8、进行自我修复。 为加快修复进程 , 可 辅 以人工补植 补播 措施 开展 促进 修复, 培育 形成自然度高、稳定性强的森林群落 ,提高退化防护林修复的 有效性、 经济性 和节能性 。 4.3 依法采伐、科学修复 严格 按照 天然林保护 和 公益林管理政策 、 技术要求 进行采伐 。 采伐林木后,视 林分情况 和经营目标开 展科学 补植 补播,树种选择应优先选用能 与保留 林木互利生长、相融 共生的 优 良 乡土树种,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 4.4 保护优先、合理修复 加强对 特殊保护地区 防护林 、天然林 ,以及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 栖息地 的保护,并 在维护防护功能相
9、对稳定的前提下开展修复, 合理选择修复方式,合理安 排修复 时间和 工序,减少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产生 的惊扰和干扰,避免其生境 破碎化。 5 修复对象 5.1 界定标准 符合下列 特征 之一 ,且 难以 自然恢复 的 防护林可界定为退化防护林: LY/T* * 3 a) 枯梢 、病腐 等生理衰老 特 征 明显, 枯梢三分之 二 以上 的 林木株数占比 20%(含)以 上 , 林木生长衰竭的 林 分 。 b) 因灾 害 产生树干腰折、 劈裂 ,或 出现 倒伏、断 (枯) 梢 三分之二以上 等 现象,且 受 害 林木 比重达 40%(含)以上, 林相残 败 的林分。 c) 发生 林业 检疫性
10、有害生物 、 3年内无法 通过防治措施 根除的林分 。 d) 非因林木个体之间竞争性生长 影响, 导 致 林木 生长衰竭 开始 死亡, 枯死木、濒死木 株数 比例达 5%(含)以上,且逐年扩大 呈现逆向 发展 趋势 的 片林 。 e)出现斑块状 或 群团状 死亡, 形成林中空地, 郁闭度降至 0.5以下 、林木分布不均匀 的 片林 ( 三北防护林 执行 LY/T 2786规定) 。 f)出现多株、带(条)状死亡,导致疏透度 增 至 0.6(含) 以 上 ,或者 连续断带长度 达到林带平均树高 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整条林带长度比例达 20%(含)以上, 林相残 破 、防护功能差的 林带 。
11、g) 因老化 连年 枯死, 难以维持稳定状态、 覆盖度 下 降至 40%以下, 分布不均匀 ,防护 功能持续下降的 特殊 灌木林。 5.2 退化等级 5.2.1 重度退化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可划定为 重度退化 : a) 枯梢 、病腐 等生理衰老 特 征 明显,枯梢三分之二以上的林木株数占比 20%(含)以 上,林木生长衰竭的林分。 b) 因灾 害 产生树干腰折、 劈裂 ,或出现倒伏、断(枯)梢三分之二以上等现象,且受 害林木比重达 40%(含)以上,林相残 败 的林分。 c) 发生 林业 检疫性有害生物 、 3年内无法 通过防治措施 根除的林分 。 d) 非因林木个体之间竞争性生长影响,导致
12、林木 生长衰竭 死亡渐多, 枯死木、濒死木 株数比例达 40%(含) 以上 , 防护功能严重下降 的 片林 。 e) 林分出现斑块状或群团状死亡,形成林中空地,郁闭度降至 0.3以下、林木分布不 均匀的 片林 。 f) 出现多株、带(条)状死亡,导致疏透度增至 0.8(含)以上,或者 连续断带长度 达到林带平均树高 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比达 50%(含)以上的 林带。 g) 因老化 连年 枯死, 难以维持稳定状态、覆盖度下降至 30%以下,且每公顷灌木丛小 于 750( 沙区 150)个 的 特殊 灌木林 。 5.2.2 中 度退化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可划定为中 度退化: a) 非因林木
13、个体之间竞争性生长影响,导致林木 生长衰竭 死亡渐多,枯死木、濒死木 株数比例达 10%(含) 40%, 防护功能 显著 下降 的 片林 。 b) 林分出现斑块状或群团状死亡,形成林中空地,郁闭度降至 0.3(含 ) 0.5、林木分 布不均匀的 片林 。 c) 出现多株、带(条)状死亡,导致疏透度增至 0.7(含) 0.8,或者 连续断带长度 达到林带平均树高 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比达 30%(含) 50%的 林带。 LY/T* * 4 d) 因老化 连年 枯死, 难以维持稳定状态、 覆盖度下降至 30%以 下 ,且每公顷灌木丛在 750(含) 900(沙区 150 180) 个之间 的
14、特殊 灌木林 。 5.2.3 轻 度退化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划定为 轻 度退化: a) 非因林木个体之间竞争性生长影响,导致林木 生长衰竭开始死亡 ,枯死木、濒死木 株数比例达 5%(含) 10%, 防护功能出现下降 的 片林 。 b) 出现多株、带(条)状死亡,导致疏透度增至 0.6(含) 0.7,或者 连续断带长度 达到林带平均树高 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比达 20%(含) 30%的 林带。 c) 因老化 连年 枯死, 难以维持稳定状态、 覆盖度下降至 30%(含) 40%的 特殊 灌木林 。 6 修复类型与方式 6.1 修复类型 共有 6种修复类型,包括更替修复、择伐补植修复、抚育修
15、复、渐进修复、封育修复和 综合修复。 6.2 更替修复 6.2.1 修复 对象 适用于重度退化 ,成熟、过熟退化 人工 防护林。 东北地区 林地 坡度 25、南方和东南 地区 林地 坡度 35、其它地区 林地 坡度 30 区域 原则上 不应 更替修复,具体分区按 GB/T18337.1规定执行。 6.2.2 修复 方式 6.2.2.1 皆伐更新 6.2.2.1.1 适用条件 根据林分状况、坡度等情况,对退化 防护林 进行 小面积 块状或带状皆伐 更新 。 a)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适于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 地区以外 ,且林地 坡度 15 区域; b)带状皆伐更新适于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地区
16、 , 以及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地区以 外、 林地 坡度 16 35 区域 。 6.2.2.1.2 技术要求 小面积 块状或带状皆伐 更新应达到以下要求: a) 相邻作业区应保留不小于采伐面积 (宽度) 的保留林地 (带) , 以 维护生态防护功 能的相对稳定 ,采伐面积控制指标 见表 1。 b) 采伐后 及时更新 并适时开展抚育管护, 待幼树生长稳定后 ( 3年)再以同样方式 修复剩余林分 。 LY/T* * 5 表 1 块状皆伐 更新 与带状皆伐 更新 控制指标表 类型区 坡度 采伐方式 面积 东北 地 区 25 15 小面积块状皆伐 5hm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地区 应 间隔一定距
17、离 沿等高线带状采伐 带宽小于有林地平均树 高的 2 倍 16 25 应 间隔一定距离 沿等高线带状采伐 南方和东 南 地 区 35 15 小面积块状皆伐 5hm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地区 应 间隔一定距 离 沿等高线带状采伐 带宽小于有林地平均树 高的 2 倍 16 35 应 间隔一定距离 沿等高线带状采伐 其他 地 区 30 15 小面积块状皆伐 5hm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地区 应 间隔一定距 离 沿等高线带状采伐 带宽小于有林地平均树 高的 2 倍 16 30 应 间隔一定距离 沿等高线带状采伐 注:“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严重地区” 按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规定执行。 6.2
18、.2.2 渐伐 更新 6.2.2.2.1 适用条件 郁闭度 0.7、天然 落 种 能力强但需要人工促进措施才能更新 ,林 层为 单层或接近单层。 6.2.2.2.2 技术要求 a) 采取带状 或 伞状作业, 利用林隙或林缘效应,协助林分实现天然更新 , 采伐作业按 LY/T1646规定执行 ; b) 为促进 种子落地发芽、幼苗和幼树生长, 宜在 片状林隙 或 带状空地内实施局部 清除 枯枝落叶、杂 草灌 丛 等 人工促进 措施 ; c) 天然更新幼苗 幼树 生 长 2-3年 后 及时开展 抚育 ,分布不均匀 、 达不到本标准成效株 数要求的应进行苗木移植或人工补植。 6.2.2.3 林冠下造林
19、更新 6.2.2.3.1 适用条件 郁闭度 0.7,且天然更新等级不良或更新树种不符合经营目标 。 6.2.2.3.2 技术要求 a) 在退化林分的林冠下和空地内 , 以植苗造林为主,播种造林为辅 , 培育更新林层 ; b) 待更新林层形成后再伐除其上层非培育对象林木 , 为了降低采伐对新造幼苗造成的 损害或林业有害生物对新造幼苗散播传染危害,造林前应对林分内现有的显著影响 林分卫生条件且对生态无辅助作用的枯死木、濒死木、受害木先行伐除 ; c) 选择幼龄耐荫、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育、 并 与林地上已有幼苗幼树共生的树种 更新 ,便于 与保留的 目的树种 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6.3 择
20、伐补植修复 6.3.1 修复 对象 适用于 不同退化等级、 近熟 和 成熟退化 人工 防护林 。 6.3.2 修复方式 LY/T* * 6 6.3.2.1 单株择伐 6.3.2.1.1 适用条件 对修复小班内枯死木、濒死木和 受 害木群状分布特征不明显且呈零散分布的区域实行单 株择伐。 6.3.2.1.2 技术要求 a) 择伐对象应 为 枯死木、濒死木 、 受 害木 , 需 调整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 促进 天然落 种 或林下 幼苗幼树生长 、培育更新层 等情况 时 可 进行择伐式疏伐 ; b) 择伐强度为 单位面积 择伐株数 应 控制在 5% 40%( 采伐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危害
21、木 不受此强度限制 ) , 择伐后视林分情况 和经营目标 进行补植 补 播。 6.3.2.2 群状择伐 6.3.2.2.1 适用条件 修复小班内枯死木、濒死木和 受 害木群状分布特征明显的区域实行群状择伐。 6.3.2.2.2 技术要求 择伐强度为 每群 最大采伐林窗的直径不应超过周围林木 平均 高度的 2倍 。 其它技术要求 执行 本标准 6.3.2.1.2 规定。 6.3.2.3 补植 补播 6.3.2.3.1 适用条件 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 a) 保留林木株数低于该类未退化林分的合理密度 。 b) 择伐后郁闭度 0.5, 仅 依靠 天然更新 难 以达到本标准成效 要求 。 c) 林木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Y 3179-2020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 3179 2020 退化 防护林 修复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