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T 81—2020 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槽探.pdf
《DB T 81—2020 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槽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 T 81—2020 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槽探.pdf(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书书书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工作流程 前期准备 地点选择 地形测绘和探槽开挖 探槽记录准备 探槽解读与古地震识别 采样和定年 古地震识别标志 成果产出 附录 (资料性附录) 探槽地点示例 附录 (资料性附录) 探槽开挖与记录 附录 (规范性附录) 古地震事件分析结果检验方法 附录 (规范性附录) 古地震事件年代确定的限定方法 附录 (资料性附录) 古地震识别模式与示例成果 参考文献 犇犅 犜 前 言 本标准是活动断层探察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活动断层探察 遥感调查( ); 活动断层探察 野外地质调查( ); 活动断层探察 断错地貌
2、测量( ); 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槽探( ); 活动断层探察 钻探; 活动断层探察 年代测试; 活动断层探察 地震勘探; 活动断层探察 活动性鉴定; 活动断层探察 地震危害性评价; 活动断层探察 图形符号( ); 活动断层探察 数据库; 活动断层探察 数据库检测( ); 活动断层探察 地震构造图编制( ); 活动断层探察 成果报告; 活动断层填图( ); 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 本标准按照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
3、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冉勇康、徐锡伟、王虎、柴炽章、于贵华、杨晓平、何宏林、冷崴、吴熙彦、刘华国、 高帅波。 重 要 提 示:本 标 准 在 实 施 过 程 中 如 有 意 见 或 建 议,请 将 意 见 建 议 发 送 至 狋犮 狕犳犮狅犿 并 抄 送 犫犻犪狅狕犺狌狀犮犲犪犵狅狏犮狀 ,或 寄 送 至 地 震 灾 害 预 防 标 准 化 技 术 委 员 会(地 址:北 京 市 朝 阳 区 民 族 园 路 号,中 国 地 震 灾 害 防 御 中 心;邮 政 编 码: ),并 注 明 联 系 方 式。 犇犅 犜 引 言 国内外众
4、多的大地震现场考察及其灾害现象分析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 的元凶。查明地震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并对其属性和地震危险性做出科学评价,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和震害防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国自“八五”期间开始逐步推进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多年以来在理论 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其成果在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工程建设以 及地震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地震部门组织开展了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梳理,理清了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的基 本框架。为了规范并引导我国的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及其成果应用,制定了 活动断 层探测,该标准对活动断层探测的工作内容、工
5、作流程、技术方法、数据管理、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技术要 求作出了规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现探测目的的各种技术方法进行评估分析,明确其技术指标和 数据汇总要求,并构建了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标准框架。 古地震槽探作为活动断层探测与定位、断裂活动习性鉴定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已广泛应用于活动断层探测、活动断层填图、工程场地活动断层调查等工作。鉴于探槽和古地震识别的 复杂性,有必要对槽探技术和古地震识别方法进行规范,特制定本标准。 犇犅 犜 活 动 断 层 探 察 古 地 震 槽 探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地震槽探的前期准备、地点选择、现场开挖、样品采集、古地震事件识别以及相关成 果数据入
6、库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地质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以及活动断层鉴定中的古地震槽探工作。地 震科学考察也可参照使用。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国颜色体系 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活动断层探察 遥感调查 活动断层探察 断错地貌测量 术 语 和 定 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活 动 断 层 犪犮狋犻狏犲犳犪狌犾狋 距今 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 ,定义 隐 形 断 层 狀狅狀狏犻狊犻犫犾犲犳
7、犪狌犾狋 发生过断错、但地层中难以识别错动面的断层。 同 震 位 移 犮狅狊犲犻狊犿犻犮狊犾犻狆 地震破裂过程中活动断层产生的滑动量。 ,定义 古 地 震 狆犪犾犲狅犲犪狉狋犺狇狌犪犽犲 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事件。 ,定义 断 层 槽 谷 犳犪狌犾狋犾犻狀犲犪狉狋狉狅狌犵犺 沿断层线发育的谷地。 犇犅 犜 断 塞 塘 犳犪狌犾狋犫犾狅犮犽狆狅狀犱 走滑断层位错与其相交的地质、地貌体,阻塞河道或沟谷而形成的积水塘。 断 陷 塘 狊犪犵狆狅狀犱 断层拉张或挤压作用在局部形成的洼地。 事 件 层 犲狏犲狀狋犺狅狉犻狕狅狀 在一次地震事件后受控于位错变形环境而堆积的地层。 崩 积 楔
8、 犮狅犾犾狌狏犻犪犾狑犲犱犵犲 同震和震后从上升盘崩落及冲刷沉积在断层陡坎斜坡带的楔状堆积体。 注:崩积楔一般由下部的崩积相和上部坡面流水相两个部分组成。 充 填 楔 犳犻犾犾犻狀犵狑犲犱犵犲 构造作用或外营力作用造成地表开裂、充填形成的楔状堆积体。 坎 前 堆 积 狊犮犪狉狆犱犲狉犻狏犲犱犱犲狆狅狊犻狋 断层陡坎前的堆积单元,包含崩积楔和其他堆积到断层陡坎前的物质。 构 造 楔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狑犲犱犵犲 未固结地层中由两个以上断层破裂面控制的楔状体。 复 发 间 隔 狉犲犮狌狉狉犲狀犮犲犻狀狋犲狉狏犪犾 在同一发震断层段上重复发生震级相近的地表破裂型地震所需的时间。 逐 次 限 定 法
9、狆狉狅犵狉犲狊狊犻狏犲犮狅狀狊狋狉犪犻狀犻狀犵犿犲狋犺狅犱 通过同一断层段不同部位多个探槽,综合限定古地震事件时间范围的方法。 埋 藏 土 壤 犫狌狉犻犲犱狊狅犻犾 被后期堆积物覆盖的土壤。 拉 分 盆 地 狆狌犾犾犪狆犪狉狋犫犪狊犻狀 走滑断层上张性变形阶区部位由于局部的正断层效应形成的断陷盆地。 组 合 探 槽 犿狌犾狋犻狆犾犲狋狉犲狀犮犺犲狊 同一地点两个以上跨断层、平行断层或其他走向揭露断层或地层的探槽。 工 作 流 程 图 给出了古地震槽探工作流程,包括下列 个阶段: ) 前期准备; )地点选择; )地形测绘和探槽开挖; 犇犅 犜 )探槽记录准备; )探槽解读与古地震识别; )采样和
10、定年; )成果产出。 探槽解读、采样和定年、古地震识别工作可同时穿插进行。 图 古 地 震 槽 探 工 作 流 程 图 犇犅 犜 前 期 准 备 资 料 收 集 应收集目标断层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已有断层活动性研究、槽探工作的成果资料。 应收集整理预选地点活动断层沿线及附近地区的地层、构造、地形和气候等资料。 影 像 解 译 应使用分辨率优于 的遥感影像确定适合槽探工作的地点,并按照 的规定进 行影像解译。 对于走滑断层,应识别断层槽谷、断塞塘、断陷塘、小型拉分盆地、小型冲沟沟床同步位错等 部位。 对于正断层和逆断层,应识别断层上升盘的层状地貌和断层陡坎,断层陡坎前缘的地堑和洼 地等。 野 外
11、 踏 勘 应对预选地点进行野外踏勘,评估是否符合第 章的要求。 预选地点的地貌不应被人工改造,不能避免的应评估人工改造的影响。 应依据遥感解译结果,评估古地震事件的同震位移。 应评估探槽预选地点沿目标断层的构造位置。 数 据 入 库 应按照 中表 、表 表 、表 、表 表 的要求汇总收集到 的资料信息并入库。 地 点 选 择 基 本 要 求 应选择断层结构简单、堆积连续、堆积物分层清晰,可采集到年代测试样品的地点。 探槽地点的选择宜避开: ) 可溶岩和震陷发育的断层槽谷; )槽谷坡度陡峭,坡脚堆积粗颗粒物质的部位; )侵蚀和堆积转换频繁的部位; )滑坡和泥石流影响区域; )冻融异常发育地区。
12、走 滑 断 层 探 槽 地 点 应选择拉分盆地、断层槽谷、断塞塘、断陷塘、被断层错开的冲沟沟床等部位,且符合下列要求: ) 优先选择宽度小于 的拉分盆地,大型拉分盆地内探槽优先选择盆地内斜切断层,其次 选择边界断层部位; )选择宽度小于 的断层槽谷,选择槽谷内低洼或堆积物相对汇聚处; )选择宽度小于 的断塞塘、断陷塘; 犇犅 犜 )选择冲沟近垂直或大角度通过断层,且两侧都为年轻堆积地层的部位; )被断层错开的小型冲沟规模宽度宜小于 。 附录 中的图 图 给出了 个走滑型探槽地点选择示例。 逆 断 层 探 槽 地 点 宜选择陡坎单一、坎前有连续堆积且累积高度 倍或以上于同震位移量的部位,选择冲洪
13、积扇、 河流二级或三级阶地上的断层陡坎部位、逆冲造成的反向陡坎或洼地部位。 图 给出了一个逆断层探槽地点选择示例。 正 断 层 探 槽 地 点 宜选择陡坎单一、坎前有连续堆积且累积高度 倍或以上于同震位移量的部位,选择冲洪积扇、 河流二级或三级阶地上的断层陡坎部位、有小型地堑结构的部位。 图 给出了一个正断层探槽地点选择示例。 数 据 入 库 选址确定后应按照 中表 的要求填写地点坐标并入库。 地 形 测 绘 和 探 槽 开 挖 基 本 要 求 应依据断层的性质、开挖的目标选择探槽布设和开挖样式,决定开挖规模。附录 中的图 给出了一个探槽开挖样式示例。 宜拍照记录开挖地点的原始地貌。 在探槽施
14、工过程中,当探槽深度大于 时,宜采取支护措施,防止探槽垮塌。 开挖深度大于 的探槽时,宜采用台阶状开挖方式,台阶宽度宜为 ,台阶高差宜为 。 地 形 测 绘 探槽开挖前宜先在探槽地点附近按照 的规定进行断错地貌测量。 地形测绘范围应覆盖探槽及附近的构造变形地貌。 探 槽 开 挖 走 滑 断 层 宜先开挖一个跨整个断层带的探槽,再根据揭露的断层位置分别垂直或平行于断层开挖组合 探槽。附录 中的图 给出了一个走滑断层探槽平面布设和开挖示例。 可采用逐层剥离探槽壁方式揭露地层和构造信息。 没有条件开挖组合探槽的地点,宜布设两个及以上垂直断层的探槽。 探槽深度宜不小于 ,探槽底宽宜大于 。 逆 断 层
15、 应布设垂直断层且跨整个晚第四纪地表破裂带的探槽,坎前存在复杂地貌或堆积样式的地点 宜布设组合探槽。图 给出了一个逆断层探槽平面布设和开挖示例。 犇犅 犜 探槽深度宜为同震位移量的 倍以上,探槽底宽宜大于 。 上升盘开挖应能控制晚第四纪地表破裂带,长度宜占整个探槽长度的 ,下降盘应完整揭露 坎前斜坡带堆积。 正 断 层 应布设垂直断层且跨整个晚第四纪地表破裂带的探槽,坎前存在地堑等复杂构造的地点可布 设组合探槽。图 给出了一个正断层探槽平面布设和开挖示例。 探槽深度宜为同震位移量的 倍以上,探槽底宽宜大于 。 下降盘开挖长度宜占整个探槽长度的 。 数 据 入 库 应按照 中表 、表 表 的要求
16、汇总开挖点的地形测绘数据和探槽规 模参数并入库。 探 槽 记 录 准 备 探 槽 修 整 应进行探槽修整,并符合下列要求: ) 先清理探槽壁,确保平整无浮土覆盖,地层界限和构造迹象清晰; )砂土层应刮平,清除挖掘刮痕和其他的人为印痕; )砾石层应确保基本平整。 探 槽 标 记 宜采用不同颜色标签标记在探槽壁上,应标记的信息包括: ) 断层迹线、地层变形和构造楔等断层活动迹象; )标志地层、埋藏土壤、崩积楔和充填楔等特殊沉积地层; )样品位置、化石或特殊堆积物,如动物毛发、火山灰、烘烤层、矿物结核或富积层等定年物质的 部位。 建 网 成 像 应建立 基准网格坐标。 应以下列方式之一制作探槽壁正射
17、图像: ) 以网格为单位拍摄照片,相邻照片重叠面积不小于 ;相机光轴应与探槽面垂直,宜选择光 线稳定、柔和时拍照;对照片做正射校正和拼接,制作探槽壁的正射图像; )采用其他技术方法获取探槽壁正射图像。 探 槽 解 读 与 古 地 震 识 别 初 步 解 读 应在探槽壁上标识断层。 应根据沉积不整合、堆积环境变化造成的粒度、颜色突变等现象,初步划分和标识地层单元、堆 积顺序,并对各地层单元进行成因分析。 犇犅 犜 应按照第 章的规定识别、标记和描述古地震。 探 槽 记 录 应在探槽壁正射图像上勾画地层单元,标注成因类型、构造变形和古地震事件层、样品和化石、 特殊堆积物等信息,形成探槽剖面解译图。
18、图 给出了一个探槽记录示例。 应按照下列要求描述探槽信息: ) 依照 规定的颜色体系色标描述地层颜色; )使用砾石、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粘土 泥炭、基岩 基岩风化物等对地层物质进行归类; )描述砾石的磨圆度、分选性和粒径; )分析堆积地层单元的成因类型和层理发育情况; )描述地层相变、崩积楔和充填楔堆积特征; )描述地层单元间是否有局部角度不整合接触现象; )描述地层中是否有化石、矿物结核或富积; )描述古土壤层及其发育程度; )描述断层、节理、裂隙、褶皱、砂土液化等变形迹象。 应观察细粒物质局部定向特征及粗粒物质局部松散特征,或采用定向取样磨片测试高光谱和磁 化率等地层物理性质,判断是否
19、存在隐形断层及其位置。 古 地 震 事 件 确 认 应对探槽剖面解译图、文字记录信息进行现场核对,分析确认古地震事件。 应按照附录 规定的方法对古地震事件分析结果的真实性进行检验。无法达到检验要求的应 在现场重新识别、记录与解译,重新分析结果,再进行古地震事件分析结果的真实性检验,直到检验结果 正确为止。 应同时保存纸质介质和电子文档的野外记录、照片和图件。 数 据 入 库 应按照 中表 和表 的要求汇总野外解译结果图件和文字资料并入库。 采 样 和 定 年 基 本 要 求 应对探槽揭露地层逐层采集,确定古地震事件的年代样品;没有条件逐层采样时,应依据不同 性质断层的震后堆积地层特征,对事件影
20、响地层和地震后覆盖地层进行采样。 样品的采集应按相关年代学实验室的要求进行,避免样品污染和干扰。 碳十四( )样品的采集应从探槽修整时开始。 采样位置应避开断层变形带和地层分层界线。 在崩积楔和充填楔部位采样应避开混杂堆积及团块。 应在采样点和样品存储容器上同时标记并拍照。 应在野外探槽记录时标示样品位置和标号。 应优先使用碳十四测年方法,其次考虑释光( )、宇宙成因核素( )和其他测年 方法。 宜分析序列样品测年结果的合理性,剔除被污染、再搬运等无效样品。 碳十四样品年龄宜进行年代数据校正,可参考使用 犇犅 犜 和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 )古地震定年技术的样品采集和事件年
21、代分析给出的校正方法。 古地震限定的年代宜给出区间值。 序 列 样 品 采 集 地层单元厚度小于 时,每层碳十四样品采集量应不少于 个。 地层单元厚度为 时,每层碳十四样品采集量宜不少于 个,宜在靠近地层上部 和下部的位置各采集 个释光样品。 地层单元厚度为 时,每层碳十四样品采集量宜不少于 个,宜在地层上部、中 部和下部各采集 个释光样品。 地层单元厚度大于 时,每层碳十四样品采集量宜不少于 个,释光样品的采样间隔宜 小于 。 单 个 事 件 采 集 走 滑 断 层 当断层迹象清晰且地层覆盖与切割关系明确时,应在古地震事件发生时的地表地层和古地震 事件发生后堆积的最老地层分别采样。 当断层迹
22、象不清晰或遇到隐形断层难以限定古地震事件层时,应增加样品采集层位和数量。 逆 断 层 应在生长地层下部、崩积楔上部(即片流形成坡积物部位)采样,以限定古地震事件的最晚年代。 应在断层下盘被断错或变形的年轻地层(即古地震事件发生时的地表层)采样,以限定古地震 事件的最早年代。 正 断 层 应在崩积楔上部(即坡面流水形成坡积物的部位)采样,以限定古地震事件的最晚年代。 应在断层上盘被断错或变形的年轻地层(即古地震事件发生时的地表层)采样,以限定古地震 事件的最早年代。 现 场 采 样 要 求 碳 十 四 样 品 碳十四样品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 优先采集种子、树叶、小的树枝端部等和树皮、动物毛发
23、、炭屑、泥炭、富含有机质的砂土等; )采集树皮或树干最外层作为测年样品; )采集厚度小于 的泥炭样品; )使用小型刮刀作为采集工具,采用自封袋或小型透明玻璃瓶存储样品; )碳十四样品保持干燥并低温冷藏。 释 光 样 品 按照下列原则采集释光样品: ) 宜采集火山灰、烘烤层、古陶(瓷)片、古砖瓦、风成黄土、湖相砂粘土、河流相细粉砂等物质; 犇犅 犜 )保存时应避免晃动、阳光直射。 宇 宙 成 因 核 素 样 品 宇宙成因核素样品包括地表混合样品、地表统计样品和地表深度剖面样品等 类。 地表混合样品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 选择片流侵蚀地表作用较弱的平坦区域采集样品; )每个采样点采集 枚以上粒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 812020 活动断层探察 古地震槽探 81 2020 活动 断层 探察 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