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8 T 56—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Ⅰ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
《DB5308 T 56—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Ⅰ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308 T 56—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Ⅰ类)建设及管理规范.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20 B 05 DB5308 普 洱 市 地 方 标 准 普洱茶生态茶园( 类)建设及管理规范 2020-01-10 发布 2020-02-10 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08/ T 56 2020 DB5308/T 56-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 起草单位: 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 本标准协作单位: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滇西应用技术 大 学普洱茶学院、普洱学院、普洱茶研究院,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普洱市土壤肥料工
2、作站、普洱 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普洱市孟连娜允红珍茶业有限公司 、普洱茶协会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罗朝光、蒋勋、罗亚昆、赵远艳、王兴华、崔廷宏、张军、郑文忠、胡艳萍、 陶 仕 科、 严亮 、 丁建平、 冯彦波、杨开运 。 DB5308/T 56-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 类)建设及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生态茶园(类)建设的产地环境 条件、茶园建设、茶园管理、病虫草害防治、 鲜叶采摘和盛装运输、常规茶园转换普洱茶生态茶园(类)、农事档案记录等。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市普洱茶生态茶园(类)的建设和 管理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
3、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试行 ) 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GB/T 22111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NY/T 225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 NY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GH/T 1245 生态茶园建设规范 DB53/T 527 云南大叶种茶树无性系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
4、/T 22111 和 GH/T 1245-2019 界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常规茶园 按常规方式栽培管理的茶园。 3.2 生态茶园 以茶树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物种,按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要求,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 理为指导,结合茶树生长规律,因地制宜的在园区合理配置不同物种,配备完善相关设施,科学施肥, 绿色防控,建设而成的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利用的茶园。 GH/T 1245-2019,定义 3.1 3.3 普洱茶生态茶园(类) 按有机方式种植,栽培品种适制普洱茶;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采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 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不使用化肥、化学合成农药,
5、并经有机认证机构颁证的生态茶园。 DB5308/T 56-2020 4 产地 环境 条件 4.1 气候 应符合 GB/T 22111的规定 。 4.2 空气 应符合 GB 3095-2012中 的 二级标准和 NY 5199的规定 。 4.3 土壤 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 定 。 4.4 灌溉水 应符合 GB 5084 的 规定 。 4.5 地理 条件 4.5.1 位置 离城镇 、 工厂 、 交通干线较远,附近没有污染源 。 4.5.2 隔离带 隔离带可是山岭、河流、湖泊或植被,栽培作物应按有机生产方式管理。 4.5.3 地形 坡度 25 ,坡地需建 梯 地,山顶、山脊、台地间需保留自
6、然植被。根据需要可种植特定的树木或 草皮,保持水土。 4.6 品种选择 发展新茶园或换种改植时,选择适应当地气候、 土壤等环境条件, 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 、 适制 普洱茶的 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 , 如 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 凤庆大叶种, 云抗 10 号、矮丰、云瑰、 普茶 1 号(雪芽 100 号)、普茶 2 号(短节白毫)等。 5 茶园建设 5.1 园地开垦 5.1.1 开垦时间 宜选择旱季(1 月 4 月)。 5.1.2 开垦建园 土层厚度 80 cm 不予开垦建园。 土壤全面开垦,开垦深度 40 cm。坡度 15的缓坡地沿等高 开垦,坡宽 2.0 m 设 1 行,不建梯(台)面,
7、按茶行开挖。坡度 15 按等高线由下至上逐级开梯 ,坡 度在 15 20,坡宽 2.5 m 设 1 行;坡度在 20 25,坡宽 3.0 m 设 1 行;梯(台)面宽 1.5 m。 DB5308/T 56-2020 3 单行种植沟沟 底宽 50 cm、沟深 60 cm、沟面宽 70 cm,双行种植沟沟底宽 60 cm、沟深 70 cm、沟面宽 80 cm。开挖后沟底施有机肥作底肥,再将表土回填。坡度25 以上的陡坡地不开垦。 5.2 道路和水利设施 5.2.1 道路 茶园面积 33.3 h m2设 置 宽 6 m 8 m 主干道和宽 3 m 4 m 支干道;每隔 60 m 设一宽 1 m 1.
8、5 m 的步道;茶园四周建 1.5 m 宽的环园道 , 道道相连。 5.2.2 水利设施 根据茶园的地形地貌,建立完善的排水灌溉系统。主干道和支干道两侧建宽 40 cm 50 cm, 深 60 cm 80 cm 的水沟。纵横沟相通,排灌两用。每 2.0 hm2 2.7 hm2茶园建 30 m3 40 m3的蓄水池。 5.3 定植 5.3.1 苗木质量 苗木质量应符合 GB 11767 2003 中 5.2 规定的 1 级、 2 级标准。 5.3.2 定 植 时间 雨季进行( 6 月至 8 月),以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为最适期。 5.3.3 株行距 双行单株:小行距 30 cm 40 cm
9、, 株距 30 cm 35 cm;单行单株:株距 25 cm30 cm。 5.3.4 定植方法 容器苗定植时除去容器,按容器高度开小沟将苗木放入,覆土压实,培土高度略高于苗木土痕迹 2 cm。地苗宜随土移栽,定植时舒展根系,扶正茶苗,分层压实,培土高度略高于苗木 泥门 2 cm。苗木 定植后可及时铺草或地膜覆盖,搭遮荫棚。 5.3.5 补苗 定植后约 30 d 和次年 5 月份检查茶苗成活情况,发现缺苗,及时补植。 5.4 茶园生态环境建设 5.4.1 隔离带 茶园如无天然隔离带或缓冲区,需种植以常绿深根乔木树为主的经济林、或自然生长的茶树作为隔 离带或缓冲区,栽培作物应按有机生产方式管理。
10、5.4.2 林地设置 土层厚度 80 cm,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保留自然植 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园地,每隔 一 定面积保留或设置一些林地。 5.4.3 覆荫树 树种以常绿深根乔木树为主,树林 郁闭度 0.3 0.4。 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间隔 5 m 6 m 种 1 株, DB5308/T 56-2020 以 90 株/hm 2 120 株 /hm2为宜 ,林木的分枝高度 2 m。 种植 林木按 有机生产 方式管理。 6 茶园管理 6.1 幼龄茶园 6.1.1 根际覆盖 茶苗定植后用无污染的山茅草、蕨草、枯叶、杂草(不带有成熟草籽)、稻草、麦秆、蔗渣、谷壳、 锯末等进行茶苗根际覆盖,厚度
11、10 cm 15 cm。 6.1.2 地膜覆 盖 采用符合有机生产标准的地膜,在茶苗定植经过 2 次 3 次雨水浸润后进行。盖膜前培土起垄,使 茶苗根际部位稍低,呈浅沟状,地膜拉紧、压实、盖严。 2 月 5 月高温干旱期,用细土压膜。翌年雨 季来临 撤膜 ,并回收处理。 6.1.3 搭遮阳棚 移栽苗木 后搭 40 cm 50 cm 高的遮阳棚遮阳 ,遮光率 70 % 80 %。 6.1.4 间作绿肥 定值后 1 年 3 年内茶行间种植大叶千斤拔、黄豆,花生、蚕豆、豌豆、木豆、猪屎豆、苕子、肥 田萝卜等绿肥作物。间作物按 有机生产 方式栽培,在盛花期及时刈割翻埋。 6.1.5 留草种草 护坎 除
12、保留茶园梯壁上原有的草丛外,在裸露的茶园梯壁上种植平托花生、黑麦草、爬地兰等 护坎 。 6.1.6 定型修剪 茶树应经 3 次 4 次定型修剪 , 以培养采摘面 ,修剪方法参照 DB53/T 527 要求执行 。修剪需遵照 “ 剪高留低、剪中留边、芽口向外,剪口平滑 ” 的要求。不以采代剪,枝条未木质化不剪。 6.1.7 施肥 用无害化处理过的畜禽粪尿液施根,或施用浓度为 1.0 % 1.5 %的 有机 肥液灌根。定植当年施 3 次 4 次, 翌年 3 月 4 月施 1 次 2 次。种植后的第 2 年至投产前,每年结合冬耕,施厩肥、堆肥等 有机肥 15 000 kg/ hm2 22 500 k
13、g/ hm2,或饼肥 1 500 kg/ hm2 2 250 kg/ hm2, 或商品 有机肥 1 500 kg/ hm2 2 250 kg/ hm2。 6.1.8 除草 人工或机械除草,禁用化学除草剂。 6.2 成龄 茶园 6.2.1 土壤管理 6.2.1.1 土壤检测 每隔 1 年检测 1 次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及土 壤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土壤肥力符合表 1 规定。 DB5308/T 56-2020 5 表 1 普洱茶生态茶园( 类) 土壤肥力参考指标 有机质( g/kg) 全氮( mg/kg) 有效磷( mg/kg) 有效钾( mg/kg) 质
14、地 20 80 19 100 轻壤,中壤 6.2.1.2 地面覆盖 用无病虫害的茶树修剪枝叶、无污染的作物秸秆和杂草等进行地面覆盖。 6.2.1.3 土壤耕作 5 月 6 月 结合施追肥 进行一次 10 cm 15 cm 浅耕, 11 月 12 月 结合施基肥 进行一次 20 cm 30 cm 的深耕。 6.2.1.4 间作绿肥 行距较宽或台刈改造的茶园,间作豆科绿肥,以肥培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绿肥种类和间作方法同 本标准 6.1.4。 6.2.1.5 调节 pH 值 根据酸度情况,用白云石粉调节 pH 值至 4.5 6.5。 6.2.2 施肥 6.2.2.1 禁用肥料 严禁施用人工合成的化肥
15、,受污染的有机肥,未腐熟的畜、禽粪便,工厂废弃物及城市垃圾、污水 污泥和其他不符合 有机生产方式要求的物料。土壤肥培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应符合 附录 A 的 要求。 6.2.2.2 可施 肥料 以施有机肥料为主,如豆科绿肥,经过渥堆的山草、水草、园草;未施用过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各 种农作物秸秆;非工厂化生产,经过堆腐和无害化处理的畜、家禽粪便、水产品下脚料;菜籽饼、桐枯、 咖啡壳等。商品有机肥、有机复混肥、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叶面肥、微生物制剂肥料等通过有机认证 或经认证机构许可的方可使用。 6.2.2.3 微量元素肥料 因施肥不足出现缺素症的茶园,喷施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硫酸锌、硫酸铜
16、、硫酸锰、硫酸镁、钼 酸铵、硼酸、硼砂等微量元素肥料。 6.2.2.4 基肥 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厩肥、堆肥等有机肥 15 000 kg/ hm2 30 000 kg/ hm2或腐熟羊粪加饼肥(油 枯) 4 500 kg/ hm2 6 000 kg/ hm2, 11 月下旬12 月上旬 结合深耕开 20 cm 30 cm 深的沟施 入。 6.2.2.5 追肥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或无害化处理过的畜禽粪尿液根部浇施;亦可每亩用商品有机肥 3 000 kg/ hm2 4 500 kg/ hm2, 5 月下旬 6 月上旬 结合 浅 耕 开 10 cm 15 cm 深的沟施入。 6.3 茶园修剪 DB53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308 56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类建设及管理规范 56 2020 普洱茶 生态 茶园 建设 管理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