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 T 971-2014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
《DB52 T 971-2014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2 T 971-2014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1 B 16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971 2014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Integrated major capsicum plant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otocol 2014 - 10 - 30 发布 2014 - 11 - 30 实施 发布 发布 发布贵州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DB52/T 9712014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主要病害 种类、症状及其发生条件 . 1 4 防治原则 . . 1 5
2、综合防治技术 . . 1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主要病害症状 . 5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主要病害及有利发生条件 .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辣椒主要病害防治常用药剂及安全间隔期 . 11 DB52/T 971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指导原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果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贵州省植保植检站、毕节市植保植检站等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夏忠敏、刘红梅、莫纯碧、龙 玲、黎藜、吴长松、邵昌余、吴琼、杨光灿、刘春
3、、 耿坤、郑明章、龙光泉、蒋平、田斌、周尚峰、黄龙武、胡吉峰。 DB52/T 9712014 1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识别和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辣椒种植区主要病害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主要病害种类、症状及其发生条件 3.1 主要病害种类 猝倒病、立枯病、灰
4、霉病、炭疽病、疮痂病、病毒病、疫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斑病、青枯病、枯 萎病、软腐病等。 3.2 主要病害症状 参见附录A。 3.3 主要病害发生条件 参见附录B。 4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病害发生的各 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对病害进行有效控制。 5 综合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技术 DB52/T 9712014 2 5.1.1 培育壮苗 推广营养坨假植技术,也可根据当地实际,采用直播、营养坨移栽技术等,培育壮苗(参见辣椒漂 浮育苗技术规程)。 5.1.2 合理轮作 在猝倒病、立枯病、病毒
5、病、疫病和炭疽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地块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3年;选择3 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肥沃田块作为苗床。 5.1.3 清洁田园 生长期及时摘除老叶、黄叶、病叶并清除病株残体,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败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 烧毁。 5.1.4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抗逆性强、优质、高产、耐贮运的品种进行栽种。 5.1.5 科学浇水施肥 合理灌溉,降低湿度,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采取以施用有机肥为主,适当追施N、P、K肥的 平衡施肥技术。 5.2 物理防治技术 5.2.1 晒种 播种前将种子摊开晒1 d2 d,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加速发芽和出苗,同时兼有 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5.2.2 温
6、汤浸种 播种前将种子放在常温水中浸种15 min,捞出后放入50 55 的温水中不断搅拌,15 min后移 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5.2.3 使用银灰膜避蚜 用银灰色地膜进行覆盖,驱避蚜虫,治蚜预防病毒病。方法是采用起垄移栽,栽后选用厚 0.005mm0.01 mm,宽100 cm120 cm的银灰色地膜及时覆盖压实,并在辣椒苗上方划开地膜掏出幼苗, 将幼苗四周的地膜开口用土压紧封住。当田间气温超过30 时,及时揭膜培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结。 5.2.4 黄板诱杀 用黄板诱杀蚜虫。黄板在田间采取棋盘状放置,每667 m 2 安置3050块,下端离辣椒植株长定后的 冠层最高点15 cm
7、。 5.3 生物防治技术 用井冈霉素喷雾防治立枯病;用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喷雾防治病毒病;用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 防治疮痂病;用春雷霉素、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用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防治软 腐病;用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或灌根防治青枯病;用氨基寡糖素灌根防治枯萎病。参见附录C。 DB52/T 9712014 3 5.4 化学防治技术 5.4.1 种子处理 用温水将种子预浸4 h5 h,起水后浸入1%的硫酸铜、或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5 min,或浸在 100倍福尔马林液中20 min,可预防辣 椒种子带菌的炭疽病、疫病、猝倒 病、立枯病、疮痂病等;将预 浸过的种子放入1000
8、 mg/kg的农用链霉素液中浸30 min, 可预防疮痂病、青枯病。 用种子重量0.3%0.4% 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预防猝倒病、立枯病等。用药液浸种后,为避免影响发芽率,要用清水 将种子冲洗干净后,再催芽或直接播种。 5.4.2 床土消毒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对棚膜、立柱、土壤等表面喷雾,预防灰霉 病;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喷洒苗床预防猝倒病、立枯病等;每667 m 2 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500 g2000 g,拌细土40 kg60 kg,穴施或沟施,或播种时将药土下垫上覆,预防猝倒病、立枯病 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每苗床8
9、g10 g的药量制成药土施用预防炭疽病、疮痂病、青枯病等; 或按每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 g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g的药量配制药土施用预防疫病。 5.4.3 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方法(主要防治药剂见附录 C) 5.4.3.1 猝倒病 发病初期,用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 5.4.3.2 立枯病 中心病株出现阶段,用杀菌剂喷雾防治,隔7 d10 d喷1次,轮换用药23次。 5.4.3.3 病毒病 在有翅蚜集中迁入阶段,用吡虫啉等进行全田喷雾,治蚜防病;在发病初期,用宁南霉素可溶性水 剂等杀菌剂喷雾防治,隔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 5.4.3.4 疮痂病
10、 发病初期或暴风雨过后,及时用多抗霉素水剂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 5.4.3.5 疫病 苗期发病,用甲霜灵等杀菌剂配成药液灌根12次,或在定植前浸根10 min,每窝浇50 ml100 ml 坐窝水。 大田期发病,刚出现中心病株时,用80%代森锰 锌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对地面、茎基部和枝叶进行 喷雾,预防再侵染,隔7 d10 d喷1次,连喷3次;若病情加重,用以上药剂隔5 d7 d,灌根12次。 5.4.3.6 炭疽病 发病初期,用碱式硫酸铜悬浮剂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交替喷雾防治,隔7 d10 d喷1次,连喷 23次。 5.4.3.7 灰霉病 DB52/T 97120
11、14 4 发病初期,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视病情连 续防治23次。 5.4.3.8 白星病、褐斑病 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或百菌清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连续用药23次。 5.4.3.9 白粉病 发病初期,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 5.4.3.10 细菌性叶斑病 发病初期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链霉素等药剂喷雾,隔7 d10 d防1次,连续用药23次。 5.4.3.11 青枯病 零星发病田块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或烧毁,病穴用甲醛液或石灰水灌注消毒。出现零星病株时 用链霉素或多抗
12、霉素喷雾防治,每隔7 d10 d喷1次,连用34次;或用链霉素、氢氧化铜交替灌根, 每株250 g,隔7 d10 d灌1次,连用23次。 5.4.3.12 枯萎病 发病初期用氨基寡糖素等药液灌根,每窝灌药液0.5 kg左右,隔7 d10 d灌药1次,连续灌根23 次。 5.4.3.13 软腐病 在辣椒植株结果期,雨前雨后及时喷药保护,用碱式硫酸铜悬浮剂、链霉素等,交替使用,隔 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 5.5 辣椒主要病害防治常用药剂及安全间隔期 见附录C。 DB52/T 9712014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害症状 A.1 猝倒病 猝倒病属于苗期病害,从接近
13、地面的茎基部最先表现症状,初为水浸状,像被开水烫过一样,后变 为黄褐色腐烂,可绕茎一周,使幼茎缢缩呈细脖状,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于地。倒伏的幼苗,叶片在一 段时间内仍保持绿色,以后失水干枯。湿度大时,病株及附近床土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物(病原菌的菌 丝体)。发病苗床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呈团状或核心状,在适宜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病苗倒地较快。 A.2 立枯病 立枯病属于苗期病害。主要危害辣椒植株的茎基部,受害植株基部变褐,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病 斑,具同心轮纹,可绕茎一周,湿度大时可见淡褐色蛛丝状霉。发病部位缢缩,有时上方膨大,形成上 大下小的棒锤状。根部腐烂,呈深褐色或黑色。 A.3 病毒病 病毒
14、病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生较为普遍,危害后常造成植株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 响产量和品质。受害植株一般表现为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型四种症状。 a) 花叶和斑驳:叶面、果面出现不规则的褪绿,形成轮廓清晰的浓绿、淡绿、黄绿和失绿部位, 相间和交错分布,这种症状称为“花叶”;若各种变色部位轮廓不甚清晰,则称为“斑驳”。 b) 黄化:病叶均匀地褪绿,变为黄色。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部黄化,发生落叶。 c) 坏死:植株的细胞和组织死亡。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枯死,称为“顶枯”;枝条和叶柄上还 可产生褐色条斑状坏死,沿枝条上下扩展;叶片和果面上则产生形状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有 时植株下部叶片上有多种形
15、状不同的坏死斑纹。发生坏死的植株往往严重落叶、落花、落果, 有时整株干枯。 d) 畸形:叶片增厚,细小狭窄,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小,枝叶丛生呈丛簇状。严重矮化 的株高不及健康植株的一半。结果少,病果短小,扭曲或卷曲。 A.4 疮痂病 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幼苗和成株均能发病,可危害叶、茎和果实,受害后常造成辣椒植 株大量落叶、落花和落果。幼苗子叶受害初产生水浸状银白色小斑点,后变为暗褐色凹陷病斑,严重时 叶片脱落,植株枯死。成株叶片受害在贵州省毕节市表现有两种症状,一种是受害叶片先产生黄绿色水 渍状小斑,然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稍隆起,中间浅色,稍凹陷,嫩叶受
16、害 沿叶脉生水渍状病斑,可相互连接成条斑,叶片卷缩畸形,重病叶片由叶尖、叶缘变黄干枯并脱落;另 一种是受害叶片先产生许多黑绿色或黄褐色的圆形不整齐水渍状斑点,边缘有时带紫红色,中央有轮纹, 病部不整齐隆起,呈疮痂状,病斑多时可融合成较大的斑点,引起叶片脱落。 DB52/T 9712014 6 茎杆发病初生水浸状褪绿斑,纵向扩展,形成褐色不规则条斑,中间稍凹陷,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 木栓化隆起、开裂,呈现疮痂状。叶柄、果柄发病症状与茎杆发病相似。茎杆、叶柄、果柄受害后常造 成辣椒植株落叶、落花和落果,严重时全株叶片掉光,变成光杆。 果实受害表面产生水浸状褪绿斑点,初期病斑周围常有黄绿色晕圈,边缘有
17、裂口,潮湿时病斑上有 菌脓溢出,干燥后残留一层发亮的薄膜。病斑直径0.1 cm0.3 cm,黑褐色,近圆形,稍隆起,呈疮痂 状。 A.5 疫病 疫病在辣椒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可危害根、茎、枝、叶和果实,引起根系、颈部、茎枝分杈处 变黑腐烂,导致枯枝死株。幼苗发病主要在根和茎基部表现症状,茎基部水浸状,暗绿色,以后逐渐形 成梭形大斑,病部软腐,变褐缢缩呈蜂腰状,致使幼苗折倒,或呈立枯状死亡。成株发病多在茎基部和 枝杈处表现症状,最初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以后扩展成为长条形黑褐色斑,可绕茎一周。发病部位 皮层腐烂,缢缩,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明显。根系染病变褐色,皮层腐烂,常导致植株青枯死亡。叶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2 971-2014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971 2014 辣椒 主要 病害 综合防治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