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 T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pdf
《DB52 T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2 T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33.100 M 04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5372018 代替 DB52/T 537-200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fety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2018 - 12 - 28 发布 2019 - 5 - 28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5372018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建(构) 筑物的防雷分类 . . 3 5
2、检测项目 . . 3 6 检测周期 . . 8 7 检测程序 . . 8 8 数据处理 . . 9 9 安全规定 . . 10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建筑物防雷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 . 11 参考文献 . . 15 DB52/T 537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仕军、吴安坤、刘波、周道刚、任达盛、张建军、
3、曾勇、黄钰、丁旻、李迪、 陈春。 本标准代替DB52/T 537-2008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B52/T 537-2008同时废止。与DB52/T 537-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部分术语定义(见3.1、3.2、3.3、3.6、3.7、3.9、3.10) 删除了防雷装置检查术语; 修改了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见4.1、4.2); 增加了露天构筑物防雷分类(见4.3); 修改了接闪器的相关名称(见5); 增加了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网的布置要求(见5.1.2); 修改了接闪器采用其他材料时的要求(见5.1.3); 删除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接
4、闪器、各引下线测试点、接地装置的工频 接地电阻要求,合并到5.4中; 修改了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的要求(见5.2.2); 删除了原标准中关于暗敷引下线的检测方法条文; 增加了接地装置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要求(见5.3.5); 增加了电子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电阻时的要求(见5.4.3); 增加了环型接地装置或基础地网的接地测试要求(见5.4.4); 增加了测量大型接地网时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的要求(见5.4.5); 增加了其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5.4.6); 修改了信息系统机房接地引下线截面积的要求(见5.5.7); 修改了等电位连接导体最小截面的要求(见5.5.1
5、2); 增加了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要求(见5.6.6); 增加了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选择及接地线的要求(见5.6.7); 修改了投入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检查内容的要求(见5.6.8); 增加了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性能参数测试要求(见5.6.9); 删除了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工作的表述; 修改了防雷装置检测流程图(见7.3); 删除了关于检测人员的要求; 修改了数据处理的要求(见8); 修改了安全规定的要求(见9); 删除了附录B“磁场强度的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 将原标准中未直接引用的标准改为参考文献。 DB52/T 5372018 1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6、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检测周期、检测程序、 检测数据处理和检测安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7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143
7、1、GB 5005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 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3.2 外部防雷装置 external l 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3.3 内部防雷装置 internal l 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DB52/T 5372018 2 3.4 接地 earth
8、ground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 种较大的导电体。 3.5 自然接地极 natural earth ing electrodes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 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接地极。 3.6 接地装置 earth-term 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3.7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 thing 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设备保护地、屏蔽
9、体 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3.8 防雷等电位连接 lightning equipotential bonding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少雷电流引起的电位 差。 3.9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 (LPZ)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 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3.10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 ive device (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也称浪涌保护器。 DB52
10、/T 5372018 3 3.11 退耦元件 decoupli ng elements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电涌保护器时,如果开关型电涌保护器与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 路长度小于10 m或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 m时,为实现多级电涌保护器间的能量配合, 应在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能量配合。 3.12 防雷装置检测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up and measure 按照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
11、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 程。 4 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4.1 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建(构)筑物进行防雷分类, 分类方法按照 GB 50057中第 3 章、4.5.1、4.5.2确定。 4.2 石油库、液化气库、加油加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所属的建(构)筑物宜划为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 4.3 在设有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公路及 城市道路附近的路灯杆塔、告示牌及广告牌、监控杆等独立构筑物宜划为第
12、三类防雷构筑物。 5 检测项目 5.1 接闪器 5.1.1 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a) 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 b) 直接装设在建(构)筑物上的接闪杆、接闪带(网),以及用作接闪器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 5.1.2 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网),应使被保护物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其保护范围按 GB 50057 附录 D 计算,并与被保护物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b) 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宜设在建筑物屋面的凸出处和拐角处; c) 接闪带(网)应沿屋角、屋脊、屋檐、檐角、女儿墙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在过变形缝时应设 置补偿装置;并
13、根据建筑物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类别,接闪带应分别按平均间距不大 于12 m、18 m、25 m 与引下线连接一次; d) 接闪带应闭合、平正顺直,支持件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支持件间距应符合 GB 50057 中第 5.2.6条规定,且转弯处半径不大于 0.5 m。接闪带在转角处应按建筑造型弯曲其夹角应大 于 90,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圆钢直径 10 倍、扁钢宽度的 6 倍。接闪带通过建筑物伸缩沉降缝 处,应将接闪带向侧面弯成半径为 100 mm 弧形; e) 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网的布置应符合表 1 规定。 DB52/T 5372018 4 表1 接闪网的布置要求 建筑物防雷类别 接闪网
14、网格尺寸(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55或6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010或12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020或2416 f) 高层建筑物接闪器不宜暗敷。当接闪带为暗敷时,其抹灰层敷设厚度平均不能大于 20 mm,最深 处不能大于 30 mm,并应在屋角、檐角等部位设立接闪短针加以保护; g) 金属罐体接闪器布置应符合 GB 50074、GB 50156规范要求。 5.1.3 接闪器应使用热镀锌钢材,并优先采用圆钢;接闪杆长 1 m以下时,圆钢直径不小于 12 mm,钢 管直径不小于 20 mm;接闪杆长(12)m 时,圆钢直径不小于 16 mm,钢管直径不小于 25 mm;烟囱上 的接闪杆,圆
15、钢直径不小于20 mm,钢管直径不小于40 mm;接闪带明敷时,圆钢直径不小于8 mm,暗敷 时,圆钢直径不小于 10 mm。当采用其他材料时应符合 GB 50057 中第5.2.1 条规定。 5.1.4 接闪器连接 接闪器与接闪器、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或其它可靠连接方式,其过渡电阻应小于 0.03 。焊接应饱满牢固,不应有夹渣虚焊、气孔及未焊透现象;螺栓连接应紧密、牢固、有防腐蚀措 施; 接闪器焊接时的搭接长度为: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搭 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 钢焊接,应紧贴
16、钢管表面或紧贴角钢外侧面,上下两侧施焊。 5.1.5 接闪器上不应附着其它电气线路。建筑物顶部外露金属物应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电气连 接。 5.1.6 玻璃幕墙龙骨架、外墙上长金属管道、金属爬梯、金属燃气管道等长金属物(长金属物指长度 大于 6 m)首尾两端应就近接地,当长度大于 18 m 时,应从始端起平均间隔不大于 18 m 接地一次,工频 接地电阻应小于 10 。 5.1.7 当建筑物高于 30 m 时,应检查如下内容: a) 自30 m 起,建筑物应敷设水平接闪带(可利用建筑物的外圈横向结构钢筋梁),水平接闪带之 间的间距应不大于 6 m,并与各防雷引下线良好焊接,工频接地电阻应小
17、于 10 ; b) 30 m 及以上外墙上的金属栏杆、金属门窗(铝合金窗、塑钢窗、彩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应与建 筑物防雷装置可靠电气连接,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 10 ,联结处过渡电阻应小于 0.03 。 5.2 引下线 5.2.1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平均间距应分别不大于 12 m、18 m、25 m。 5.2.2 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 GB 50057 中5.3 的规定。 5.2.3 引下线应无断裂、机械损伤及严重锈蚀现象,且敷设应顺直、牢固、沿最短路径至接地装置。 若因条件限制必须拐弯处,拐弯弧度不得小于 120;明敷引下线支持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部分 0.5
18、m1.5 m,垂直直线部分 1.5 m3.0 m,弯曲部分 0.3 m0.5 m 的要求。 5.2.4 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 5.1.4 条规定,易受机械损坏、防人体 接触的地方,地面上 1.8 m 至地面下0.3 m 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用镀锌角钢、硬性塑料管等保护 措施。在每根引下线距地面不低于 0.3 m1.5 m处应设接地体连接板或断接卡。 DB52/T 5372018 5 5.2.5 利用建筑物柱筋内钢筋做引下线时,作为引下线的钢筋与接闪器、建筑物每层框架墚(或连接 墚、结构墚、圈墚等横墚)的交汇点应作焊接处理,交汇点应作为检测测试点。 5.2.6 金
19、属罐(塔)体宜作为防雷引下线。 5.3 接地装置 5.3.1 应查看地网有关施工资料,接地体的埋设深度、接地体的材型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 两相邻地网导通测试;如两地网的导通电阻不大于 1 ,则两地网为共用接地系统;如大于 1 , 则两地网最近距离应大于 20 m。 5.3.3 当防雷地、保护地、交流地、直流地等不同性质的接地共用同一接地系统时,防直击雷引下线 与交流工作地(当变压器安装在建筑物内)、直流地、安全保护地引下线接地点之间间距不小于 6 m。 5.3.4 金属罐(塔)体的接地装置应沿罐(塔)体四周敷设环型接地体,沿罐(塔)体周长间距不大 于30 m 罐体应与接地体联结一次
20、。 5.3.5 接地装置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应符合 GB 50057 中第5.4.1 条规定。 5.4 接地电阻 5.4.1 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采用三极法和使用接地电阻表法测量,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 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 GB 50057 附录C 的规定进行换算。 5.4.2 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 1中被测接地装置 G,测量用的电压极 P 和电流极C。图中测量用的电流 极 C 和电压极 P 离被测接地装置 G边缘的距离为 d GC=(45)D 和d GP=(0.50.6)d GC,D 为被测接地 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 P 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
21、找到实际零电位区时, 可把电压极沿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 d GC的5%,测量电 压极 P 与接地装置 G 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 5%,则可以把中间 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 (a) 电极布置图 (b) 原理接线图 说明: G被测接地装置; P测量用的电压极; C测量用的电流极; E测量用的工频电源; A交流电流表; V交流电压表; D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 图1 三极法的接线原理图 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U G和I代入式 I U R G G 中,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 G。 P C D d GP
22、 d GC G A V i C P E G DB52/T 5372018 6 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宜将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 电压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 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d GC取(4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 GC 可以取2D值,而d G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 GC可以取3D值,d GP值取1.7D值。 5.4.3 采用电子接地电阻测试仪按照图 1方式测试接地电阻时,测试仪表与地网边缘距离宜保持为 5 m,d GC不应小于20 m,d GP值应取 0.6d GC值。 5.4.4
23、 当接地装置为环型接地装置或基础地网时,宜取四个方向接地电阻值的平均值为测试值。当接 地装置为线型接地装置时,宜按图 1 布线方式在接地装置法线方向测试一次,在法线方向正负 30, 各测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测试值;或沿线型接地装置正反法线方向、线型接地装置末端方向各测 试一次,三次数据平均值为测试值。 5.4.5 测量大型接地地网(如变电站、发电厂的接地地网)时,应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 5.4.6 各类防雷建筑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 GB 50057 第4 章的要求。其 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表 2。 表2 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 接地装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2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537 2018 防雷 装置 安全 检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