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6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总分:28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6,分数:56.00)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便降低 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 1200 米,比平地气温约低 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
2、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分数:1.00)A.B.C.D.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分数:1.00)A.B.C.D.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
3、质和现象是同一的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数:1.00)A.B.C.D.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5.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6.认识的主体是指A有生命感觉能力的人 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D人的主
4、观思想(分数:1.00)A.B.C.D.7.认识的客体是指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分数:1.00)A.B.C.D.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分数:1.00)A.B.C.D.9.2006 年 12 月 5 日至 7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然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又快又好”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又好又快”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
5、、增长的质量。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A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随意性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D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分数:1.00)A.B.C.D.10.爱因斯坦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从认识论上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C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分数:1.00)A.B.C.D.11.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C类似相对主
6、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分数:1.00)A.B.C.D.12.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直接在意识中把它们按苹果本来的面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分数:1.00)A.B.C.D.1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C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D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分数:1.00)A.B.C.D.14.从个别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方法
7、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 D演绎方法(分数:1.00)A.B.C.D.15.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的结论,这是A正确推理的必然结果 B合理的科学想象的结果C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D把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起来的结果(分数:1.00)A.B.C.D.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分数:1.00)A.B.C.D.1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论来源于实践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分数:1.00)A.B.C.D.18.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社会实践的需要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分数:1.00)A.B.C.D.19.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实质是A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理论指导实践C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分数:1.00)A.B.C.D.20.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分数:1.00)A.B.C.D.21.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
9、论思想的表现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分数:1.00)A.B.C.D.2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23.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C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 D真理和事物是同一的(分数:1.00)A.B.C.D.24.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分数:1.00)A.B.C.D.25.真理的客观性是
10、指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分数:1.00)A.B.C.D.26.“真理是思维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分数:1.00)A.B.C.D.27.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C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分数:1.00)A.B.C.D.28.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的检验(分数:1.00)
11、A.B.C.D.29.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分数:1.00)A.B.C.D.3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主张A真理都是相对的 B真理都是有阶级性的C真理都是绝对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分数:1.00)A.B.C.D.31.相对真理的规定性是指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相对谬误C基本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化(分数:1.00)A.B.C.D.32.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是A多数人
12、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分数:1.00)A.B.C.D.3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分数:1.00)A.B.C.D.34.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分数:1.00)A.B.C.D.35.实践和理论的认识都有普遍性的优点,而实践又高于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实践还有A绝对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客观的物质性 D能动性的
13、特征(分数:1.00)A.B.C.D.36.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3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分数:1.00)A.B.C.D.38.“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
14、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分数:1.00)A.B.C.D.3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分数:1.00)A.B.C.D.40.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15、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分数:1.00)A.B.C.D.4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分数:1.00)A.B.C.D.42.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43.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就是客观规
16、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分数:1.00)A.B.C.D.4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分数:1.00)A.B.C.D.45.2004 年年末,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世纪大海啸,带来空前灾难。但这次海啸受灾的几个国家几乎没有任何预警系统。人们对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的缺失说明A地震和海啸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现象B人类不可能认识和驾驭自然界C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程度受主客观条件制约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
17、物,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分数:1.00)A.B.C.D.46.“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C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能接受(分数:1.00)A.B.C.D.4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力(分数:1.00)A.B.C.D.4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分数:1
18、.00)A.B.C.D.49.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C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D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分数:1.00)A.B.C.D.50.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分数:1.00
19、)A.B.C.D.51.“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分数:1.00)A.B.C.D.5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分数:1.00)A.B.C.D.53.实现正确价值选择的首要前提是A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C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D开展持续的实践活动(分数:1.00)A.B
20、.C.D.54.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个别和一般的关系C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D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分数:1.00)A.B.C.D.5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分数:1.00)A.B.C.D.5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分数:1.00)A.B.C.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6,分数:132.00)57.认识过
21、程中的“重构”,是(分数:2.00)A.主体重新构造客体的过程B.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过程D.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体系的过程58.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分数:2.00)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59.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分数:2.00)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执行也可不执行
22、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D.要将上级指示和决议尽可能地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6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分数:2.00)A.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才揭示事物的本质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能指导感性认识D.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6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分数:2.00)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B.前者是直接
23、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C.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D.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62.下列活动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的是(分数:2.00)A.司法人员办案B.艺术家表演C.农民培育作物新品种D.运动员训练6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分数:2.00)A.人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B.人的主观精神的活动,具有随意性C.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性D.人的社会的活动,具有阶级性64.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
24、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分数:2.00)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B.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C.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65.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分数:2.00)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D.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66.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分数:2.00)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C.取得真理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认识 本质 过程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