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8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8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8及答案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文学理论-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6,分数:100.00)1.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分数:2.50)_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并说明为什么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难以区分。 (分数:1.50)_3.康德认为天才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分数:1.50)_4.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有无内在关联? (分数:1.50)_5.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分数:1.50)_6.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分数:1.50)_7.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
2、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语言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分数:3.00)_8.简论文学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分数:3.00)_9.试比较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文学的真实观上的差异。 (分数:3.00)_10.歌德说:“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显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产生出了比喻的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或者说提到一般。” (分数:3.00)_11.生活中经常有人说,“这个蛋糕简直像个艺术品”,“维纳斯真是完美的艺术杰作”,用你掌握的文艺学或美
3、学观点,分析这几句话揭示了文艺理论中哪些方面的问题。 (分数:3.00)_1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请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数:3.00)_13.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功用。 (分数:3.00)_14.试比较戏剧文学与影视文学之异同。 (分数:3.00)_15.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体裁划分依据。 (分数:3.00)_16.与现实主义相比,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分数:3.00)_17.与造型艺术相比,文学在形象创造上有什么特点? (分数:3.00)_18.举例谈谈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分数:3.00)_19.抒情的一
4、般原则有哪些? (分数:3.00)_20.抒情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分数:3.00)_21.为什么说抒情内容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一种主观化了的反映? (分数:3.00)_22.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景情关系。 (分数:3.00)_23.如何理解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问题? (分数:3.00)_24.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异同,并举例。 (分数:3.00)_25.以具体的抒情性作品为例,试析其内在的情感韵律与外在的语言韵律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分数:3.00)_26.抒情性文学文本的情感抒发与日常情感的自然流露有何不同? (分数:3.00)_27.试论抒情文学。 (分数:3.00)_28
5、.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 (分数:3.00)_29.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分数:3.00)_30.如何理解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分数:3.00)_31.你怎样理解文学消费和接受实为意识形态消费?试说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分数:3.00)_32.简述文学接受的五种动机。 (分数:3.00)_33.就文学接受的共鸣现象,指出了哪两种含义的共鸣?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分数:3.00)_34.说明文学接受中的共鸣及其产生的原因。 (分数:3.00)_35.结合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谈谈你对文化批评的理解。 (分数:3.00)_36.何为心理批评?如何评价文学研究中的心理批评方
6、法? (分数:3.00)_文学理论-8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6,分数:100.00)1.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分数:2.50)_正确答案:()解析:在文学创造的过程中,作品常常与意图发生冲突。 (1)创作意图是作家心中指向性很强的某种目标预期,但它有时并不符合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当人物成熟起来时,他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例如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赫斯渥(嘉莉妹妹)都可以说是情非得已的结局;司汤达的小说提纲,常常没写几页就被人物的行动打破。这体现了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2)在文学创造的主
7、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也取决于外部“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鲁迅选择阿 Q 这样的人物,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心灵普遍麻木的社会生活情景密切相关。再如“文化大革命”后“伤痕文学”的出现,也与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悲剧”的时代背景有关。由此可见,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
8、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的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有时主体甚至因为客体的制约和影响而改变原先的构思,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先将安娜写成一个轻浮浪荡的女性形象,但越写越被安娜的悲剧命运所感动,终于改变了原先的构思,把安娜塑造为一位美丽、追求自由的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并说明为什么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难以区分。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1)文学语
9、言的特点: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是是具有话语蕴藉的“话语”,即作者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对白、对话等。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录,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系统,文学话语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而且相对于指称明确地科学语言而言,文学话语常用来表达或激发情感态度。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普通的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些阻拒性的话语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使对象更加具体“可感”,从而更新对那些日常言语的习惯性反
10、应,更新这个语言所包含的生动世界。文学语言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竹”,李商隐的“寒梅最堪十艮”中的“梅”,都不能理解为实际的竹、梅;闻一多的死水、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大甲壳虫,都蕴含着独特的意象,必须通过联想或者想象才能领悟理解。很明显,文学言语比日常言语也更富于艺术性、技艺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里,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都是千变万化的,不断创新的。所以,文学创造不止以言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言语系统,通过创造性言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可见,文学言语
11、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2)日常语言的特点:日常语言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要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录,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3)难以区分原因: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都是语言材料,都来源于日常生活,都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映。文学语言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日常的具体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文学语言具有口头形式,如科学报告、答记者问、口头声明,以及诗歌朗诵、新闻广播和课堂上的教师用语等等,很多也是为了服从说明的需要。在此方面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界限不明确,因此难以区
12、分。3.康德认为天才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康德从主观能力的角度考察了天才的特点, (1)天才是艺术才能,不是科学才能; (2)作为艺术的才能,天才以知性与想象力的一定关系为前提; (3)天才不是表现一定的概念而是表现审美观念的能力; (4)天才是在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合目的性4.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有无内在关联?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1)“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它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布莱希特在论实验戏剧中说:“对一个事件或
13、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再者,陌生化应用在演剧方法上面,主要指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应当存在一种辩证关系,亦即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二者合二为一。 (2)“奇特化手法”即陌生化,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
14、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有内在的关联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 (1)内在关联:布莱希特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奇特手法”这个概念之后,在戏剧研究中也借用了“陌生化”这个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他的史诗剧理论。它们所提出的陌生化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是创作艺术作品的特殊手法,都具有一种将熟悉的,“众所周知的对象反应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目的都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2)差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经由对艺术技巧、艺术手法的探讨来确立文学艺术的自律性的动机产生的,他是在本体性的层面上探讨陌生化的;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则是作为一
15、种戏剧手法来强调戏剧艺术的现实历史功能,他让这个概念再次具有了现实批判性。现实批判性是布莱希特区别于什克洛夫斯基的核心所在。5.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艺术作品的创作阶段: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阶段。 各自特点:(1)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
16、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2)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回忆与沉思是艺术构思常见的重要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构思方式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3)物化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分阶段,物化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文学作品表面上是以文字符号和纸张相结合的物质形式
17、在社会上流通,实则是作家内心某种精神现象的传播。主要采用词语的提炼和技巧的运用来实现物化。语词提炼是指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和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技巧运用主要指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6.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分数:1.50)_正确答案:()解析: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种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和体现。可见,形式创造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文学理论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