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7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7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分析“五经”在中国文化发展上的奠基作用。(四川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岂术的转变。(西北师范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3.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 年)(分数:2.00)_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道:“以唐涛喻之,则汉卿似乐天;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耆卿”,请结合-三人的作品、生平等分析这句话。(陕西师范大学 2015 年)(
2、分数:2.00)_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0,分数:20.00)5.四家诗(陕西师范大学 2016 年)(分数:2.00)_6.“劝百讽一”(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分数:2.00)_7.比显兴隐(南开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8.玉台新咏(扬州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9.晚唐小品文(首都师范大学 2016 年)(分数:2.00)_10.苏梅(山东大学 2006 年)(分数:2.00)_11.诸宫调(沈阳师范大学 2017 年)(分数:2.00)_12.元曲四大家(山东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13.四声猿(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
3、:2.00)_14.南洪北孔(厦门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15.简述战国策寓言的特点。(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16.简述汉代乐府和乐府诗。(复旦大学 2014 年、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17.分析刘禹锡的咏史诗。(四川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18.周邦彦词师于柳永,而有不同。二人在铺陈上都有特色,请分析二人区别。(浙江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19.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有哪些重要创造?(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20.清人纪昀曾批评聊
4、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和评价。(北京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四、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1.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22.国语又名( )。(浙江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23.前四史是( )、( )、( )、( )。(浙江大学 2016 年)(分数:2.00)_24.阮籍的代表作是( )(复旦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25.写出南唐三位词人( )、( )、(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26.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合称
5、为南宋诗坛的(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27.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 )。(山东师范大学 2004 年)(分数:2.00)_2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有( )、( )、( )、( )。(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29.蒋士铨、赵翼与( )并称“乾隆三大家”。(中山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30.1906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 ),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1909 年成立于苏州的( ),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中山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7 答案解
6、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分析“五经”在中国文化发展上的奠基作用。(四川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五经”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五部经典,包括诗书礼易春秋,本来有“六经”,因乐在秦焚书后亡佚,故以“五经”行世。汉武帝建元五年(前 136)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谓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大体说来,“五经”并非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而是在广泛的地域里成于众手,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流传,逐渐系统化,在春秋战国之时方才基本定型。此后它们还不断被人整理修改,在秦汉之后也
7、时有伪书窜人。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作 305篇,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经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后世许多优秀诗人词家都注意学习民间文学。 尚书在西周末年成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汇编了商周的记言资料,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
8、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三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自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周易成书于商周之际,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周易奠定了诗歌的基础,萌发了诗歌的雏形。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上看,可说它与诗经作品并无二致,皆以诗歌特有的比兴手法描绘形象,创造意境。“鸣鹤”写禽鸟同类应和,相与为欢,
9、悠然自得,以兴起主人公“我”邀请对方同席共宴的友好情意,表达一种和谐、欢愉的情感,当视为朋友宴饮诗。同时也是散文之萌芽,从散文特征看,卦爻辞虽大多比较简短,但一般语意明确,句子完整,表现形式富于变化,客观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写作手法,显得灵活、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春秋相传是孔子所著,属早期的记事历史散文,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春秋开创了借史寓意的“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在看似平常的记事之中加入深刻的褒贬劝惩之意,就春秋来说,它看似是平白的历史著作,其目的却不是为了客观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而是借此表达编者的主观意图,这种主观意图被人称为“微言大义”。“简而有法”的
10、叙事特点也成为该书的一大特点。 “五经”为后代文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准则及艺术原则:经世致用的评价原则;温柔敦厚的批评方式等等。“五经”本身也深远地影响着众多的文学样式。)解析: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岂术的转变。(西北师范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沈德潜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说诗啐语)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
11、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而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真实地再现出来。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
12、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浑然天成,深得后人激赏。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的
13、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
14、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他说“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所以他采取的办法是以不辨为辨,启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而谢灵运所采取的办法却不同。他作诗的态度本来就十分认真,又要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客观美。也许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当他面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时,也同样有着语言表达的苦恼,所以他才有“空翠难强名”(过白岸亭)的慨叹。但他还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写实性,努力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种技巧去描摹或形容它们,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大自然的美,显示出其高度的驾驭语言能力
15、。如果没有这种执著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他的诗也就不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种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解析:3.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16、”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谈到“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白居易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喻诗的创作而发的。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
17、,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中国 文学史 历年 汇编 1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