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及答案解析.doc(7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三)及答案解析(总分:297.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85,分数:85.00)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分数:1.00)A.B.C.D.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分数:1.00)A.B.C.D.3.下列说法
2、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分数:1.00)A.B.C.D.4.“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分数:1.00)A.B.C.D.5.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分数:1.00)A.B.C.D.6.辩证联系的含义是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
3、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分数:1.00)A.B.C.D.7.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就说明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分数:1.00)A.B.C.D.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9.“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这句话A反映了矛盾的客观性的道理 B认为事
4、物自身即包含矛盾C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认为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分数:1.00)A.B.C.D.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种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分数:1.00)A.B.C.D.1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12.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A事物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由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C事物运动过程的广延性 D事物诸构成要素相加之总和(分数:1.0
5、0)A.B.C.D.1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它要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分数:1.00)A.B.C.D.14.右边的漫画表明(分数:1.00)A.B.C.D.15.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分数:1.00)A.B.C.D.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
6、的全部内容(分数:1.00)A.B.C.D.17.“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1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分数:1.00)A.B.C.D.1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
7、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分数:1.00)A.B.C.D.2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分数:1.00)A.B.C.D.2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分数:1.00)A.B.C.D.2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8、 D辩证法的观点(分数:1.00)A.B.C.D.2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分数:1.00)A.B.C.D.24.列宁说,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矛盾的A普遍性 B特殊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分数:1.00)A.B.C.D.2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分数:1.00)A.B.C.D.2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
9、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分数:1.00)A.B.C.D.2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A事物发展过程的初起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 B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止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 D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分数:1.00)A.B.C.D.28.矛盾的客观性是指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中 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分数:1.00)A.B.C.D.29.辩证矛盾是A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B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 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
10、一的关系(分数:1.00)A.B.C.D.30.在三峡库区,“舍小家,为国家,艰苦奋斗建新家”的标语随处可见。面对着截流了的三峡大坝,有人这样说:“三峡工程是库区人民一次次搬家搬出来的。”三峡库区人民的举动说明A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有局部才有全局 B整体可以离开局部,但局部离不开整体C全局和局部相互依赖,同等重要 D联系普遍存在,应重视整体和局部的联系(分数:1.00)A.B.C.D.31.漫画“必须走开发式扶贫之路”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分数:1.00)A.B.C.D.32.1960 年,中苏对抗升级,赫鲁晓夫曾微笑着对世界说:“离开苏联的帮助,中国的原子弹响不了。”毛泽东也嘲笑说:“中国的原
11、子弹响了,要奖给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奖章。”1964 年 10 月 15 日,即赫鲁晓夫下台的前一天,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表明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就是对立 B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质变就是发展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客观联系就是规律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则是根据(分数:1.00)A.B.C.D.3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说明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分数:1.00)A.B.C.D.34.下列说法中,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12、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B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分数:1.00)A.B.C.D.35.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化(分数:1.00)A.B.C.D.36.“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数:1.00)A.B.C.D.37.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13、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分数:1.00)A.B.C.D.38.“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分数:1.00)A.B.C.D.39.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就会导致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分数:1.00)A.B.C.D.40.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
14、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分数:1.00)A.B.C.D.41.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分数:1.00)A.B.C.D.4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直线性C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D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分数:1.00)A.B.C.D.43.“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分数:
15、1.00)A.B.C.D.44.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B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C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分数:1.00)A.B.C.D.45.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A诡辩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46.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分数:1.00)A.B.C.D.4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
16、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分数:1.00)A.B.C.D.48.“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分数:1.00)A.B.C.D.49.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分数:1.00)A.B.C.D.50.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
17、变丁的无穷发展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分数:1.00)A.B.C.D.51.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区别的 B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C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分数:1.00)A.B.C.D.5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非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分数:1.00)A.B.C.D.53.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
18、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并且与围湖造田使许多湖泊蓄水能力减少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分数:1.00)A.B.C.D.54.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55.要做到创新,最主要是做到A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承认物质运动的是有规律的C承认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分数:1.00)A.B.
19、C.D.56.我国制定 2010 年远景规划的根据是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现实性(分数:1.00)A.B.C.D.57.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A铁杵磨针 B以砖磨镜 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分数:1.00)A.B.C.D.5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分数:1.00)A.B.C.D.59.白天和黑夜即是先后相继的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因果关系 B本质关系 C非因果关系 D间接关系(分数:1.
20、00)A.B.C.D.60.“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分数:1.00)A.B.C.D.61.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分数:1.00)A.B.C.D.62.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式流程组成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
21、循环的闭环式流程。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A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B客观联系是可以改变和利用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认识和利用(分数:1.00)A.B.C.D.63.“君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古语表明A认识要因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D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数:1.00)A.B.C.D.64.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事物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
22、畴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分数:1.00)A.B.C.D.65.偶然性是指A事物发展中符合规律的趋势B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C客观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D客观事物发展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分数:1.00)A.B.C.D.66.“守株待兔”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做了必然联系(分数:1.00)A.B.C.D.67.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A异因同果
23、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分数:1.00)A.B.C.D.68.“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69.原因和结果是A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B揭示客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C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D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分数:1.00)A.B.C.D.70.“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是
24、A因果联系的双向性 B因果联系的单程性C因果联系的异因同果性 D因果联系的同因异果性(分数:1.00)A.B.C.D.71.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分数:1.00)A.B.C.D.72.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分数:1.00)A.B.C.D.73.假如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世界 联系 发展 及其 规律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