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8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8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8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 8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概念题(总题数:14,分数:56.00)1.受众 (分数:4.00)_2.受众的“碎化” (分数:4.00)_3.知情权/知晓权 (分数:4.00)_4.媒介接近权、传媒接近权 (分数:4.00)_5.受众的极化 (分数:4.00)_6.“证词法” (分数:4.00)_7.刺激反应理论 (分数:4.00)_8.传播流 (分数:4.00)_9.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 (分数:4.00)_10.二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模式 (分数:4.00)_11.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分数:4.00)_12.休眠效
2、果 (分数:4.00)_13.“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 (分数:4.00)_14.恐惧诉求 (分数:4.00)_二、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32.00)15.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 audience)到主动受众(active audience)的发展。 (分数:4.00)_16.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分数:4.00)_17.简述关于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理解。 (分数:4.00)_18.什么是“受众碎片化”? (分数:4.00)_19.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分数:4.00)_20.请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3、(分数:4.00)_21.辨析: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分数:4.00)_22.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两级传播”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研究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分数:4.00)_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12.00)23.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分数:4.00)_24.概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 (分数:4.00)_2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为什么过去效果研究一直占据着传播学研究的主流位置? (分数:4.00)_考研新闻传
4、播学分类真题 8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概念题(总题数:14,分数:56.00)1.受众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
5、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2.受众的“碎化”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3.知情权/知晓权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
6、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说,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4.媒介接近权、传媒接近权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传媒接近权是指作为信息接收者、利用者的公民拥有接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主张、意见,要求大众媒介刊登或播放其意见、广告、声明、反驳等,要求大众媒介刊登自己想要传播的有
7、关信息的权利。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也必须由宪法确认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出现于 20世纪 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5.受众的极化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受众的极化是指受众的极端分化,其主要表现为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者的两个极端倾向。此观点由美国学者韦伯斯特(James G.Webster)提出。他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后会对其做出是否继续接触的反映,这种反应会在之后的表现中进一步加强。媒介新环境
8、表现出的两个特征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有助于受众极化。反映受众极化的指标有人户率、周累计收视率、周收视时长在累计收视时间中的比重,周均接触时长。6.“证词法”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证词法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7.刺激反应理论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
9、理论之 ,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町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小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8.传播流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
10、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即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一般受众发生作用。“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9.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意见领袖
11、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已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10.二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模式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二级传播理论又称两级传播理论
12、,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 20世纪 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似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传播过程。其中,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其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11.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伊里调查是指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
13、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12.休眠效果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休眠效果是由霍夫兰等人总结出的理论假说。这一假说认为:
14、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13.“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是说服性传播活动中的传播方式之一。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
15、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两面提示”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14.恐惧诉求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恐惧诉求又称警钟效果,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
16、,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二、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32.00)15.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 audience)到主动受众(active audience)的发展。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受众
17、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在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 (1)19世纪下半叶,新的媒介技术被发明并得到推广,媒介观也随之涌现。工业化、城市化、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个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人们的行动。作为孤立、分散、原子似的大众,他们对媒介完全没有抵抗力,思想完全被媒介传播的思想支配。认为受众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大众媒介强加的思想。 (2
18、)20世纪 50年代,在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的带领下,经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推翻了大众社会理论中完全被动的受众观。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县调查中发现选民并没有被大众传播的宣传所左右。有限效果论发现了一些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和条件,比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等。这个阶段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受众身上,把受众看成是处在众多社会联系中的有个性差异的个人,这种受众观不再是绝对被动的受众观。 (3)20世纪 70年代,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对受众观有了很大的进步。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使用”火众传播媒介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否定了受众被动论。“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新闻 传播学 分类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