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解析.doc(3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 及答案解析(总分:1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4,分数:8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997 年)(分数:2.00)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3.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1993 年)(分数:2.00)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
2、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1995 年)(分数:2.00)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学说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1997 年)(分数:2.00)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6.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分数:2.00)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3、分数:2.00)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8.中国古代哲人苟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分数:2.00)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分数:2.00)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10.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分数:2.00)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11.主张“世界上除
4、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分数:2.00)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分数:2.00)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3.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分数:2.00)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
5、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分数:2.00)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分数:2.00)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
6、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分数:2.00)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7.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分数:2.00)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1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分数:2.00)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9.“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
7、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分数:2.00)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20.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分数:2.00)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2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分数:2.00)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2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
8、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分数:2.00)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分数:2.00)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4.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分数:2.00)A.矛盾一方促使另一方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
9、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2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涵的哲理是(分数:2.00)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26.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分数:2.00)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27.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
10、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分数:2.00)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8.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 59。90 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原理是(分数:2.00)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
11、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29.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分数:2.00)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30.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分数:2.00)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3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分数:2.00)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3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分数:2.00)A.是事物自我完善
12、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3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分数:2.00)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34.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分数:2.00)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35.唯物辩证
13、法认为:(分数:2.00)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3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分数:2.00)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7.“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
14、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分数:2.00)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分数:2.00)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9.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分数:2.00)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4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分数:2.00)A.意识是
15、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4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分数:2.00)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4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分数:2.00)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4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分数:2
16、.00)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4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分数:2.00)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45.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46.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分数:2.00)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
17、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4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分数:2.00)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48.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分数:2.00
18、)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49.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分数:2.00)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
19、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50.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分数:2.00)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51.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分数:2.00)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同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呵以转化为物质5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
20、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分数:2.00)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结果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53.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分数:2.00)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54.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
21、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分数:2.00)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55.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分数:2.00)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56.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分数:2.00)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普遍
22、和特殊的关系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57.2006 年 7 月 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以 12 秒 88 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 13 年之久的 12 秒 91 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分数:2.00)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58.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
23、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分数:2.00)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59.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0 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分数:2.00)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6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历年 汇编 13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