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34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34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34及答案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3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5,分数:30.00)1.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发表 C.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分数:2.00)A.B.C.D.2.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社会主义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B.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国家首先收得胜利(分数:2.00)A.B.C
2、.D.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B.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发展商品经济(分数:2.00)A.B.C.D.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阶级斗争学说(分数:2.00)A.B.C.D.5.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C.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D.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分数:2.00)A.B.C.D.6.“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
3、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分数:2.00)A.B.C.D.7.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 B.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C.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分数:2.00)A.B.C.D.8.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是 A.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B.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分数:2.00)A.B.C.D.9
4、.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理解错误的是 A.它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它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它与历史上社会形态更替也不是从最发达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相类似 D.它是“反常现象”,是“畸形的早产儿”(分数:2.00)A.B.C.D.10.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 A.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D.革命传统不同(分数:2.00)A.B.C.D.11.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的马
5、克思主义政党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D.第一国际(分数:2.00)A.B.C.D.12.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A.组织原则 B.政治原则 C.思想原则 D.根本宗旨(分数:2.00)A.B.C.D.13.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预见未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科学的市场、观点和方法 B.是否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 C.是否提出未来社会的具体方案 D.是否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分数:2.00)A.B.C.D.14.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C.人们精神境界
6、极大提高 D.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分数:2.00)A.B.C.D.1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下选项中与这段话的含义不相符合的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中更为基本的矛盾 B.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C.社会形态的更替只遵循一般规律,没有特殊形形式 D.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分数:2.00)A.B.C.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35,分数:70.00)16.马克思主
7、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数:2.00)A.B.C.D.17.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欧洲人文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分数:2.00)A.B.C.D.18.在 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
8、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应当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共产党宣言的原理过时了(分数:2.00)A.B.C.D.1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决定的 D.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决定的(分数:2.00)A.B.C.D.20.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一品质 A.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B.是人类认识发
9、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C.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对真理避免相对真理性的关键所在 D.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分数:2.00)A.B.C.D.2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广泛的群众性 D.自觉的实践性(分数:2.00)A.B.C.D.2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实现 A.无矛盾的和谐社会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C.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向由而全面发展(分数:2.00)A.B
10、.C.D.23.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分数:2.00)A.B.C.D.24.把哲学唯心主义看做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种观点说明唯心主义哲学 A.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 B.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C.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D.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分数:2.00)A.B.C.D.2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 A.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B.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1、C.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分数:2.00)A.B.C.D.2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的一般特征 B.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意识由物质决定 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分数:2.00)A.B.C.D.2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分数:
12、2.00)A.B.C.D.28.意识 A.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D.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分数:2.00)A.B.C.D.29.鲁迅说过:“描神面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A.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分数:2.00)A.B.C.D.3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13、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分数:2.00)A.B.C.D.31.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分数:2.00)A.B.C.D.32.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这段话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C.物质是一切运
14、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D.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分数:2.00)A.B.C.D.33.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B.前者肯定绝对运动,后者否定相对静止 C.前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否定绝对运动,后者肯定相对静止(分数:2.00)A.B.C.D.3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以下正确表达这一原理内容的是 A.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C.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
15、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D.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分数:2.00)A.B.C.D.3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分数:2.00)A.B.C.D.36.以下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分数:2.00)A.B.C.D.3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
16、.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C.是使一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D.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分数:2.00)A.B.C.D.38.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形式多样性(分数:2.00)A.B.C.D.39.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思维活动(分数:2.00)A.B.C.D.4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这是因为 A.实
17、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分数:2.00)A.B.C.D.41.自在世界(天然自然)与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体现在 A.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B.人类世界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 C.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D.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分数:2.00)A.B.C.D.42.2008年 9月 29日下午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到访的美国科学杂志主编,温家宝主张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在世界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
18、下更应如此。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B.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分数:2.00)A.B.C.D.43.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以下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B.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等全球危机问题,是自然系统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正确的实践
19、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分数:2.00)A.B.C.D.44.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任何行动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C.人们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人们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分数:2.00)A.B.C.D.45.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20、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具有多样的形式(分数:2.00)A.B.C.D.46.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的特点是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体性 D.客观性(分数:2.00)A.B.C.D.47.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
21、是相互联系的 B.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分数:2.00)A.B.C.D.4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分数:2.00)A.B.C.D.49.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整体性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正确反映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是
22、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分数:2.00)A.B.C.D.50.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发展 A.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B.是一个过程 C.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是一切变化(分数:2.00)A.B.C.D.考研政治-3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5,分数:30.00)1.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发表 C.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分数:2.00)A. B.
23、C.D.解析:2.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社会主义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B.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国家首先收得胜利(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列宁根据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C 正确,A 错误。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3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