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15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15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15及答案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215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16.00)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分数:1.00)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C.把一切工作与方针首先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立足于本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D.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2.“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分数:1.00)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多元论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是(分数:1.00)A.国民革命B.土地
2、革命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4.国家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从宏观经济方面看,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数:1.00)A.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调节国民收入分配C.调节货币供应量D.促进经济增长5.我们党深刻总结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分数:1.00)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制D.无产阶级专政6.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分数:1.00)A.商品价值的形成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
3、润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7.“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分数:1.00)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8.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分数:1.00)A.科学技术B.创新C.改革D.政策9.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分数:1.00)A.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受教育程度限制的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D.文盲没有
4、表达自身意愿的权利10.中国共产党内产生的“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其主要思想根源是(分数:1.00)A.小农思想B.小资产阶级思想C.资产阶级思想D.封建思想残余11.2005 年 9 月,胡锦涛主席访问墨西哥,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进一步充实中墨关系的内涵是(分数:1.00)A.全面伙伴关系B.建设性合作关系C.战略伙伴关系D.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分数:1.00)A.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B.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利益主体所有13.“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5、(分数:1.00)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1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分数:1.00)A.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坚持五个统筹1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分数:1.00)A.先验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16.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上“社会主义”这几个字,并非“画蛇添足”,而是“画
6、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它(分数:1.00)A.使市场起基础性调节作用B.赋予市场经济体制以制度性特征C.表明市场经济是一种调节手段D.规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7.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分数:2.00)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D.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18.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是(分数:2.00)A.革命对象相同B.革命动力相同C.革命领导阶级相同D.革命指导思想相同19.古希腊,欧几里德证明三内角之和等于 180o;19 世纪 30 年代,罗巴切夫斯基证明三内角之
7、和小于180o;19 世纪 50 年代,黎曼证明三内角之和大于 180o。这三种几何学说明(分数:2.00)A.空间特性依赖于物质状态B.空间特性依赖于科学仪器C.空间特性是相对的D.人们对空间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的空间观念不断变化20.毛泽东提出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数:2.00)A.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B.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摆脱或削弱人民民主专政D.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破坏或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1.制订“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分数:2.00)A.发展是硬道理B.抓好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22.2005 年 9 月 19 日,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发表,六方承诺(分数:2.00)A.1992 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B.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C.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D.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23.下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的有(分数:2.00)A.个体劳动者和农业专业户的个人收入B.劳动者购买股票、
9、债券、存款所取得的股息、利息C.私营业主取得的收入、房屋出租者的收入、出售技术取得收入D.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作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24.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在于(分数:2.00)A.它们从不同方面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B.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C.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为 1 次时二者才相等,其他情况年剩余价值率一般大于剩余价值率D.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都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5.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数:2.00)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2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已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曾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但布什政府上台后,却在 2001 年退出了该议定书。美国退出的真实原因是(分数:2.00)A.过多的环境保护可能抑制经济增长B.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尚无科学依据C.布什政府与美国能源利益集团的经济联系D.美国奉行单边主义27.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
11、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分数:2.00)A.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爱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C.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8.辩证思维方法,“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其基本思想是(分数:2.00)A.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反映B.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应该从哪里开始C.逻辑只反映历史的主流和方向D.逻辑“修正”历史29.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是(分数:2.00)A.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D.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30.面对
12、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各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又要加强同世界大国的关系,灵活周旋、趋利避害,将多极化战略构想落到实处,促成一种均势和平。为此,我国要特别做好的工作包括(分数:2.00)A.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B.以维护各国独立主权为核心,保证各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C.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助”为核心的新型安全观D.加强国际合作、反对国际剥削;联合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同世界超级大国做坚决的斗争31.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这些环节有(分数:2.00)A.从端正思想路线入
13、手进行拨乱反正B.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C.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D.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2.“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胳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分数:2.00)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C.任何一种新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33.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分数:2.00)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
14、平解决C.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三、分析题(总题数:5,分数:50.00)34.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材料 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
15、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材料 3“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16、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 3 卷材料 4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请回答问题:(1)材料 1 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 1 和材料 2 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
17、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 3 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 3 和材料 4 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数:10.00)_35.阅读下列与平均利润率相关的一组材料:材料 1假定某国有且只有三个生产部门,2004 年各部门平均的资本构成、剩余价值生产和盈利状况见下表:(分数:10.00)_36.下面是一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材料:材料 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
18、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2 月 27 日)材料 2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的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
19、,还有非对抗 性的一面。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我们的专政,叫做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表明,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而由工人阶级团结全体有公民权的人民,首先是农民,向着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实行专政。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2 月 27 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 1,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请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是什么?(2)根据材料
20、2,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请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及解决办法是什么?(分数:10.00)_37.下列是有关收入分配差距的材料:材料 1长沙市企业调查队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这些年来,该市各行业之间的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特别是一些垄断性行业的职工收入明显偏高,而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调查的 16 个行业中,航空业、烟草制造业、文教、出版业、电力生产业、电信业等一些国家垄断性行业年均工资水平居前位,而煤矿开采业、制造业等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竞争激烈的行业年均工资水平则处于末位。1999 年,长沙行业工资最高与最低差距为 25174.7 元,2000 年,差距为 30711.7
21、 元,高低差距比例由6.55:1 扩大到 6.81:1。从人均年工资的增幅看,工资高的行业基数大,增长幅度亦大,而工资低的行业基数小,增长幅度亦小,个别行业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工资增幅达到了 20.2%至 31%,而日用电器制造业、煤矿开采业工资却呈降势。材料 2 我国收入差距拉大过程,如果从 1985 年算起,已经持续 20 年了,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差距拉得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居民收入情况看,基尼系数已从 1995 年的 0.389 上升到2002 年的 0.43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 0.4 的警戒线。城乡差距从 19852003 年的 18 年间
22、快速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7%。2004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 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 6:1。尽管去年中央采取了多项重大措施,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 300 元,但城市人均收入增加 900 元,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从地区差距看,2003 年东部地区人均 GDP 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 1. 91 倍和 2.38 倍。公务员的工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差别也太大。中国青年报材料 3 “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显示,2003 年城镇居民内部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评价指数为 69 分,低于 70 分的“黄灯”警戒线。城
23、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之间的收入之比从 2002 年的 5.2:1 扩大到 2003年的 5.4:1。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评分从 1980 年的 80 分左右下降到 2003 年的72.7,接近“黄灯”警戒线。1980 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 2.5 倍,到 2003 年该比例扩大到 3.2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评价指数为 64 分,已接近 60 分的“红灯”警戒线。1992 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 1:2.45,2004 年扩大到 1:4.39。研究组专家据此提出,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过低问题,更明确地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21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