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7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简述并评价文化教育学。(分数:2.00)_2.教育是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分数:2.00)_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分数:2.00)_4.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分数:2.00)_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分数:2.00)_6.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数:2.00)_7.简述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分数:2.00)_8.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分数:2.00)_9.教学评价的原则是
2、什么?(分数:2.00)_10.简述德育的特点和内容。(分数:2.00)_11.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工作?(分数:2.00)_12.简述培养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分数:2.00)_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0,分数:20.00)教育_14.内发论(分数:2.00)_15.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分数:2.00)_16.高等教育大众化(分数:2.00)_17.课程设计(分数:2.00)_18.直观性教学原则(分数:2.00)_19.讲授法(分数:2.00)_20.讨论法(分数:2.00)_21.道德两难法(分数:2.00)_22.校长负责制(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
3、4.00)23.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说说认识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分数:2.00)_24.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以及应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分数:2.00)_25.论述一下你对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解。(分数:2.00)_26.试谈一下你对泰勒原理的认识与评价。(分数:2.00)_27.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请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分数:2.00)_28.假若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谈谈你的看法。(分数:2.00)_29.谈谈你对现代学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分数:2.0
4、0)_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简述并评价文化教育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 年)、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 年)、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 年)等。基本观点: 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教育研究
5、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 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另外,文化教育学过分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解析:2.教育是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
6、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是,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的教育离不开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了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3)教育中介系统。这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
7、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其中,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实现教育目的,所以说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解析: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
8、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 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解析:4.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对文化进行选择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根据培养人的规
9、律进行文化选择。受教育者自身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和提炼,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形式。 第二,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文化本身是不断发展着的,其中既蕴含着精华,也包含着糟粕,既蕴含着有利于社会发展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不利于社会发展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 第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
10、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 第四,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一些新的文化因子总会被不断地充实到教育当中,而那些旧的不再适合社会或青少年发展的因子则会被淘汰。)解析: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般来说,教育目的总是由人提出来的,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却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人们意识中得以反映,这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在
11、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社会在培养人才时注重能力与智力的开发。注重个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成了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特点,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也要符合教育对象在不同阶段的身心需要。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不能
12、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的要求。)解析:6.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课程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人们对课程有了越来越深刻和广泛的认识。我们主要了解以下几位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课程理论,以此说明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 (1)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第一个进入人类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说它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他讲究知识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生活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他把课程仅仅看成是科学知识,则有所偏颇。 (2)杜威的经验课程:杜威主张抛弃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的经验之外的见解,不再把儿
13、童的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当作某些变化的、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杜威用动态的知识观来阐释儿童现有经验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是儿童经验改组的过程,这一观点值得肯定,但他并未明确解决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也未阐明课程与教学的联系与区别,致使课程和教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材的选编带来了难度,并严重地削弱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3)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可以被看成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他认为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教育目标。他将社会生活活动分为 10 大类,这 10 大类的活动便构成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育应当使儿童获得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行等方面
14、的要求,并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方法叫“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博比特的方法论注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于烦琐、具体,既忽视与排斥了社会教育总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也未突出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求。 (4)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提出了目标模式,他认为课程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组成和运作的: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他的课程原理系统、完整并且重点突出,其中,确定目标是主要而基础的一环。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目标模式”,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
15、响,至今仍在西方课程领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解析:7.简述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学习者的需要:根据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概括就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来看,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来看,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 (3)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要根据学科发展来确定。泰勒指出,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应将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重要的来源。就目前来说,
16、则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解析:8.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
17、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书本知识并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6)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将其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硕士 EDM 综合 教育学 原理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