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并阐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数:2.00)_2.论述当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大讨论。(分数:2.00)_3.试述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12,分数:24.00)4.简述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分数:2.00)_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分数:2.00)_6.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分数:2.00)_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分数:2.00)_8.简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分数:2.00)_9.如何处理课程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问题?(分数:2.00)_10.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分数:2.00)_11.简述教学过程的性质。(分数:2.00)_12.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各有何联系和区别?(分数:2.00)_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分数:2.00)_14.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分数:2.00)_15.简述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分数:2.00)_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3、)16.教育学(分数:2.00)_17.广义的教育(分数:2.00)_18.外铄论(分数:2.00)_19.科教兴国(分数:2.00)_20.教育目的(分数:2.00)_21.义务教育(分数:2.00)_课程_23.隐性课程(分数:2.00)_24.教学环节(分数:2.00)_25.班级授课制(分数:2.00)_德育_27.道德情感(分数:2.00)_28.教师角色丛(分数:2.00)_29.班级目标管理(分数:2.00)_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1.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
4、组成部分,并阐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 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培养其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
5、动。 综合实践活动:指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同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均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
6、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诸方面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美育以及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者。)解析:2.论述当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大讨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从各门学科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教学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各学科课
7、程,有各自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自成一体;二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来编排课程;三是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其指导思想是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课程是为生活的准备而服务的。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一则,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是人为的,因而缺乏内在整合性,忽视知识的联系性,从而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二则,忽视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
8、和生活实际。其优缺点具体展开阐述如下。 第一,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学科课程是按学科知识来组织,以学科作为教学活动的单位,这给教材编订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顺序就是学科知识的选择、结构、顺序,一切从学科知识体系来考虑。课程目标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教材的编写与审订也相应地分学科进行;第二,从教学的角度看,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体的学科课程便于教学。一个学科教师,只有掌握了本学科的系统知识,才可胜任教学;第三,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科课程便于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相对简单的过程。此外,学科课程还有便于管理、便于评价等优点。
9、正是学科课程的这些优点,使这种传统的课程设计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学科课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科各自独立,割断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课程只重视系统学科和学科知识,不注意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人的发展职能;学科课程注重于学科知识,而置能力培养于不顾,将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其危害日益突出,人们深感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的区别、轻学科的联系,难以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2)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
10、炼能力。其特点有:一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组织不是多学科的分科并进,而是综合性的单一课程;二是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构;三是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的态度和兴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活动课程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经验。 局限:违背了教学认识规律,活动课程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这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往往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而不顾及这些经验本身的逻辑顺
11、序,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另外,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为困难。 (3)目前两者之间的讨论主要有以下观点:补充说,认为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我国课程结构中,应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对立说,认为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课程形态,如果简单地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补充”,容易导致“活动课程学科化”,活动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延伸,根本上违背了活动课程的本义,是不足取的;“发展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活动课程实质上包含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可
12、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形态,活动课程就是以活动作为特殊形式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解析:3.试述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主要体现在: (1)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第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实现的。学生不仅是被影响的对象,也是能动的吸收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理解、选择和吸取;第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外界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选择,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单纯的说教很难使这种内化实现,教
13、师必须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实现这样的品德内化;第三,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内化道德修养,才能引起学生品德能动的发展。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所以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第一,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加深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既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
14、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思想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外在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第二,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培养,还要有针对性。品德发展中的知、情、意、行往往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因素间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第三,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都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第一,自我教育能力在德
15、育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道德主体;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从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着手;第三,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便能在德育过
16、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 (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一,德育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第二,还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因此,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品德要求,使之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是非常重要的。)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12,分数:24.00)4.简述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育学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是在人
17、类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1)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们需要对它进行研究,以便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2)所谓教育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态度和对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3)所谓教育艺术,是指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人生体验、教育风格,
18、受教育者也是社会的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当下心态,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自身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这样,教育活动就可能是而且也应该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解析: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硕士 EDM 综合 教育学 原理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