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西省南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2015年广西省南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广西省南宁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 年广西省南宁市中考真题语文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本卷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都给出 A、 B、 C、 D 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 的。 一、积累与运用 (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1.下列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牟 取 (mu) 缄 默 (jin) 长途 跋 涉 (b) B.海 域 (y) 荒 谬 (mio) 昂 首挺胸 (ng) C.嫩 芽 (ln) 裹 藏 (gu) 恪 尽职守 (k) D.彷 徨 (png) 犀 利 (x) 断壁残 垣 (
2、hng) 解析: 本题用反选排除法。 B 荒谬 (mi); C 嫩芽 (nn); D 断壁残垣 (yun)。故答案为 A。 答案 :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博学 语无轮次 无动于衷 B.疏蜜 言行相顾 人情练达 C.仰慕 多姿多彩 精疲力竭 D.琐屑 山崩地列 水波粼粼 解析: A 语无轮次 语无伦次; B 疏蜜 疏密; D 山崩地列 山崩地裂。 答案 : C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 不可名状 的。 B.邕江上架起的桥梁愈见其美,造型独特的桥身与两岸美丽的景色彼此呼应, 相得益彰
3、 。 C.开展 “ 护苗行动 ” ,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 天伦之乐 。 D.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 重蹈覆辙 ,引发人们对传统礼义 更深层次的思考。 解析: A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此处可改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C天伦之乐: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用错对象。 D 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贬义词。此处不合语境。故答案为 C。 答案 :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工作能力的 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B.当野生动物被杀殆尽,使得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
4、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就是自己。 C.依法打击网络暴力,为网民理性表达营造健康有序的规范体系,积极向善的网络文化。 D.国际足联确实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无论在哪里,反腐倡廉都是必要而且急迫的。 解析: A 两面对一面,可在“做出”前加“能否”; B 缺少主语,可删除“使得”; C 搭配不当,可把“营造”改为“树立”。“规范”改为“规则”,在“积极”前加“营造”。故答案为 D。 答案 : D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 “ 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 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 ,店老板说: “ 谢谢惠顾,欢迎下
5、次光临。 ” 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 “ 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 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 “ 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 解析: 本题可用反选排除法, A 项不尊重长辈,说话不礼貌; C 项有挖苦讽刺之意; D 项对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不尊重。故答案为 B。 答案 : B 6.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三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人,实际上都需要有自己的翅膀,你含辛茹苦攀登科学的高峰, ;你目光凝聚构思新颖的设计, ;你奋力征服人生 旅途上的重峦叠嶂, 。有了这样一双翅膀,你才能更高、更快地飞翔。 多么需要扇动进攻的翅膀
6、 多么需要插上知识的翅膀 多么需张开想象的翅膀 A. B. C. D. 解析: 本题要根据对应原则,“ 知识 ”对应“ 攀登科学的高峰 ”,“想象”对应“ 构思新颖的设计 ” ,“ 进攻 ”对应“ 征服人生 旅途上的重峦叠嶂 ”。逻辑原则,“ 插上 ”“ 张开 ”“ 扇动 ”依序进行。 答案 : A 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 ” 。童年中阿廖沙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B.老舍擅长写人,骆驼祥子中 “ 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栊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
7、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 ” ,寥寥几笔就把祥子灵活、稳键的形象刻画出来。 C.培根在谈美中例举了法王腓力四世等几位男性帝王,称他们 “ 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 ” ,在赞美帝王们德、美兼备的同时,也表露了培 根的平民立场和民主思想。 D.简 爱中出身低微的简 .爱与东家罗切斯特彼此爱恋,互诉衷肠后, “ 狂风在月桂树的小径上呼啸,急速地从我们头上吹过 ” ,引发悬念,为下文他们将面临更多的磨难作铺垫。 解析: C 错,“ 培根的平民立场和民主思想 ” 应为“贵族立场和男权思想”。 答案 : C 8.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8、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词题为 “ 壮词 ” , “ 壮 ” 在它形象地描 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 八百里 ” 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结句 “ 可怜白发生 ” 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 “ 梦回吹角连营 ” 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
9、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解析: B 错,“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是描绘“ 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 ”。 答案 : B 二、 说明文阅读 (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话“扇” 扇子起源于中国,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扇,古称箑 (sh),说文:“箑,扇也。”古代“箑”、“扇”并称,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历史上,扇,也称作“五明扇”。 扇子起始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人崔豹古今注记有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以尔雅 中记载的“以木曰扉,以苇曰
10、扇”来推测,早期的扇子应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到了殷代,扇子就是用五光十色 的雄野鸡的尾羽制成的,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最早扇子不是用来要取凉的,而是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用的,故称作“障扇”。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扇风取凉,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深受人们的喜爱。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用丝、绢、绫罗之类织品制作,扇面上还绣上花朵图案。 扇子在我国是一种文化,并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扇子的“家族”非常庞大,有几百种之多,但又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扇,不能折叠;另一类是折扇,可以敞开收叠。 “平扇”应该是不能折叠的扇子的总称,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
11、也称作“合欢扇”。历史上平扇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的多种形式,然后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最晚是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王羲之为老妇 题扇的佳话,南宋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了一种时尚,收藏盛行于世,到了明清时期此风更甚,扇子几乎成了文人雅士的必携之物。 折扇(如图),最早叫作“聚骨扇”、“聚头扇”、“聚扇”、“撒扇”,后来叫作“折叠扇”、“摺叠扇”、“折迭扇”。说起折扇,多数学者认为在宋代就出现了。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内中对折扇有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
12、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宋人邓椿在其画继中称赞折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 指许。”这种由使臣进贡折扇的仪节,从宋代一直传至明代。 扇面装裱,形式多样,但大体分为四种:一、将其装裱成条幅、屏条、中堂、镜片,作悬挂观赏之用;二、将其装裱成册页,主要是作以收藏;三、配上扇骨,拿在手中把玩观赏取凉;四、一种专门为了陈设、观赏或展览,虽是扇形,但比普通扇子大出几倍或若干倍,相当于大幅的作品。 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理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时间顺序 解析: 分析说明顺序和
13、思路。 答案 : C 10.下列对第 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分类别 B.举例子 C.下定义 D.打比方 解析: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第段分类介绍了装裱的四种形式,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答案 : A 11.下列对 “ 扇子 ” 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 “ 箑 ”“ 扇 ” 并称,舜帝为了 “ 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 ” ,制作了 “ 五明扇 ” 。 B.扇子最早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用于遮阳、挡风、避沙,称作 “ 障扇 ” C.扇子分平扇和折扇,在我国扇是一种文化。与竹文化、基督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D.“ 平
14、扇 ” 不能折叠,如 “ 纨扇 ”“ 团扇 ” 等,平扇多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解析: C 错,“基督教文化”应为“佛教文化”。 答案 : C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早期 “ 以苇曰扇 ” ,到了殷代,扇子用雌野鸡尾羽制成,故 “ 扇 ” 字里有个 ” 羽 ” 字。 B.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成用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制作,扇面还可以绣出花朵图案。 C.最晚在魏晋时期就有人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王曦之就曾为老妇人题写扇画 。 D.折扇 “ 展之广尺,合之止两指许 ” ,因精致典雅,宋代即有给属国进贡折扇的礼节。 解析: D 错,主客体颠倒,“给属国进贡”应
15、为“属国进贡”。 答案 : D 三、文言文阅读( 13-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16-19 小题,共 10 分;本大题共 16分) (一)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 独 爱菊 矜寡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 益 清 自己以为大有
16、所 益 C.隋后 鲜 有闻 娟然如 拭, 鲜 妍明媚 D.同 予 者何人 予 观夫巴陵胜状 解析: A 唯独,只 /老而无子的人; B 更加 /好处; C 少 /娇艳,鲜艳。 D“予”皆为“我”。 答案 : D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 之 花 宋何罪 之 有 B.自 李唐来 屠 自 后断其股 C.濯清涟 而 不妖 丁壮者引弦 而 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且 焉 置土石 解析: A 结构助词,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 B 表转折 /表装饰; C 助词 /疑问代词,哪里。 D“自”均为介词,从。 答案 : D 15.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
17、“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 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 “ 借花自以为写照 ” 。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 “ 君子 ” 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 “ 噫 ” 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 “ 同予者何人 ” 情感色 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解析: A 错,“借景抒情”应为“托物言志”。 答案 : A 16.把第 卷文言文
18、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解析: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 : (1)(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 。(意思对即可) (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 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 (选自刘向新序 杂事) 【注释】 牖 (yu):窗户。 施 (y):延伸。 还 (xun):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广西 南宁市 中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