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2015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5 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真题化学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 A. 蓄电池放电 B. 风力发电 C. 水力发电 D. 太阳能发电 解析: A、蓄电池放电,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能量,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正确 。 B、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错误 。 C、水力发电,是将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错误 。 D、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错误 。 答案: A 2.(2 分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 下列化学符号及含义正确的是 ( ) A.2H 1
2、 个氢分子 B. 1 个镁离子 C.2NO2 2 个二氧化氮分子 D.Na2+ 1 个钠离子 解析: 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H 表示 2 个氢原子,故 A 错误; B、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故 表示 +2 价的镁元素,故 B 错误; C、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2NO2表示 2 个二氧化氮分子,故 C 正确 。 D、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为:故一个钠离子可表示为: Na+;故 D 错误 。 答案: C 3.(2 分 )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倾倒液体 B. 过滤 C. 检查气密性
3、D.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解析: A、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药品是,要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挨紧 。 故 A 选项不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 “ 一贴、二低、三靠 ” 的原则,倾倒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B 不正确; C、检查气密性,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握着试管外壁,故 C 选项正确;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 D 选项不正确 。 答案: C 4.(2 分 )6 月 1 日为 “ 世界牛奶日 ” 。 某品牌高钙牛奶中富含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蛋白质、糖类都属于有机物 B.
4、人体缺钙易引起甲状腺肿大 C.糖类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 D.误食重金属盐可喝鲜牛奶解毒 解析: A、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蛋白质和糖类符合定义,故 A 正确; B、人体缺钙易引起骨质疏松,故错误; C、糖类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D、可溶的重金属盐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之失去生理功能,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饮用牛奶可防止人体蛋白质被破坏,故 D 正确 。 答案: B 5.(2 分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C.温度和溶剂的种类
5、不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 数的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 (量取 )、溶解等步骤 解析: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 A 错; B、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条件: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故B 错; C、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故 C 错;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 (量取 )、溶解等步骤,故 D 正确 。 答案: D 6.(2 分 )科学家研制出以锶原子为钟摆的 “ 晶格钟 ” 成为世界上最精准的钟 。 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Sr 为金
6、属元素 B.乙图中 X=2 C.锶原子的质量为 87.62g D.锶原子的质子数是 38 解析: A.Sr 的元素名称为锶,由偏旁 “ 金 ” 可知,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 B.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故 X=38 2 8 18 8=2,故正确; C.87.62 是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而不是其实际质量,故错误; D.原子序数 =质子数,锶的原子序数为 38,则其质子数为 38,故正确 。 答案: C 7.(2 分 )2015 年 “ 世界地球日 ” 的中国主题是 “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提高农作物产
7、量,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B.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C.“ 水华 ” 与 “ 赤潮 ” 诱发的根源不同 D.采用 “ 绿色化学 ” 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解析: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引起环境污染,错误; B、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错误; C、 “ 水华 ” 与 “ 赤潮 ” 诱发的根源都是水中营养元素过量引起的,错误; D、采用 “ 绿色化学 ” 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正确 。 答案: D 8.(2 分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 ) 物质 用途 性质 A 二氧化碳 作气体肥料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8、B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C 氮气 用于食品防腐 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 D 洗洁精 洗涤油污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A.A B.B C.C D.D 解析: A、二氧化碳能做气体肥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故说法错误; B、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性的物质 。 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结构 。故说法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可以用作食品保护气,故说法正确; D、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故说法正确 。 答案: A 9.(2 分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 学科特有
9、的思维方式 。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 A.水的三态变化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解析: A、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解释正确 。 B、闻到远处饭菜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香味,解释正确 。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
10、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解释正确 。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原子之间间隔变小的缘故,原子的大小本身并没有改变,解释错误 。 答案: D 10.(2 分 )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B.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食盐水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施用复合肥硝酸钾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并增加抗倒伏能力 解析: A、石灰乳和硫酸铜都具有杀菌作用,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可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正确; B、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可以用于清除铁器表面的铁锈,正确; C、食盐氯化钠与水垢不反应,不能用于清除水垢,错
11、误; D、氮元素能促进枝叶繁茂,钾元素能使茎秆粗壮,故用复合肥硝酸钾能使作物枝叶 繁茂,并增加抗倒伏能力,正确 。 答案: C 二、选择题 (本题包括 5 个小题 。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若有两个答案,漏选 1 个扣 1 分,错选则不得分 ) 11.(2 分 )甲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 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B.乙是氧化物 C.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是 1: 1 D.D 的化学式可能为 CH2O 解析: A、反应前乙是氧分子,变成了 丙二氧化碳分子和丁
12、 水分子,因此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错误; B、乙分子是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因此属于单质,错误; C、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由于不确定甲的化学式,因此无法确定二者的质量比,错误; D、 D 的化学式可能是 CH2O,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符合微观示意图的反应关系,正确 。 答案 : D 12.(2 分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2 所示 。 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 (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 )浸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然后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搅拌至完全溶解 (如图 1),此时对相应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溶液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B.
13、盛乙的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减少 C.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解析: A、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时,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甲溶液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B、因为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盛乙的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增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该选项说法 不正确; D、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 答案: AD 13.(2 分 )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
14、错误的是 ( ) A.铜粉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C.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完全反应 D.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的 解析: A、要准确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体积分数,只有使用铜丝的量是足量的,才能全部消耗掉密闭注射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 A 错; B、气体的体积要受温度的影响,读数时必须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不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就读数,读数偏小, B 正确 。 C、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完全反应空, C 正确; D、正常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和玻璃管中气体
15、总体积的, D 错 。 答案: AD 14.(2 分 )鉴别与除杂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 。 下列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A 鉴别硬水与软水 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B 除去 CO2混有的少量 CO 通入过量氧气,点燃 C 鉴别奶粉与淀粉 滴加碘水,观察颜色变化 D 除去 CuO 粉末中混有的少量 C 粉 在足量空气中灼烧 A.A B.B C.C D.D 解析: 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一氧化碳虽然具有可燃性,
16、但在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能够被点燃的,故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加入碘水,能使碘水变蓝色的是淀粉,不变色的是奶粉,能区别出来,故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碳能够加热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而除去碳,符合除杂的原则,故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 答案 : B 15.(2 分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 A. 常温下向 pH=10 的 NaOH 溶液中不断加入水稀释 B. 向等质量的 Mg 和 MgO 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C. 向一定量的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D. 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
17、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解析: A、常温下向 pH=10 的 NaOH 溶液中不断加入水稀释,碱性减弱, pH 减小,但是不会小于等于 7,错误; B、向等质量的 Mg和 MgO 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则镁和氧化镁全部反应,由于等质量的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小于镁中镁元素的质量,故氧化镁生成的硫酸镁的质量小于镁生成的硫酸镁,正确; C、向一定量的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反应完毕,硝酸铜开始反应,故生成铜的质量不会是从 0 开始,当硝酸铜反应完毕,铜的质量不再改变,正确; D、部分变质的氢氧化 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一定
18、量的盐酸,则盐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的质量不会从 0 开始,错误 。 答案: BC 三、理解与应用 (本题包括 5 个小题,共 33 分 ) 16.(6 分 )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简称新国标 )中水质检测指标从原来的 35 项增加到106 项 。 对供水各环节的水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 (1)新国标在无机物指标中修订了镉、铅等的限量 。 这里的镉、铅指的是 (填序号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解析: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这里的镉、铅指的是元素 。 答案: C (2)新国标中对水的 pH 的规定为 6.5pH8.5 。 实验室用 pH 试纸测得自来水的 pH=8,
19、说明该自来水显 (填 “ 酸 ” 、 “ 碱 ” 或 “ 中 ” )性 。 解析: 溶液的 pH 7,显酸性, pH=7,显中性, pH 7,显碱性, 实 验室用 pH 试纸测得自来水的 pH=8,说明该自来水显碱性 。 答案: 碱 (3)新国标中消毒剂由 1 项增至 4 项,加入了对用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消毒的规定 。 臭氧 (O3)在消毒过程中转化为氧气 。 臭氧转化为氧气属于 (填 “ 物理 ” 或者 “ 化学 ” )变化 。 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次氯酸根离子 (ClO )也有消毒作用 。 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 氯胺 (NH2Cl)由 (填数字 )种元素组成 。 用氯胺
20、消毒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2Cl+X=NH3+HClO,其中 X 的化学式为 。 解析: 氧气和臭氧属于不同的物质,所以氧气转化为臭氧属于化学变化;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 x+( 2)= 1 x=+1 NH 2Cl 含有氮、氢、氯 3 种元素; 根据所给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比左边多出了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种类不变和原子个数不变的特点,可知多出的原子全部来自 1个 X 分子中,即 X 的化学式为 H2O, 答案: 化学 +1 3 H 2O 17.(6 分 )2014 年 8 月 19 日,安徽淮南某煤矿发生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 瓦斯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山东省 烟台市 中考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