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5 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真题化学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2 分 )“ 一带一路 ” 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 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 。 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布 D.冶炼金属 解析: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 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
2、,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答案: C 2.(2 分 )科学合理膳食,使人体中各种元素形成 “ 收支平衡 ” ,以保障健康 。 下列属于人体中常量元素的是 ( ) A.铁 B.钙 C.锌 D.碘 解析: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 。 A、铁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错误 。 B、钙属于人体中的常量元素,正确 。 C、锌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错误 。 D、碘属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错误 。 答案: B 3.(2 分 )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 A.面粉 B.豆油
3、C.牛奶 D.白糖 解析: A、面粉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 A错误; B、豆油不易溶于水, 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 B 错误; C、牛奶不易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 C 错误; D、白糖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故 D 正确 。 答案: D 4.(2 分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氯化钠 C.氧气 D.金 解析: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错误 。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错误 。 C、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
4、,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错误 。 D、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正确 。 答案: D 5.(2 分 )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成分有碘 131 和铯 137 等 。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解析: 元素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不同,所以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不同 。 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正确 。 B、决定元素的种类 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5、),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而不是中子数不同,错误 。 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不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错误 。 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不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错误 。 答案: A 6.(2 分 )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料,其有效成分是 K2CO3,它属于 (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料 解析: A、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而不是氮肥,错误 。 B、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而不是磷肥,错误 。 C、 K2CO3中含有
6、钾元素,属于钾肥,正确 。 D、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而不是复合肥,错误 。 答案: C 7.(2 分 )制作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 A. 不锈钢杯 B. 真丝围巾 C. 涤纶制成的航天服 D. 陶瓷花盆 解析: A、不锈钢是钢的一种,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 B、真丝围巾是用真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 C、涤纶制成的航天服是用涤纶制成的,涤纶属于合成材料,正确 。 D、陶瓷花盆是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 。 答案: C 8.(2 分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 。 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民
7、生视角下的生态观,要求全国落实 “ 水十条 ” 。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B.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C.对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严格保护 D.农田灌溉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解析: A、严格监管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能减少水体污染,错误 。 B、富含 氮、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正确 。 C、对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严格保护,有利于保护水资源,错误 。 D、农田灌溉使用喷灌、滴灌技术,能节约用水,错误 。 答案: B 9.(2 分 )医疗上,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 NaHCO3+HCl=NaCl+CO2+H
8、 2O。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钠和碳酸 NaHCO3+HCl=NaCl+H2CO3,碳酸不稳定,能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 答案: D 10.(2 分 )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 (画圈部分 )是 ( ) 选项 A B C D 现象放大图 A.A B.B C.C D.D 解析: 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
9、密性良好,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中的液柱会上升 。 答案: C 11.(2 分 )2015 年我国计划发射 4 颗北斗三期实验卫星,对全球导航中的新技术进行验证 。发射卫星的火箭常用的燃料是肼 (N2H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2H4+N2O4 3X+4H2O,则 X 的化学式是 ( ) A.N2 B.NO3 C.NO D.HNO3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2H4+N2O43X+4H2O,反应前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6、 8、 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 0、 8、 4,根据反应前后原
10、子种类、数目不变,则 3X 分子中含有 6 个氮原子,则每个 X 分子由 2 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 X 的化学式为 N2。 答案: A 12.(2 分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装置 可作为 CO2的发生装置 B.装置 干燥 O2时,气体由 a 管进 b 管出 C.装置 可用作 O2的收集装置 D.装置 是收集 CO2气体的验满方法 解析: A、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 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 可作为 CO2的发生装置,说法正确 。 B、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 “ 长进短出 ” ,装置 干燥 O2时,气体由 a 管进
11、 b 管出,说法正确 。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装置 是向上排空气法,可用作 O2的收集装置,说法正确 。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说法错误 。 答案: D 13.(2 分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图 a 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图 a 中火柴头斜向下 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C.图 b 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 A、火柴梗
12、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错误 。 B、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和受到热气流带来新鲜空气的助燃,故正确; C、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 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故正确; D、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正确 。 答案: A 14.(2 分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 “2” 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 A.2NH4+:二个铵根离子 B.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
13、C.Mg2+:一个镁离子带二个单位的正电荷 D.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 解析: A、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2NH4+中的 “2” 表示铵根离子的个数为2,说法正确 。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H2O 中的 “2” 表示 1个水分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说法错误 。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 Mg2+中的 “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法正确 。 D、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中的 “2” 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说法正确 。 答案: B 15.(2
14、分 )地壳中含有的氧、硅、铝、铁 。 结合如图分析,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原子核电荷数为 8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元素和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3O2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5.85g 解析: A、由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 8,表示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8,说法正确 。 B、硅元素带 “ 石 ” 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 C、铝元素显 +3 价,氧元素显 2 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说法错误 。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 “1” ,不是 “ 克 ”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5.85,说法错误 。 答案: A 1
15、6.(2 分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 (1)NaCl+NH3+CO2+H20NaHCO 3+NH4Cl (2)2NaHCO3 Na2CO3+CO2+H 2O。 对上述信息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2CuO2CuO A.用食盐制纯碱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B.(1)中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只有一种溶质 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 D.碳酸氢钠比碳酸钠受热更易分解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氯化钠中无碳、氢元素,而碳酸氢钠中含碳、氢两种元素,因此用食盐制纯碱,还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故本选项错误 。 B、析出的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是 NaHC
16、O3、 NH4Cl 和 NaCl,故本选项正确 。 C、氨盐水显碱性,与二氧化碳能反应,所以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故本选项错误 。 D、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易分解,故本选项错误 。 答案: B 17.(2 分 )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 。 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 A、肥皂水呈碱性, pH 大于 7,食盐水呈中性, pH 等于 7,醋酸呈酸性, pH 小于 7,pH 逐渐减小,错误; B、在 H2S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2,在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0,在 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4,在 H2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6,化
17、合价逐渐升高,正确; C、 H 的原子序数为 1, C 的原子序数为 12, Na 的原子序数为 11, Mg 的原子序数为 12,逐渐增大,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形成溶液时的温度逐渐升高,正确 。 答案: A 18.(2 分 )下列是分析久置空气中的 NaOH 固体的相关实验 (不考虑水分 ),其中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证明变质 取少量固体,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确定成分 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测定纯度 取 a g 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
18、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 m g 固体 除去杂质 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 B. C. D. 解析: 证明变质即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根据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有气泡生成;故 正确; 确定成分即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存在,采取加入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此时滴加酚酞变红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 不正确; 测定纯度即测定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含量,采取加入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 m g 固体;可以根据碳酸钡质量结合方程式进行求解;故 正
19、确; 除去杂质即去除混合溶液中的碳酸钠,采取滴加氯化钙至恰好完全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全部转变为氯化钠和碳酸钙,过滤去碳酸钙沉淀后氢氧化钠溶液中引入了氯化钠杂质;故 不正确 。 答案: B 19.(2 分 )如图表示了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圈 中发生的反应可能都是分解反应 B.利用反应 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圈 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利用反应 可制得烧碱 解析: A、过氧化氢可以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这两个反应都是分解反应,故 A 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可以和氢
20、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常用此方法来检验二氧化,故 B 说法正确 。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碳,故 C 说法错误 。 D、氢氧化钙和碳酸钠 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常用来制取烧碱,故 D 说法正确 。 答案: C 20.(2 分 )向一定质量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Zn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取 a 点溶液,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图标上 b c 段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Zn 与 Cu(NO3)2溶液反应 C.b 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 Zn2+、 Cu2+,金属单质有 Zn、 Cu、 Ag D.c 点和
21、d 点溶质种类不同,金属单质种类也不同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Zn Cu Ag,向一定质量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 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 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A、在 a 点时,硝酸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溶液中含有硝酸银,滴加稀盐酸,会生成白色沉淀,故 A 错误; B、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溶液质量增加,故 B 正确; C、 b 点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有 Zn2+、 Cu2+,金属
22、单质有 Ag、 Zn,故 C错误; D、 c 点和 d 点表示锌和硝酸铜完全反应,所以溶质种类相同,金属单质种类也相同,故 D错误 。 答案: B 二、 (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30 分 ) 21.(4 分 )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 现有四种物质: 小苏打 干冰 氮气 熟石灰 。 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 78%,因此氮气含量最多 。 答案: (2)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 ; 解析: 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俗名是小苏打 。 答案: (3)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 解析: 熟石灰属于
23、碱,能改良酸性土壤 。 答案: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解析: 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 。 答案: 22.(6 分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 (1)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等 。 过度使用既造成能源危机,又导致环境污染 。如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解析: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将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灰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灰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山东省 泰安市 中考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