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考模拟生物.docx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考模拟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考模拟生物.docx(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考模拟生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小题,每小题 6分 。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有关物质和结构鉴定的试剂、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果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DNA、健那绿染液、绿色 淀粉、碘液、蓝色 B RNA、吡罗红、红色 脂肪、苏丹 染液、橘黄色 酒精、高锰酸钾、灰绿色 C 脂肪、龙胆紫、紫色 染色体、甲基绿、绿色 CO2、溴麝香草酚蓝、黄色 D 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 染色体、醋酸洋红、紫红色 淀粉酶、双缩脲试剂、紫色 A.A B.B C.C D.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2、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 A、检测 DNA所用试剂是甲基绿而不是健那绿染液, A错误; B、检测酒精所用试剂是重铬酸钾溶液而不是高锰酸钾, B错误; C、检测脂肪所用试剂是苏丹 染液或苏丹 染液而不是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可用龙胆紫, C错误; D、观察线粒体可用健那绿染液,使其呈蓝绿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可用醋酸洋红液,使其呈紫红色;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其呈紫色, D正确 。 答案: D 2.“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叙述有误的是 ( ) A.原核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物质运输效率较高 B.线粒体
3、内膜是有氧呼吸的场所之一,蛋白质含量较外膜高 C.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D.核孔是某些蛋白质、 DNA和 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 A、原核生物体积较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较大,即相对表面积大,物质运输效率高, A正确; B、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就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酶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内膜蛋白质含量较外膜高, B正确; C、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以分泌小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换,分泌蛋白的分泌越多,高尔基体膜更新越快
4、, C正确; D、核孔是蛋白质、 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 DNA不能通过细胞核, D错误 。 答案: D 3.埃博拉病毒 (EBV)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单链 RNA, EBV感染后可能导致人体患埃博拉 出血热(EBHF)。 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 -蛋白质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并启动下图途径进行增殖,进而导致人体患病 。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 ) A.过程 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 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B.过程 中需要的氨基酸与 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 ATP D.直接将 EBV的 -RNA注入人体细胞将引起 EBHF 解析:本题考查的
5、是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 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RNA中嘧啶比例与 mRNA中嘌呤比例相同,因此过程 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 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A正确; B、过程 翻译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因此所需的氨基酸和 tRNA的种类、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 C、 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核糖核苷酸、 ATP等, 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 “EBV 和宿主细胞结合后,需要核酸 -蛋白质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中,才能进行增殖 ” 可知,直接将单独的 EBV的 -RNA注入细胞不能引起 EBHF, D错误 。 答案: A 4.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描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由兴奋状
6、态转为静息状态后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中, Na+大量进入突触后膜内 D.神经元释放的递质 (乙酰胆碱等 )需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 A、神经细胞膜内 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神经纤维膜由兴奋状态转为静息状态后,膜内外仍有离子进出, A错误; B、静息电位时,细胞膜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 B错误; C、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中, Na+通道打开, Na+大量进入突触后膜内
7、,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C正确; D、神经元释放的递质 (乙酰胆碱等 )需经组织液运输作用于突触后膜而发挥作用, D错误 。 答案: C 5.如图表示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 NAA的作用模式 (“ +” 表示促进, “ -” 表示抑制 ),它们之间有的具有协同作用、有的具有拮抗作 用等等 。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NAA与丙是同种化学物质 B.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甲、乙和丙均不能代表乙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植物激素的作用 。 A、 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是吲哚乙酸, 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乙抑制种子休
8、眠促进生长,二者作用相互拮抗, 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乙、丙都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生长素, D正确 。 答案: A 6.某森林中有一种锥鸡,其雄性锥鸡大多数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逐代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锥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B.雌性锥鸡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鸡,导致该性状的基因在后代的出现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锥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存在潜在危险 D.控制雄性锥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都是显性,导致后代出现该表现型的几率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生
9、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A、亚洲丛林中的雉鸡,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不是它的保护色, A错误; B、由于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而使具有鲜艳色彩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衍后代,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 B正确; C、由 B分析可知, C错误; D、控制雄性锥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不一定都是显性, D错误 。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7.(11分 )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不同品种的水稻苗,实验中水稻苗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叶肉细胞中, CO2 产生的场所是 _, CO2 固定的场所是_。 (2)由图中曲线分析,品种 _更加耐寒 。
10、(3)据图可知低温处理能影响光合作用,究其原因,除了低温能影响叶绿素含量外,低温还能 _,从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 (4)继续研究水稻品种 1 的叶片发育过程,记录相关指标变化如下表: 叶 片 发育情况 叶面积 (最大 面积总叶绿素含量 (mg/g fw) 气孔相对 开放度净光合速率 (molCO2/m2 s ) 的 %) (%) A 新叶展开前 21 - - -2.9 R 新叶展开中 85 I.1 56 1.7 C 新叶展开完成 100 2.8 80 3.1 D 新叶己成热 100 11.3 100 5.9 B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低,根据题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使
11、光反应产生的 _较少;由于 _,导致 CO2供应不足,从而使净光合速率较低 。 请简要表述 A叶片净光合速率为负值的原因 _。 要测出各组真正的光合速率,每组均需再设置一组实验,处理方法是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 (1)二氧化碳的产生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在线粒体基质,也可以是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但二氧化碳固定是在叶绿体基质中 。 (2)由图可知品种 2叶绿素含量下降较缓慢应更耐寒 。 (3)低温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降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 。 (4) 据表分析, B叶片净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低,导致光能吸收不足,使光反应产
12、生的 H和 ATP 较少;气孔相对开放度较低 据表分析,由于 A叶片呼吸速率 (细胞呼吸速率、有氧呼吸速率 )强于光合速率,所以其净光合速率为负值 。 要测出各组真正的光合速率,需要测定呼吸作用速率,故每组均需再设置一组对叶片进行遮光 (黑暗状态 )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实验 。 答案 : (1)线粒体 (基质 ) 叶绿体基质 (2)2 (3)降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 (4) H和 ATP 气孔相对开放度较低 呼吸速率 (细胞呼吸速率、有氧呼吸速率 )强于光合速率 对叶片进行遮光 (黑暗状态 )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8.(8分 )人体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广泛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 高考 模拟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