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省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高考模拟地理.docx
《2016年广东省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高考模拟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广东省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高考模拟地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6 年广东省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高考模拟地理 一、单选题:共 11 题 每题 4 分 共 44 分 2015 年国庆长假期间,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赴我国东南某地进行野外考察,若下图为该小组考察区域的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 1.甲、乙、丙、丁四处中,能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国庆期间,太阳日出偏东方(稍微偏东南),此地形图为小范围地形图,所以观看日出无需考虑位置东西差异(位置靠东地点最先看到日出),甲丁两地均处于山谷之中,右侧(东侧)均有山脊阻碍观测视线,故日出一段时间后,两地方能见到太阳,排除 A、 D 选
2、项;图示丙地东侧有断崖和山脊阻碍观测者观看日出的视线,故观测日出时间较当地日出正常时间晚, C 选项错误;图示乙地位于区域地形图的山顶,在此处向东观看一览无余,为观看日出的绝佳地点,本题选择 B 选项。 答案: B 2.该地断崖处有一攀岩训练场, 该攀岩训练场的攀爬高度可能为 ( ) A.150m B.100m C.50m D.10m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图示断崖位于乙丙附近,该处断崖有两条等高线重合,图示等高距为 25 米,利用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 dHd )可得当地陡崖相对高度介于 25米到 75 米之间,故 C 选项符合题意,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 C 3.假设甲、
3、乙、丙、丁四处中各有一座 50 米高的无线信号发射塔,则考察期间正午时分影子最长的发射塔位于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影长短的影响因素。图示四点正午日影均朝向正北方,甲丙两处海拔大致相当,且北侧有地势较高的山坡地,利用三角形边长原理可以分析两地此时的影长较该信号塔立于平地(日影方向无地形起伏)的影长短,且两地正午影长差距较小;同理测得丁地的日影长度也小于该信号塔立于平地(日影方向无地形起伏)的影长,所以甲丙丁三地的影长差距较小;图示乙地利于山峰之上,日影方向的地势较低,正午影长长于该信号塔立于平地(日影方向无地形起伏)时的影长,所以该图中乙地信号塔
4、影长最长,本题选择 B 选项。 答案: B 根据我国 1951 年以来 824 个气象站点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得出全国各农业区的无霜期,结果见下表。据此完成问题。 4.与黄淮海相比,青藏区无霜期较短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由题意可知无霜期较长,当地的热量越丰富,气温长期相对较高,气温高低主要与地形和纬度有关, C、 D 选项错误;与黄淮海相比,青藏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同纬度其它地区低,故无霜期较短, A 选项符合题意;青藏区相对于黄淮海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应该丰富,但事实恰恰相反,故
5、B 选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 A 5.我国各地无霜期空间分布的总体规律是 ( ) A.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 B.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C.自南向北随纬度增加逐渐较少 D.自东 向西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由图表信息可知南方地区(纬度低,温度高)的无霜期普遍高于北方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例如西南、华南地区的无霜期分别为 300 天河 363天,随着纬度增高,无霜期增长,长江中下游( 295 天)、黄淮海区( 229 天)、黄土高原( 192天),东北、内蒙和甘新区大致位于同一纬度区,无霜期差异较小,天数更短,故 C 选项符合题意, A、
6、 B 选项错误;由第一小题解析可知,海拔越高,无霜期越短, D 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 C 6.研究发现,我国北方农区、甘新区和青 藏区无霜期有延长的趋势。这一变化可能 ( ) A.增加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B.不利于农作物的安全过冬 C.有利于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D.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频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农区、甘新区和青藏区无霜期有延长的趋势,会减少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过冬(低温期减短,冻害减少), A、 B 选项错误;气温增加,无霜期增加会减少农作物的生长期, C 选项不符合题意;气温越高,生物繁衍
7、量越大,农作物病虫害越多,无霜期延长会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频率, D 选项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D 选项。 答案: D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 “ 红色 ” 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 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 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 “ 新鲜 ” 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问题。 7.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 )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外力作用。图示红石
8、景观的 “ 新鲜 ” 石头重点指出石头的 “ 新 ” ,图片石头形状棱角清晰,即形成时间较晚, A、 C、 D 所指示的外力作用发生过程较漫长,形成时代较久远,在其作用下形成的石头往往比较浑圆,故不符 合题意;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是该地区近几年形成的自然景观,符合题意;本题选择 B 选项。 答案: B 8.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 ) A.粤东 B.苏南 C.川西 D.陕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概况。由第一小题解析可知,该地区海拔较高,有冰川活动,粤东地处亚热带,山区海拔较低,无冰川活动, A 选项错误;苏南地区多冲积平原, B选项不符合题意;陕北地区为黄土
9、高原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显著,与题意明显不符合, D 选项 错误;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为低温潮湿的环境,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 C 9.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 ) 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破坏生物多样性 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植被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材料指出,该藻类是最先生长在这些 “ 新鲜 ” 石头上面的,然后被其它生物所取代,该藻类在该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A 选项符合题意, C 选项错误;图
10、示石头在该类藻类生长前为裸露地表,故该类藻类未挤占其它生物生存空间, B 选项错误;藻类植物在石头上生长会破坏岩石的结构,加速岩石风化的进程, D 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两两城市间的距离与通航概率统计分析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0.由图可判断出 ( ) A.两城市之间相距越远,彼此通航的概率越高 B.两城市之间相距越近, 彼此通航的概率越低 C.大多数相距 600 700km 的城市,彼此通航 D.城市距离在 300 500km 时,通航概率与距离呈明显的正相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航效率与通航距离的关系。图示可以分析,两两城市距离在 50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广东省 适应性 测试 文科 综合 高考 模拟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