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7 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 ,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
2、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 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
3、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 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
4、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 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
5、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 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
6、,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 “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解析: D 项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可知,“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 自己的善良天性”错误。 答案: D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
7、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解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可知,“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无中生有。 答案: C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
8、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 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 B 项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可知,以偏概全
9、。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 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 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喝了口冷茶,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打麻将的父亲,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以前的暑假,他也来城里找过父亲,随
10、父亲一起去市场,甚至在远途跋涉的清晨,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单独的市场。 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 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市场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 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把钱装进母亲缝的贴身小布袋里,再牢牢地系在腰带上。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夏
11、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 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
12、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 泪。 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 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的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 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 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上午从市
13、场回来,苏小童就着买回的菜随便挑出一点儿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问邻居大叔要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 ? 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的总金额算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 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14、,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选自 2016 年 111 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意在表现父亲懂得教育之道,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 B.小说人物形象丰满,作者除形象化的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 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C.苏小童的活动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条线索组织曲折复杂、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渐趋丰满。 D.小说结尾“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
15、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表明父亲被儿子的行为感动,也有几分内疚。 解析: A 项“父亲懂得教育之道,不想给孩子施加压力”错误; B 项“ 对话描写 ” 错误; C项“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错误。 答案: D 5.“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5 分) 解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 答案:“父亲”的形象对苏小童的形象起到对比、映衬的作用。如以父亲的欺诈衬托苏晓彤诚信。“父亲” 参与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小说
16、以苏小童到城里找“父亲”引出下文的故事,又如“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等,小说情节在“父亲”的牵引下向前发展。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小说既赞扬了苏小童的做法和品质,又否定了“父亲”打麻将、欺 诈顾客、对孩子的错误引导等不良行为,也描绘了一个少年成长的历程,引人思考。(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苏小童的故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小说内容与探究。 ( 6 分)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启示,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诚实守信,自强自
17、立,明辨是非(善恶)等。 答案:我们要诚实守信。苏小童拒绝卖坏鸡蛋给顾客,体现出为人守信用、不欺诈的品格。自强自立。苏小童利用假期卖菜、卖冰棒挣学费,体现出较强的自立精神。明辨是非(善恶)。苏小童认识到父亲有打麻、将欺骗顾客的恶习,他便拒绝向父亲交代的那样去做。积极向上,不放弃学习,苏小童坚守求学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高中求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 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
18、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 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19、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 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 17 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 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
20、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有的史料 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 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
21、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 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河南省 安阳市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