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学考研知识点梳理.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植物营养 学 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 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2营养元素: 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3肥料: 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4有益元素: 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 “ 有益元素 ” ,也称 “ 农学必需元素 ” 。 5重金属: 原子密度大于 5.0g cm-3约 45种元素;现在, “ 重金属 ” 一般 泛指 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金属元素,如 Al,原子密度只有 1.5g cm
2、-3。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 重金属 :主要是生物毒性显著的 Hg、 Cd、 Pb、 Cr以及类金属 As(五毒),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 Zn、Cu、 Co、 Ni、 V等污染物 。 6根际: 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7根际效应: 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构成一个 “ 根际效应 ” 。 “ 根际效应 ” 反过来又强烈地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8截获 :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9质流: 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10
3、 扩散: 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11质外体: 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12共质体: 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13胞间连丝: 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是细胞之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 14被动吸收: 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分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即没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15 主动吸收: 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
4、内的过程。 载体解说 载体: 指生物膜上存在的能携带离子通过膜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形成载体时需要能量( ATP)。 载体对一定的离子有专一的结合部位,能有选择性地携带某种离子通过膜。 离子泵解说 离子泵: 是位于植物细胞原生质膜上的 ATP 酶,它能逆电化学势将某种离子 “ 泵入 ” 细胞内,同时将另一种离子 “ 泵 出 ” 细胞外。 可见 :阳离子的吸收实质上是H的反向运输;阴离子的吸收实质上是 OH的反向运输。由于细胞内常常带负电荷为主,所以 :阳离子( K除外)多属被动吸收;阴离子(包括 K)多属主动吸收。 16 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
5、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Y=A(1-e-cx) 17 植物营养临界期: 由于营养元素的过多、过少、或者不平衡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不良影响的时期,且这种影响后天无法弥补。(或在作物生长阶段中,对养分的 丰缺特别敏感的时期。) 18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营养物质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那段时期。(或者说单位重量的养分所产生的干物质最多的时期。) 19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20离子间的相助作用: 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21复混肥料: 同时含有氮、磷
6、、钾三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肥料。 22有机肥料: 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取材,就地积制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23 混合肥料: 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质化肥或在一种复合肥料的基础上再加入一种或两种单质化肥,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制取含不同养分比例的各种肥料。 简答 题 1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植物营养的积极作用 )? (1)提高农作物产量 (2)改善农产品品质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 “ 必需氨基酸 ”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 “ 品质元素 ”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土壤反应、土壤生化特性等) (4)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增加
7、地面覆盖率来降低雨水、风等对土壤的侵蚀。) 2植 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调查座谈会、现场观察 (二 )试验研究 1.生物田间试验法 2.生物模拟法:盆栽试验:土培法、砂培法和水培法培养试验:分根培养、流动培养和灭菌培养 3.化学分析法 4.数理统计法 5.核素技术法 6.酶学诊断法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田间自然条件有时很难控制,不适合进行单因素试验。此法应与其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3李比希的学说 :驳斥腐殖质营养学说,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植
8、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非腐殖质。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 ( 1840 年) 要点 :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 :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 “ 腐殖质学说 ” ,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养分归还学说 植物以不同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瘠,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
9、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 要点 :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 :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养分归还方式 :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尚未认识到养分 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 5在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养分归还的主要方式是 “ 合理施用化肥 ” ,而不是 “ 只需施用有
10、机肥料 ” 。 因为,施用化肥是提高作物单产和扩大物质循环的保证,目前,农作物所需氮素的 70是靠化肥提供的,因而合理施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有机农业,其特征是作物单产低,因此不符合人口增长的需求。考虑到有机肥料所含养分全面兼有培肥改土的独特功效,充分利用当地一切有机肥源,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需要。 6最小养分律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最小养分律 ( 1843 年) 要点 :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
11、相对含量最少的养 分。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 :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7如何确定必需营养元素 ? (1)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必要性 (2)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专一性 (3)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直接性 8、 必需营养元素包括 哪些? 营养元素有 17 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
12、、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必需营养元素种类 根据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将其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 1)大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占干物质重量的 0.1%以上的营养元素,它们有 C、 H、 O、N、 P、 K; ( 2)中量营养元素:含量在 0.1% 5%之间的元素,包括 Ca、 Mg、 S; ( 3)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低于 0.1%的元素,包括 Fe、 Mn、 Zn、 Cu、 Mo、 B、 Cl。 9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 ? 矿质养分根为主,叶也可根部吸收 气态养分叶为主,根也可叶部吸收 植物吸收的养分形式:离子或无机分子为主;有机形态的物质少部分
13、10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叶部营养的特点? 叶部营养 (或根外营养 )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 1)叶部营养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用于及时防治某些缺素症或补救因不良气候条件或根部受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 2)叶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如直接影响一些酶的活性用于调节某些生理过程,如一些植物开花时喷施硼 肥,可以防止 “ 花而不实 ” 。 3)叶部喷施可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固定,对于微量元素,是常用的一种施用手段;对于大量元素,只能作为根际营养的补充。 11叶部营养的应用条件(影响因素)? 1.叶片结构(作物种类) (1)叶片类型双子叶:叶
14、面积大,角质膜薄,易吸收。 (2)叶的年龄:幼叶比老叶吸收能力强。 (3)叶的正反面:叶背面比叶表面吸收效果好 2.溶液的组成如氮肥:尿素 硝酸盐 铵盐钾肥:氯化钾 硝酸钾 磷酸二氢钾 3.湿润时间( 0.5 1 小时)可加入 “ 润湿剂 ” : 0.1 0.2洗涤剂或中性皂;喷施时间:清晨、傍晚或阴天 4.溶液反应酸性:有利于阴离子吸收中性微碱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 5.溶液浓度: 0.1 2 1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是指植物本身的因素,包括有植物种类与遗传类型、生长发育、激素等。外部因素是指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部条件,主要有光
15、照、温度、水分、 pH、陪伴离子、离子浓度等。 内在因素: ( 1)遗传因素( 2)激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1)生长素( IAA) 2)脱落酸( ABA) 3)细胞分裂素( CTK)和青霉素( GA) 外在因素: 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主要包括介质中的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状况、通气状况、土壤反应 PH 值、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根的代谢活性、苗龄、生育时期植物体内养分状况等 13什么是离子间的 “ 拮抗作用 ” ?表现在哪些离子之间? 所谓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水合半径相近的一价阳离子如: K+( 0.532nm)和 NH4+( 0.53
16、7nm)在载体上占有同一结合位点,在被植物吸收时彼此间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在阴离子中, SO42-与 Se42-之间, H2PO4-与 SO42-之间, H2PO4-与 NO3-之间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NO3-和 H2PO4-也存在拮抗,因此施用硝态氮肥时,应重视增施磷肥。在酸性土壤上氮肥的施用量不宜过大,否则 NH4+浓度较高时抑制作物对 Ca2+的吸收,在含钾较少的沙性土壤上 NH4+ N 施用量较大时,要考虑增加钾肥,但钾又不能一次用量过大,因钾浓度过高,会抑制 Ca2+和 Mg2+的吸收。 14什么是离子间的 “ 协助作用 ” ?表现在哪些离子之间? 离子间的相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
17、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离子间的协助作用主 要表现在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以及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 Ca2+存在能促进许多离子的吸收, Ca2+不仅能促进阳离子的吸收,也能促进阴离子的吸收。 15提高氮肥利用率途径(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2)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3)根据氮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4)深施覆土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5)元素间平衡,有机无机平衡施用能显著提高肥效。 16植物缺氮或氮素过多的症状 ? 植物缺氮症状: 1)缺氮时植株矮小,叶色变淡,呈浅绿或黄绿色,色泽均一,分蘖少,叶片直 立,茎杆
18、细瘦,根量少。缺氮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黄化,逐渐扩展到上部叶片。 2)缺氮使作物提早成熟,籽粒不饱满,产量、品质下降。 氮素过多的症状: 1)细胞增长过大,细胞壁薄,细胞多汁,易受机械损伤和病害侵染。 2)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影响作物品质。 3)易造成作物贪青晚熟 17氮的营养作用有哪些? 1)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分蛋白质中含 16% 18%的氮;核酸中含 15% 16%的氮,没有核酸就不能合成蛋白质。 2)叶绿素的成分叶绿素 aC55H72O5N4Mg,叶绿素 bC55H70O6N4Mg 的组成中均含有氮,缺氮时抑制叶绿素的形成。 3)多种酶、维生素、激素和生物碱的组分。 4)维生素、激素和生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 营养学 考研 知识点 梳理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