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整理.pdf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整理.pdf(4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知识 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变化得十分缓慢,故对其进行历史分期、断代是颇具困难的。以下断代方式可供参考: 创立时期:先秦之前,建筑技术处于探索时期。此阶段与古埃及、古西亚直至希腊建筑时期相对应。 成熟时期:秦汉时代,木构建筑体系初步成熟。此阶段与希腊化时期、罗马建筑时期相对应。 融汇时期:融汇外来佛教文化 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与欧洲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时期 相对应。 全盛时期:隋唐时代,建筑技术高度成熟。此阶段与拜占庭、罗马纳斯克(即罗马风)及早期 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定型化时期:宋、辽、金、元是对隋唐建筑的继承发展时期。此阶
2、段与西方哥特式建筑时期相对应。 延续时期:明清时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实物,是封建时代的终结时期。此阶段与文艺复兴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建筑时期相对应。 1.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 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人工营建的穴居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 , 易 系辞曰 “ 上古穴居而野处 ” 。旧石器时代,这种自然天赐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严格地讲,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物。然而,当先民们有 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源。 礼记 礼运中有“营窟”之说,其疏曰:“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于地上”。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营建的,
3、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 稍后于穴居的是巢居 韩非子 五蠹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 “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这等于解释了巢居产生的原因。另外,始学篇中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有巢氏。”可见,巢居的产生当在穴居之后。此外 孟子 滕文公 载 : “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可见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穴居和巢居是并
4、存的 ,巢居 用于 地势低洼地 带(南方地区较适宜),穴居用于地势高亢地带(北方地区较适宜) 。 另据 礼记载,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 ,可见 “ 巢 居” 与 “ 穴居 ” 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无论是穴居还是巢居,都是原始初民们依据动物天然居住方式的模仿性创造。 地面房屋遗址 约六七千年前,出现了两种代表性的地面房屋建筑。 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单体典例(西安半坡村 F22 遗址),聚落遗址典例(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不同的建筑功能出现了分区布置); 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典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是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
5、的木构建筑实例)。 单体建筑的形状有圆形、方形,还出现了套间式、分隔式的房屋。 除了居住建筑外,还有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祭坛有方形和圆形,以土筑或石块堆垒,如浙江余姚瑶山和汇观山、内蒙古大青山、辽宁喀左县东山 嘴的祭坛遗址。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是辽宁建平县的女神庙遗址。 营造技术:采用石器工具,北方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建筑木构件之间以绑扎法相连接,木构架与墙体结构分工明确,地面墙面多采用烧烤陶化处理,甚至出现了白灰抹面。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 采用夯土地基, 室内地面上开始广泛 使用 白灰面层, 墙体土坯砖或木骨泥墙,在山西陶寺村遗址 的 白灰墙面上 有 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
6、室装饰。 2.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 20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的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建筑发展的一次飞跃,灿烂的青铜文化为木构技术及板筑技术提供了很 大的便利。尤其在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后,筑城和宫室的制度日趋完善。 夏代建筑遗址 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 4000 多年的河南嵩山王城岗遗址,豫东淮阳平粮台城址,遗址山西夏县城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代表性的宫殿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有建筑遗址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夯土台基( 108 100 米),殿堂柱列整齐、开间统一(采用了偶数开间,可能与当时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有关),檐柱两侧有永定柱遗迹,四周为封闭
7、的廊院,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商周建筑遗址及建 筑技术 商代城址主要有早期的郑州商城、河南尸沟乡城址,湖北盘龙城遗址以及后期的殷都遗址(商曾六次迁都,最后定都于殷)。其中尸沟乡城址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宫殿区内的主殿(长达 90 米)是迄今所知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殷墟宫殿遗址可分为宫殿宗庙区(中区)、王室居住区(北区)和祭祀区(南区),其建筑基址已基本探明,还发现了少量建筑石雕品和壁画残片。 西周的都城是丰京和镐京(在探寻中),东周都城是洛阳(遗址已发现),春秋时期的诸侯王城较多,如邯郸赵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苏州吴阖闾城等。西周时建立了等级严明的 宗
8、法分封制度,诸侯城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进行建制,不得僭越。 陕西岐山凤雏的 西周 早期遗址是我国 已 知最早、 型制 型制最严 整的四合院 建筑 , 二进院落,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大门前有影壁。另外一个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湖北坼春的干阑式建筑。 当时 已 有标准化的居住制度和等级秩序,中原建筑型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西周建筑技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瓦的发明,出现了半瓦当,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和三合土(白灰 +砂 +黄泥)墙体抹面。 春秋时期建筑的新变化 春秋之后周天子威严扫地,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城市及建筑均冲破了西周礼制的限制,该时期宫 殿建筑的特点是“高台榭,美宫室”。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
9、了 36cm 14cm6cm 的青砖和有表面纹饰的空心青砖(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用砖实例)。许多遗址中发现了筒瓦、板瓦、半瓦当和全瓦当。此外,建筑装饰及色彩也有极大的进步(如宫殿建筑的斗拱、梁柱、椽等构件均有彩漆或彩画)。 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时期建筑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土地所有制发生巨大改变。加之当时战事频繁,各国纷纷“筑城以卫君,筑郭以保民”,此前对诸侯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同时由于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刺 激,掀起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 战国时高台宫室建筑依然盛行,如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是一座以夯土
10、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并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在河北平山县出土了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实物( 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建筑平面设计图 )。 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发现的中山守丘石刻,约刻立于公元前 378 年前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最早的)碑碣石刻。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建筑现象是 许多诸侯国修建了抵御外侮的土筑长城。 铁器、铁制工具出现,建筑技术得以长足的进步。木结构榫卯制作精确,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中广泛应用,地下墓室出现了大块空心砖建造的墓壁和墓底,还出现了装修用的砖。建筑物散水、柱础和路面已
11、开始用加工平整的石板。 秦汉时期的建筑高潮 秦灭六国,在咸阳北坂仿建六国宫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技术、建筑风格的交流。天下一统后,在咸阳大筑都城、宫殿和陵墓等主要建筑,其中阿房宫、骊山陵遗址尤存(近些年考古界认为阿房宫在当时未能完全建成,其原因仍在探究中)。除咸阳宫外,还在东部沿海地区建 有行宫,如辽宁绥宁县渤海湾西岸的行宫遗址。此外,秦还大修驰道,扩建长城形成 3000 余公里的防御线。 西汉时长安城建有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和苑囿。汉代木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已出现抬梁式、穿斗式这两种主要的建筑结构,而且多层木构建筑也普遍出现(尤其是东汉,木楼阁十分盛行)。斗拱形式虽不统一,但已普遍出现
12、。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为多,也有歇山和屯顶。 汉代的砖石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进步。西汉时除了空心条砖外,还创造了楔形砖和有榫卯的企口砖,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东汉的墓室中还出现了四角起棱的砖穹隆顶。石建筑主要是 石墓和石祠,石墓有崖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石拱券墓和石梁板墓(如东汉末年山东沂南石墓)。墓穴地上也出现了石阙、石兽及石墓表等石建筑,如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和石辟邪、北京西郊东汉秦君墓表、山东孝堂山郭巨墓祠(该建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式房屋建筑)。 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 佛教建筑东渐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长期分裂。这个时期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中国佛教 最早在东汉明帝时期 由印度经西 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舍宅为寺”是重要的动因之一) ,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形成了建康、洛阳南北两个佛教中心,当时规模较大的佛寺有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在北魏杨衒之著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述甚详)。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将其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如永宁寺塔,是当时最高的佛塔)
14、。除木塔外,还发现有石塔和砖塔 (如北魏时期河 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 石窟寺是 是该时期另外一种重要的佛教建筑类型 。 它自印度传入,与中国本土的崖墓技术结合,很快得以推广。 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 、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这四个石窟后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 石窟主要可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几种类型。除了石窟寺外,还有一些精美的建筑石刻,如河北定兴北齐石柱、南梁萧景墓表、石辟邪等。 这一时期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之一,是琉璃瓦件的出现(此前虽已有琉璃,但未应用到建筑中,北魏时期创造了彩色的琉璃吻兽, 代替了过去灰瓦上涂
15、色的方法)。 三国时曹魏的邺城是已知中国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后来的隋唐长安很可能就是以它作为蓝本进行设计的。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审美的自觉时期,这极大地促进了自然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 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是我国古建筑的成熟时期,在城市建设、木构建筑、砖石建筑以及设计、施工、装饰等方面均有巨大进步。 隋唐伟构 隋代在建筑上的成就有都城大兴城( 隋文帝时所建 , 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和东都洛阳城( 隋炀帝时所建 )的建设,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长城的修建,以及仁寿宫离宫遗址、山东历城神通寺四 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跨度达 37 米,是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等。 唐代的建筑成就首先表现为宏
16、大严整的城市规划,其都城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对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城京 (今奈良市)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影响深远。 唐代宫殿、陵墓等建筑群体的 布局突破了汉代重要礼制建筑纵横对称的形式,更加强调纵轴方向的空间序列,这些特点对后世直至明清的建筑群体布局都有着深远地影响。 唐代的木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的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 3 倍。唐代最宏伟的建筑当推武则天时期所建的“明堂”,文 献记载它是一座底部为方形(约 98 米见方)而顶部为圆形的三层楼阁(高约 86 米)。 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现存最早的木构佛殿是山西五台山唐建中三年(公元 78
17、2年)修建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公元 857 年的佛光寺东大殿则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此外,唐代现存的木构建筑还有四处:山西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甘肃敦煌196 窟窟檐,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唐代的砖石佛塔多有存世,有楼阁式塔(如西安大雁塔、长安县兴教寺玄奘墓塔)、密檐式塔(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单层塔(如河 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禅师墓塔等)。 唐代还出现了伊斯兰教建筑。 五代时期留下的建筑也以佛教建筑为主。代表性的佛教殿堂有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和福州华林寺大殿(是南方地区最早的木构建筑)。较知名的石塔有南京栖霞山舍利塔
18、、杭州闸口白塔和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佛塔有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铁塔有广州南汉的光孝寺东西铁塔。 全面成熟的宋辽建筑 两宋 时期 由于手工业与商业发达, 引 起了城市结构和布局根本变化 ,封闭的里坊制被开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 要的转折点。 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 的 高度 。 北宋时政府颁布 了 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 其中“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是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重要例证。一些单体建筑的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如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
19、轴线的做法(如河北正定的隆兴寺)。 宋代留存至今的木构殿堂尚有不少,以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和山西晋城青莲寺中殿为代表。砖石建筑以佛塔为主,如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是我国现存最高 的砖塔(高 84 米);河南开封佑国寺塔(俗称铁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是现存最高的石塔,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宋代大兴造园之风,从宫廷、州县公署到市肆和一般士庶,都热衷于造园。宋徽宗的“艮岳”更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辽代现存最著名的木构建筑有两大处,一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是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唯一
20、的楼阁式木塔,塔高 67.31米)。此外还有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河北新城开善寺大殿以及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和善化寺大殿等。现存的砖石塔 以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和河北易县泰宁塔为代表。金代建筑常出现减柱造、移柱造的做法,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便是减柱造的典例。此外,北京西郊的卢沟桥也是金代的重要建筑实例。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代的建筑新风 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兴建,其规划设计人有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达尔,城市水系的设计者为郭守敬。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彻上明造及减柱法。宗教建筑兴盛,代表者如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其正
21、殿用减柱法)和永济县永乐宫(现迁至芮城,其壁 画是元代艺术的典范)。藏传佛教建筑兴起,代表者如大都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此外,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元代在城市中突出了钟鼓楼的地位,多将其置于市中心或城市的中轴线上,许多小城市更建“市楼”作为商业中心的标志。 硕果累累的明清建筑 明代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轴线突出、结构清晰,各种坛庙完备,其宫城紫禁城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明代著名的木构建筑有十三陵长陵稜恩殿和稜恩门,北京的太庙和智化寺,故宫中的角楼和保和殿,青海乐都瞿坛寺等。砖建筑应用更为广泛,如砖砌的长城、民居中砖墙的大量应用、无梁
22、殿(如南京灵谷寺、北京故宫皇史窚、太原永祚寺及苏州开元寺的无梁殿)的出现。琉璃饰面技术更进一步,如南京报恩寺塔(太平天国时被毁)、山西大同九龙壁和洪洞上寺飞虹塔等。明代还增加了金刚宝座塔这一新的佛塔类型,典型者如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明代的官式建筑日趋定型化,私园高度发达(出现了园冶这样的造园专著)。建筑群布局高度成熟,其中故宫、天坛、明孝陵及十三陵等都是优秀的建筑实例。著名的建筑工匠有蒯祥和徐杲,出现了鲁般营造正式的木工行业术书。 清代杰出的木构建筑 有北京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颐和园佛香阁等,这些建筑在国外常被视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代表。 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十分兴盛,其影
23、响远及欧洲。还大量兴建藏传佛教建筑(如西藏布达拉宫等),并出现了汉、藏建筑式样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如承德“外八庙”中的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改宋代的“材”、“栔”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甚至出现了“样式雷”、“算房刘”等建筑世家。 二 .中国古 代建筑 概说 1.古代建筑的特征 建筑 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 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第二,保持构架制原则 , 以柱 、 梁 屋架等组成的结构骨架
24、与墙体等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内部空间可自由分隔,门窗设置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三, 创造斗拱 这一独特的 结构形式 。第四,采用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构件可标准化批量制作并进行现场拼装,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并有助于各种工作之间的整体协调。第五,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性能,抗震效果良好。第六, 单体建筑标准化 , 其外观均由阶基、屋身、屋顶 (屋盖 )三部分组成 ,屋顶形式成为彰显建筑特点的重要标志。因此形成 外部轮廓特征明显 、 迥异于他建筑 体系的特质。第七,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单体建筑很少是露出全部轮廓,中国建筑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建筑 知识点 整理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