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比一比1.2大小轻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doc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比一比1.2大小轻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比一比1.2大小轻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 67 页 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教学提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小、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直观的比较大小、体验轻重的过程。过程 与方法: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简单的数学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大小、轻重的含义。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2.用正
2、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魔方、正方体饼干筒、西瓜、苹果、羽毛球。学具准备:魔方、正方体饼干筒、饮料和面包实物。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汽车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辆汽车,你认识吗?哪个大?哪个小?(以课件形式出示两辆汽车情境图)生 1:这两辆车橙色的是公共汽车,黄色的是小汽车(轿车)。生 2:公共汽车大,小汽车(轿车)小。生 3: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大,小汽车比公共汽车小。师: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数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3、(板书:大小轻重的认识)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拉近了2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2、探求新知,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一)用“大小”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拿出正方体饼干筒和魔方,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师:现在,大家看老师这儿的两个物品,你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比一比,你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生 1:一个是魔方,一个是饼干筒。生 2: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大。师:比较是相对性的,对于魔方和饼干筒这两个物品比较,魔方比饼干筒小,饼干筒比魔方小。想一想:这个魔方能放进饼干筒吗?(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
4、饼干筒和魔方,动手放一放。最后汇报结果)生 1:能。生 2: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师:老师真习惯你,回答问题真完整!准确清晰地告诉我们:魔方能放进饼干筒里。看来这饼干筒还真是比魔方大。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演示把魔方放进饼干筒中,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另一方面给学生启发思考的物体大小的含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大小的含义,占空间大的物体大,占空间小的物体小。(出示挂图)师:动物园里两只小动物正在激烈的讨论谁比谁大的问题,想不想知道是哪两只小动物,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想想帮帮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吗?生 1:大象和小松鼠在讨论谁大谁小的问题。生 2:我想帮忙它们解决它们的问题。大象比小松鼠大
5、,小松鼠比大象小。生 3:我也认为是大象比小松鼠大,小松鼠比大象小。因为在动物园里大象的房子要比小松鼠的房子大好多,才能住下大象。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以及挂图,使学生产生比较大小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二)用“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们!它们谢谢你们这些聪明的同学们帮忙解决一直困扰它们的问题,不过它们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大象和小松鼠哪个轻?哪个重呢?生 1:大象重,小松鼠轻。生 2:大象大就重,小松鼠小,小松鼠就轻。生 3: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
6、3生 4:我也同意:大象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大象轻。因为小松鼠可以趴在大象背上,只占大象背的一部分,大象也不觉得累;但是如果大象趴在小松鼠的背上,小松鼠的背都不够大象趴,并且会把小松鼠压的喘不上气来。.(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拿出饮料和面包的实物(面包明显大于饮料)让它们先比一比大小,再比一比轻重,为什么?)(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指着实物说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师:谁想汇报你们比较的结果并说一说理由。生 1:面包比饮料大,饮料比面包小。生 2:我们小组把面包和饮料分别拿起来,发现:饮料比面包轻,面包比饮料重。师:你们小组都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真了不起!现在请所有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拿起你自己
7、的饮料和面包掂一掂,并说一说掂一掂后的感受。生 1:面包虽然看上去比饮料大,可是它很轻。生 2:我同意饮料比面包重,因为拿饮料的这只手压的慌。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掂一掂面包和饮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理解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重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大,轻的物体向下的压力小。(出示西瓜、苹果和羽毛球实物)师: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你知道谁重谁轻吗?生:西瓜比苹果重,苹果比西瓜轻。(请同学到前面用手拿一拿西瓜和苹果,体验一下重和轻的感觉)师:那羽毛球和苹果比呢,谁重谁轻?生:苹果比羽毛球重,羽毛球比苹果轻。师:听了同学们的答案,我很困惑:这个苹果真神奇!一会儿轻
8、,一会儿又重了,难道是一个有魔力的苹果吗?生 1:苹果没有魔力。因为比的物品不一样。生 2:苹果和西瓜比,苹果比西瓜轻;苹果和羽毛球比,苹果比羽毛球重。师:谢谢你们,我终于明白了。说哪个物品轻或重,要看和谁比。苹果和西瓜比,苹果比西瓜轻;但是苹果和羽毛球比,苹果比羽毛球重。那西瓜、羽毛球和苹果三个物品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呢?(请同学到前面拿一拿、掂一掂)(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设计意图:借助拿一拿并掂一掂实物,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顺势理解轻重是相对的,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逐步探索出用轻重准确描述物体,增强学生学
9、习的自主性。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 1 题。4(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指导学生先用大小描述这两个物品,再用轻重描述这两个物品。(3)同学之间交流比较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2. 练一练,第 4 题。(1)第 1 幅图。学生观察示意图,用轻重来具体描述物体。集体交流测量结果和用轻重描述两个物体。(2)第 2 幅图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两幅图中有什么不同。(比较对象不同,物体的轻重也是不同的。)设计意图:1.练一练:第 4 题。两幅图反映的是同一件事,在指导学生看懂题目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单元 12 大小 轻重 认识 教案 冀教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