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高频话题阅读试题精选(8)国民阅读(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语文高频话题阅读试题精选(8)国民阅读(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高频话题阅读试题精选(8)国民阅读(含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国民阅读1、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7.8%,较 2012年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 76.7%,较 2012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 2012 年下降超过 5 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 2007 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
2、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 4.77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38 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 70.85 期(份)和 5.51 期(份),与 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 2.48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13 本。与 2012 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 2012 年的 29.2%相比,增长了 13.5 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
3、“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 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 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6.97 本,较 2012 年提高了 1.48 本,其中,1417 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 8.97 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 年我国08 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 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 23.87 分钟陪孩子读书。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
4、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 年 4 月 23 日 01 版)附图:2材料二: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 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 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
5、质图书。(摘自 2014 年 4 月 23 日北京青年报)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 人们不是不阅读, 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 年 4 月 25 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
6、机。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3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
7、,“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3.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答案:1.A; 2.AD; 3.根本分歧是网络阅读是否仅仅是浅阅读,而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们能不能领略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看法(观点):既
8、要有浅阅读,也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紫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两种读书方式兼用。解析:1.并非都认为“造成了危机”B。不构成因果关系 D 材料二没有暗示情况可能越来越好。2.A 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 B“显得不够专业”太武断 C 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材料一就很客观 E 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
9、考虑不全面,材料二与三就很相似。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材料一: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 4 月 23 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06 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中宣部等 11 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读书人多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 24 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
10、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4(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2017 年 4 月 18 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 注 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摘编自 2017 年 4 月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注接触率:一个人或家庭在一特定时间内接触某一媒体的次数。材料三:亚马逊中国发布“2017 全民阅读报告”。从阅读报告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阅读内容及形式也越
11、来越多样。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 10 本,并且 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电子书作为阅读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读者接受,而年轻一代更成为了电子阅读的生力军。其中,90 后和00 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带火诗词类图书。(摘编自 2017 年 4 月techweb)材料四:古有鱼传尺素,今有图书漂
12、流。而当图书漂流遇到高铁,旅行的你会跟哪一缕书香邂逅?“鱼书计划”旨在推动全民阅读,“鱼书”二字出自中国古代典故“鱼传尺素”。意味着书信的传递。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旅客,可在候车厅的自助式图书漂流点鱼书漂流站上选取想要阅读的书籍,并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车票信息注册个人信息,扫描图书编码之后,即5可将图书借走。此外,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漂书上的官方二维码,进入漂书讨论区,与来自不同城市的漂书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参与实时书评互动,让图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漂流起来。(摘编自 2017 年 4 月长沙晚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读书日”后,我国在
13、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B.分析各类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近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C.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 2009 年的差距最小,2016 年的差距最大。D.数字阅读时代,年轻人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愿意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只有在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全民阅读的相关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B.相较于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
14、率上升较快。C.大部分读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并且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随年龄段的增大而提升。D.热门影视剧推动了其原著的畅销,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稳居畅销书榜首。E.“鱼书计划”使得旅途不再无聊,旅客可按照鱼书漂流站提示借走图书,并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答案:1.C; 2.BE; 3.国家出台政策,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关部门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读者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解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6材料一: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
15、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2013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 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 年至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 35 本、2.48 本、3.22 本和 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
16、接触率较 2014 年的 58.1%上升至 6 4.0%,提升了 5.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62.21 分钟,比 2014 年的 33.82 分钟增加了 28.39 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00 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
17、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2014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07 年增加了 3.48 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 年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 2007 年上升 4.97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7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 年人均图书阅读量 4. 56 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
18、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 - 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 64 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
19、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 40 本、20 本和 11 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 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 个国家平均值 5.736 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 9.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
20、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B.根据材料一,2015 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 2014 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8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
21、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显示 2013 至 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
22、阅读的抵触。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答案:1.B; 2.BC; 3.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
23、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解析:1.A.“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取决于”的说法绝对。D.“最直接原因”错误2.A.纸质书图 2015 年的阅读量高于 2014 年;D.“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E.“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9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
24、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 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 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 年 6 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5.14 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 72.4%,其中手机端用户占 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 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 63.9%;国内网剧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 2000 万元以上的网剧近20 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摘编自雷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语文 高频 话题 阅读 试题 精选 国民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