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1 庄子二则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的思想和主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重点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难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色,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2 课时北冥有鱼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 论语平实质朴、循循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
2、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庄子(约公元前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具有浪漫主义2的艺术风格。 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 篇为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
3、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读课文,基础积累。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1)给加点字注音。北冥(mn) 鲲鹏(kn) 抟(tun)迁徙(x) 齐谐(xi) 正色邪(y)(2)借助课文和注释
4、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海)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的事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风)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湛蓝色;尽头)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3)通假字北冥有鱼 (“冥”同“溟” ,海)其正色邪 (“邪”同“耶” ,语气词,呢、吗)(4)词类活用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
5、作形容词,天然的)2翻译重点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鸟,海水运动就将迁往南海。(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 ,后来怎么又写鸟了?3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6、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不知几千里也”言其形, “若垂天之云”言其翼, “北冥” “南冥” “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7、击” “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北冥有鱼一文的寓意是什么?文章借鲲鹏的寓言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推己及彼,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
8、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智、博学、善辩和艺术家的风貌。庄子与惠子的友情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棒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中,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 ;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 ”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
9、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挚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去,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 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
10、子莫能为之。1读课文,基础积累。(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是鱼之乐也(这)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请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11、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现性格。5“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悠闲,语速要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巧辩,机智,从容)“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毫无争辩)“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充满智慧,善辩)1庄子与惠子二人辩论的问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2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
12、鱼的快乐。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3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 ,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1)从形式上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来反驳了。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 ,解释成“哪里
13、知道”或“怎样知道” ,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属于强词夺理。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6从二人辩论的语言来看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惠子注重逻辑分析,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观赏和移情同感,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履,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逍遥游想象神奇,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
14、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他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北冥有鱼借助鲲鹏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也表达了庄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寓言,通过庄子、惠子的辩论告诉我们要追求快乐自由和诗意的生活。6北冥有鱼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想象神奇,意象雄奇,文风恣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
15、,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Error!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庄子二则文章虽短,但内容及文章的主旨有些不好懂,所以我在教授这两则时,以积累文字词语,疏通文意为主。这当然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步骤。在学生理解课文没有困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欣赏庄子的语言特色,论辩技巧,以及他的思想主张,以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22 礼记二则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认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
16、到实践的重要性。2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重点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难点1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2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看有无相似之处。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多媒体课件2 课时7虽有嘉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 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
17、亲近礼记 ,领悟为学之道。礼记 ,又名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它与周礼 礼仪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 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1)读准字音嘉肴(yo) 弗
18、食(f) 自强(qing)教学相长(zhng) 兑命(yu) 学学半(xio)(xu)(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句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虽有嘉肴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所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
19、反思;自强: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8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2)古今异义词。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 今义:味美)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学学半(古义:教 今义:学习)(3) 翻译下列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
20、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己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4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 “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2从学习的角度, “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
21、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3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22、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9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
23、,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虽有嘉肴类 比 引 入 弗 食 佳 肴 , 不 知 其 旨弗 学 至 道 , 不 知 其 善 )逐 层 论 证 学 知 不 足 , 教 后 知 困不 足 自 反 , 知 困 自 强 )引 用 作 结 学 学 半 , 此 之 谓 教 学 能 相 长实 践 出 真 知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
24、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大道之行也同学们,在 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 “士”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教案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