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模块质量检测(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卷(一)(时间:30 分钟 满分:40 分)1(10 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
2、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 10 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4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4 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2 分)解析:第(1)问,从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别概括。第(2
3、)(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2(10 分)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 10681085 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
4、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2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1863 年 6 月 18 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 ,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 1835 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 6 月 14 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 ,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 年 11 月 19 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摘编自刘祖熙改革与革命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
5、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摘编自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 年)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 分)(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 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2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得出整顿太学;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上
6、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得出教育与仕进相结合。第(2)问,据材料二省略号分层,分别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据材料三对“西洋之长”与“仁义忠孝”的关系归纳。第(4)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结。答案:(1)措施:整顿太学。特点:教育与仕进相结合。(2)领域: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3(10 分)(2018无锡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7、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3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 ,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
8、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 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
9、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第(3)问,据材料三“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合所学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4(10 分)(2018南通一模)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
10、列材料。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 “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4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
11、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6 分)(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往往有皆以为民 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 “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 “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等信息分别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 “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得出强行摊派,据材料“宋廷又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版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选修 检测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解析 人民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