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 维 坐 标 时 空 清 三 面 解 读 特 征 明 政治层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层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文化层面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第 5 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中央官制:出现三
2、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门阀政治 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特点: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2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3、,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3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4)弊端 :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
4、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1隋朝隋文帝即位后,建
5、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2唐朝(1)内容: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3又有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2)作用:分散了宰相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形成部门牵制与推
6、动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中央官制重大改革,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二)隋唐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设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废除地方自辟属吏制度,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3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削弱(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三)选官制度科举制1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1)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
7、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2)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3)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3)作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 的权力收归中央,加
8、强了中央集权。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4(四)监察谏议制度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2评价(1)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辩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拓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许多节度使。安史降将大都
9、委以节度使;平叛中的有功将领,不少也升任节度使。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就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联近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与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相适应。 辩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 联进士科考试在唐代倾向于以诗赋为主,把作诗与入仕联系在一起,这必然促使世人对诗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唐代大多数诗人都走过科举之路,唐诗百花纷呈的繁荣
10、局面与科举注重诗赋密不可分。 重难点一 隋唐中央官制的演变 一 史 料 探 史 三 省 六 部 制史料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探究 据史料概括唐代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特点。提示 分散相权,体现皇权下的集体决策;中央各部门相互间既配合又牵制;相权5对皇权有制约作用。系统认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
11、了君权。(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二 归 纳 总 结 唐 朝 时 期 中 央 行 政 制 度 的 变 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 “参预朝政” “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魏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大一统 发展 时期 政治学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