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二模、三模试题分项解析专题20创新实验(第01期)(含解析).doc
《2019年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二模、三模试题分项解析专题20创新实验(第01期)(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三物理一轮复习二模、三模试题分项解析专题20创新实验(第01期)(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创新实验1.(2019 南昌模拟)(1)如图所示为小南同学用欧姆挡去测量浴霸里的的白炽灯(220V,275W)不发光时灯丝电阻的表盘照片,但在拍照的时候未把多用 电 表的选择挡位旋钮拍进去小南同学认为还是能 够 知道其电阻值,那么你认为此白炽灯的灯丝电阻是_。如果照片所拍摄的是直 流电流档(量程为 5A)的表盘,则所测电流为_A。(2)小南同学想通过实验测量出欧姆表内部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他在实验室中找到了下列器材:待测欧姆表(选择“欧姆档”) 电流表 A(量程为 0.6A,内阻不可忽略)电压表 V 量程为 3V,内阻 非常大) 滑动变阻器 R电键 K 导线若干(i)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
2、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逐渐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记下电压表的示数 U 和相应电流表的示数 I;()以 U 为纵坐标,I 为横坐标,作 UI 图线 (U、I 都用国际单位);()求出 U图线斜率 k 和在纵轴上的截距 a。回答下列问题:请在答卷的实物图上完成电路连线。2选用 k、a、R 表示待测电源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的表达式 E=_,r=_,代人数值可得 E 和 r 的测量值。【参考答案】(1)18.0(2 分) 3.43-3.47(2 分) (2)如图(2 分) a -k(3 分)【解题思路】(1)由白炽灯(220V,275W)和 P=U2/R 可知,白炽灯工作
3、电阻大约为 100 多欧姆。根据金属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测量不发光时电阻,可知为 18.0。如果照片所拍摄的是直流电流档(量程为 5A)的表盘,根据读数规则可知,所测电流为 3.45A。(2)采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在答卷的实物图上完成电路连线如图。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可得 U=E-Ir,所以 U 图线斜率 k=-r, U 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a=E,电动势 E 和内阻 r 的表达式 E=a,r=-k。2.(2019 甘肃兰州一模)某探究小组在气垫导轨上研究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导轨的左端固定一挡板,在滑块的左端固定一个轻
4、质弹簧,把气垫导轨调节水平以后,先缓慢向左移动滑块压缩弹簧,在刻度尺上测出弹簧的压缩量 l 再把滑块由静止释放,弹簧离开挡板后,测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改变弹簧的压缩量,重复上面的实验。已知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为 m,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 Ep。3(1)该实验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2)该小组计算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 Ep=_;(3)在多次测量后,该小组画出了 Ep l、E p l、E p l 2的函数关系图象,发现只有 Ep l 2的关系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得出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关系 是_。【参考答案】(1)遮光条的宽度 d(2) Ep= m( dt)
5、2。(3)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二次方成正比(或 Ep=kl2)【名师解析】(1)该实验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遮光条的宽度 d 。(2)根据 机械能守恒定律,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滑块速度 v= t。该小组计算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Ep= 12m v2= m( dt) 2。(3)在多次测量后,该小组画出了 Ep l、E p l、E p l 2的函数关系图象,发现只有 Ep l 2的关系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得出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关系是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量的二次方成正比(或Ep=kl2)。3.(9 分)(2019 全国高考模拟卷 15)(图(a)为某同学改装和校准毫安表的电路图,其中虚线框内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物理 一轮 复习 试题 解析 专题 20 创新 实验 01 DOC
